六十年代末,白塔湖畔的长乐村村民何木根从江苏引进养蚌育珠技术,几经反复试验,于70年代初在白塔湖水域中育珠成功,到80年代初,珍珠养殖已经普及到全乡95%以上的农户,年产珍珠达20多吨。
第一代珍珠市场小试牛刀
珍珠多了,销路就成了问题。当时都要到江苏省的渭塘珍珠市场销售,不过这个局面很快被敢闯敢冒的诸暨珠农所打破。广山村民詹仲华、何理夫、詹忠钟好象是三国演义的结帮,一经商量,决定办个珍珠市场,邀请村里病退下来的何灿尧老师入伙,几经捣鼓后,年6月20日,用毛竹、油毛毡和三块七角一张的玻璃钢搭建,并由灿尧老师题写的“广山珍珠市场”的第一代珍珠市场就这样诞生,就此改变了诸暨珍珠的历史!广山珍珠市场极大的方便了山下湖和周边镇乡的珠农,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成为山下湖珍珠市场的先驱。
第二代珍珠市场一波三折
由于各种压力,第一代珍珠市场仅生存了20个月,在年2月“寿终正寝”,珍珠交易又转入地下。这时,诸暨市原西江乡党委政府从珍珠业发展的出发,在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年3月15日,第二代珍珠市场(西江农贸市场)问世。吸引了省内外珠商和各经营单位来场设点收购,使珠农“日中有市、销售有渠”,到年底,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珍珠集散地之一。
期间由于国家出台珍珠需要统一归口经营的政策,珍珠养殖销售也一波三折,年,山下湖镇一位退休老师写了一篇《一个农民的心声》的调查报告,呼吁国家要为珍珠产业发展提供方便,同年8月,新华社一份内参以《珍珠统一经营使诸暨万余珠农陷入困境》为题发表,一年后,浙江省政府发文,允许经销,并将珍珠归入农副产品。二年后,珍珠统一经营的有关政策被废除。第三代珍珠市场风生水起
年5月,第三代珍珠市场拔地而起,易址兴建西江珍珠市场,这也是诸暨市第一次具有专业市场定位的珍珠市场。年,珍珠研究所成立,并与浙江农业大学、湖南水产品研究所、无锡珍珠研究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诸暨的珍珠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三代珍珠市场加强了与江苏渭塘珍珠市场的联系,特别是珍珠首饰得到解决了广泛的开发,来自欧美、港台地区的客商纷至沓来,至年,第三代珍珠市场年成交量达吨,交易额数亿元。中央、省领导多次光临市场考察,诸暨山下湖珍珠成为一方富民经济,在全国知名度大振。
第四代珍珠市场声名远扬
年,由诸暨市府牵头,建造第四代珍珠市场———诸暨珍珠市场。该市场于年8月8日开始营业,总用地面积平方米,设有珍珠研究所,开展育蚌、珍珠加工等研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幕华题写的“诸暨市珍珠市场”。至此,诸暨山下湖作为全国最大的珍珠生产基地、产品集散地的地位基本确立,其声名和影响远播海内外。珍珠产品也从过去的品类单一走向丰富。据统计,年,诸暨珍珠市场日平均人流量为1万人次,全年成交珍珠吨,成交额9.1亿元。年,山下湖这个人口仅2.8万的小镇,生产了吨珍珠,占全国珍珠总量的40%,并入选《中华之最》。
第五代珍珠市场走向世界
为满足市场交易需要,推动诸暨珍珠产业再上新的台阶,年4月,诸暨市委市政府决定新建第五代珍珠市场,总投资万元,占地55亩,参加交易的商品主要是淡水珍珠,品种为原珠、散珠、珍珠首饰、珍珠工艺品、珍珠保健品4大类,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淡水珍珠集散地和珍珠原珠、饰品、工艺品、药用品交易为一体的专业市场。期间,连续办了七届中国(国际)珍珠节,节会期间,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和嘉宾走进诸暨,走进山下湖,感受珍珠之美,品味西施文化之美。让老外来山下湖来采购珍珠,我们当年的梦想早就成了现实。
第六代珍珠市场磅礴问世
年,由香港民生集团控股斥资30亿元人民币投资开发的华东国际珠宝城(一期市场),在中国·诸暨第三届西施文化节暨第六届中国(国际)珍珠节开幕式时同时开业,一个占地41万平方米的现代、时尚的国际珠宝城拔地而起。
华东国际珠宝城定位为“世界珍珠珠宝交易中心”,是国家五星级市场和我国超大规模珠宝专业采购展示中心之一,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淡水珍珠集散地之一。据了解,珠宝城每年吸引游客超过1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知名度较高的专业市场之一。
通过旅游载体,推销“珍珠文化”,是山下湖珍珠产业开拓国内市场走出的一着“文化之棋”。也让世界更多的人能了解中国珍珠,宣扬中国珍珠文化。
让世界了解珍珠文化,咱诸暨人的确智慧!
来源:山下湖镇
供稿:吕洁娃
审核:徐越
如果信息不错
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