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5日起,北京市京源学校,高一(4)班、高一(5)班,高二(5)班的同学们踏上了前往绍兴的旅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的旅程是去探访当地名人故居,感悟当地特色文化,将文化、精神渗透在旅行之中。这次游学,我们从绍兴到诸暨,更担负着其他旅程没有的任务——交流研究的任务,和诸暨中学的同学,走过每一个缅怀故人的故居、每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园林,都带给我们历史文化的熏陶。
第一天6月5日下午,带着激动和期待,高一四班的同学们从学校拉着箱子坐上了去往火车站的大巴车,下午的时候陆陆续续就有初中的同学踏上了不同的旅程,看得我们好不羡慕!从今天开始,整个校园便浸泡在着旅行的兴奋中。
到火车站的车程很短,我们下了车,拉着箱子奔向火车站的大楼,同学们排成一列,整齐划一,箱子的滚轮划地的声音萦绕在耳畔,似在伴奏,检票、安检,同学们没有一个掉队的、动作慢的,一切都很快完成。
稍作等待后,我们便上了火车,卧铺的空间比较窄,同学们都想要聚在一起,麻烦了不少陌生人,但是陌生人善意的微笑,爽快的应允让我们很感动。其实由于火车车程较远,从今5号下午到第二天早上,都是要在火车上度过的。
火车上的我们,有的人写作业,有的人聚在一起玩游戏,老师也非常尽责,每过一小会儿就来检查车厢。我们都感叹,出来玩,最累的可能就是老师了吧。
夜拉下了黑色的帷幕,同学们也都进入了梦乡,在梦里编织一个美丽的江南。
第二天今天,真正的旅行才刚刚开始。下了火车,拉着箱子,坐上迎接我们的旅游社的大巴,直奔第一个景点——书圣故里。
在这里同学们先明确了小组,开始分组行动来“破冰”。
今年我们文科班的游学活动肩负着与其他班不同的任务,就是要与遥远的诸暨中学同学们合作课题,并进行汇报,这个任务让游学活动多了很多学习交流的成分。
绍兴书圣故里历史街区是目前绍兴市区历史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区域,荟萃着影响中华文化进程的绍兴名士“书圣”王羲之和“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故里,也是刘宗周、黄宗羲等历代名士的求学圣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历史资源。古式台门、里弄小巷、石桥流水、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气息。辖区内共有多户居民,绍兴特有的生活风情和风景的交融可谓是“一个活着的历史街区”。
这里很好的保留了水乡古镇的原貌,因此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老绍兴。走进一条小巷子,可以让你领略到更加纯真的老绍兴味道。整个景区的地面都用的是青石,这些可都是上了年纪的老石板了,都是用手工打凿的,不像现在的青石板是机器切割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绍兴最有特色的乌蓬船,都能在这里找到身影。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戒珠寺左前方的墨池,因为和它相关的故事太熟悉了。当年王羲之发愤苦学,勤研书法,在此洗砚,池水尽墨,终于练成了妍美流畅的新体。也有人说王羲之之所以喜欢大白鹅也是和他专研书法是分不开的,因为古时候的执笔和现在是不同的食指就像鹅的脖颈昂扬微曲,运笔时就像鹅掌拨水一样,他把大白鹅的体态美演变成了书法的线条美,后人评其书体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沿着书圣故里历史街区,便到了蔡元培故居,故居门楣上方悬挂着翰林匾一块,因为蔡元培出身科举,为清末翰林。他曾历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大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故里有关于蔡元培的陈列馆以及他的故居的厅堂、书房、卧室、厨房,完整地保留了当时蔡元培居住的环境。
中午,我们享用了丰盛的午餐,饭菜很有南方味道和地方特色。鱼肉鲜嫩可口,梅菜咸香诱人,青笋嫩绿清爽……
下午我们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通过大量的照片、实物、手稿、书信、图片和模型等展品,展示了周恩来与绍兴的血脉渊源联系;介绍历史文化名城绍兴的名人、文化对周恩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抒发故乡人民对周恩来至崇至敬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一天的行程结束,同学们回到酒店,开始了课题研究,短短一天的接触,我们的同学和诸暨的同学已经非常熟悉了,课题交流愉快又高效,让人称赞。
第三天清晨,迎着绍兴湿润的气息,我们踏上了新的行程——沈园。沈园因陆游而出名,因为一个名人及名人的爱情故事,让沈园也就有了名气。一句“错错错”,穿越多年,依然让人感到遗憾和淡淡的忧伤……游览园中之景,感于园中故事。已是夏季,空气中带着园中花的清香,有此良辰美景,可园中故事甚是凄凉,更添一股凄美。沈园已不是旧时的园林遗存,而是近几十年在原址上新建的,只有一口古井和古井边的水池,见证了沈园历史的变迁。园林不大,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倒也是江南园林的风味。
在沈园呆了很久,之后便又坐车来到去往秋瑾故居和大通学堂。
秋瑾也是绍兴的名人,她是一个英姿飒爽的烈士,从小习武,为中国革命牺牲了自己,牺牲时好像才30多岁,秋瑾故居里主要是关于秋瑾的生平,有她用过的衣物,她的房间,吃饭的地方,书房等等。在这些地方,听导游的讲解,还能了解到很多南方生活的小风俗。
从绍兴城市广场方向走进去,沿着胜利西路走个几百米,就能看到大通学堂了,沿途还有仓桥直街,吕府,西小河历史街区,古越藏书楼等历史景点,很能体现绍兴作为一个历史古城的魅力。大通学堂不是很大,绍兴人登记一下身份证号就能免费进去了,里面主要是一些革命时期的作品,生平事迹等,还有就是徐锡麟,秋瑾等人的办公室,武器室,卧室等,还有加上陶成章等三人的雕像,建筑也很古色古香。
吃过午饭,下午我们继续参观鲁迅故居,逛仓桥直街。
我们首先参观了“鲁迅祖居”,这是一幢具有清末绍兴台门风格的建筑。踏上台阶进到里面,是一个三开通间的大客厅,厅堂正上方高悬一块“德寿堂”大匾,匾下挂着一幅“松鹤图”,两旁柱子上有楹联,东西两侧挂有红木镶嵌的大理石“挂屏”。这里是周家房族用来祭祀、办喜事、会见客人等的场所。往里走,有主人的卧室,会客室、书房、琴室、沐浴室、老式厨房等,不难想象当时周家有何等气派,社会地位有何等之高。
走出“鲁迅祖居”,经过一座石拱桥,便是著名的“三味书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檁,尽显江南民居之风韵。
“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正门一间房内,正面挂着一幅《松鹿图》,上面的“三味书屋”横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鲁迅就是在这里开始他的学习生涯的,每天上学前先要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鲁迅博闻强记,虚心好学,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从野史、笔记、小说和各种民间文艺中吸取养料,积累知识。
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是塾师的讲台,七八张已褪色的桌椅整齐地摆放着。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也就是最里边。那时候读书是很枯燥的,老师在自己的座位上闭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吟诵古文,坐在最外边的学生听得不耐烦了会偷偷溜出去玩,鲁迅怕影响自己的学习便要求坐在最里面。小时候的鲁迅严于律己、好学上进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书桌的右上角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那是有一次他给爸爸买药上课迟到了,受到老师惩罚后自己刻下的,他以此自勉:以后再也不能迟到。正是这课桌上刻着的“早”字,一直激励着鲁迅在人生路上不断奋进。
离开“三味书屋”,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这是鲁迅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室内的摆设虽古朴陈旧却排列整齐。先是一个大会客厅,然后是一间间屋子,其中有鲁迅和他弟弟的卧室。
穿过客厅、书屋,走过几道迂回曲折的走廊,便来到了传说中的“百草园”。园子中间是一片菜地,周围除了几株百年古树,便是丛生的杂草,据说以前常有虫蛇出没,于是有了鲁迅文中那段美女蛇的传说。这里虽是个菜园,但在鲁迅笔下却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鲁迅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捉蟋蟀,挖何首乌,毁了泥墙,将砖扔到隔壁的梁家去……;冬天的百草园更是别有情趣,他和童年伙伴闰土一起在雪地里装弶捉小鸟雀,还经常在石井栏上跳上跳下,以致于父亲要把他送到城里最严厉的学校——三味书屋去读书。
最后,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馆名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馆内宽敞、明亮。主展厅分为“鲁迅在绍兴”“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在上海”“民族魂”五个部分,真实再现了鲁迅博大的精神世界和曲折坎坷的人生历程。我认真观看了他的生平介绍,鲁迅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毕生为造就理想觉醒的国民而呐喊,用文学作武器与敌人抗争。他的杂文、小说语言犀利,风格泼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似“匕首”,如“投枪”,因此敌人恨他,人民爱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
有幸到鲁迅故居一游,对鲁迅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鲁迅伟大崇高的形象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仓桥直街是条非常安静的小街,街的两旁商铺古民居相互衬托,仿佛回到了古代,这里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和喧嚣,纯朴而宁静让人体味着历史,这也是一条很接地气的老街,两边的建筑尽显江南特色,老街很窄,灯光闪烁,各色小店林立,还有寻宝记状元楼。
一天的行程又结束了,我们回到了酒店,同学们简单休息,明天继续课题制作。
第四天这是我们参观的最后一天,一大早我们便前往第一站——兰亭。竹林深处,曲径通幽之地,书圣王羲之寄居处。当年众人在此写就书法圣品,很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欣赏书法大家的墨迹,感受这块山灵水秀之地那份世外桃源的氛围。里面还有康熙乾隆两代帝王写的碑文。还有书法博物馆也很有看头,精美异常。王羲之爱鹅,世人皆知,进入景区就是鹅池,在王羲之的书法中都模仿了鹅的神态和动作。兰亭这一块石碑被破坏过,看上去有些残破。曲水流觞的典故也来自于王羲之,约了几十位好友来到此地,依次坐在河边,酒杯放在水中任其漂流,如果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作诗一首,如不能成诗则要罚酒。景区内也有一大片湖,可以乘坐竹排。
参观完兰亭,我们吃过饭,便从绍兴赶往诸暨,到达下一站——西施故里。
西施故里景区其实是一个泛指,包括浣江及其两岸的景观带,这里有着不错的江南山水和庞大的中式园林,景区内的各个主题展馆可以了解西施的生平。西施殿周边是游览的核心区域。其中西施殿在其他几个景点的对岸的苎罗山下,需要过浣纱大桥或者浮桥。西施殿右侧的古越台,上层供奉着越王勾践和文种、范蠡,下层是“西施行”故事展馆。郑旦亭与西施殿遥遥相对,它左侧的西子碑廊里可以看到历代文人墨客为西施题写的诗句和画像的碑刻。穿过新建的香榧馆、珍珠馆,出门从浣纱亭拾级而下就到浣纱石了,相传西施当年就在此浣纱,如今王羲之手书的“浣纱”二字依然历历在目。而登上碑廊南面的苎萝亭,可俯瞰浣纱江风光。
今天的行程很轻松,回了酒店,因为明天就要汇报课题了,同学们也进入了课题制作的末尾阶段,但前几天时间毕竟太短,今天晚上,同学们都抱着通宵的打算,一定要把课题完成好。这种精神让人感动。
再细看,诸暨的同学和我们京源学校的同学合作的非常融洽,大家做的课题都非常完美,经过老师的指导,同学们都有了更多的信心,期待明天的汇报!
第五天旅程的最后一天,也是汇报的时刻到了,一大早我们便前往了诸暨中学。诸暨中学校园很大,都有北京的大学那么大了,风景也很好,让人很惬意。
在报告厅两校学生进行了汇报,非常精彩,所有课题几乎蕴含了绍兴文化的每个方面,美术班的汇报也让人叹服于他们的美术功底。
最后,雷校长和诸暨中学的校长都谈了谈自己的感受,雷校长还写了一首诗献给此次旅行。
短短的旅程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踏上了回程的路。我们相信,这次旅行将在之后被多次回忆,成为我们高中生活中难忘的经历。
活动感受采访Question: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此次游学中或游学后你的感受,你会选什么词?
Answer1:沉静吧。(为什么是沉静?)首先我觉得可能南方的生活可能就是一种慢生活,在这种慢生活的环境里,人心底自然而然就很沉静,这里的气候、自然环境也是这样,没有北方曝晒的那种燥热,虽然也很热但让人不很烦躁,下过雨的凉爽让人觉得很温润;其次吧应该是我们取得这些景点都非常有文化感,文化需要让人细细品味,如果心底不沉静,我觉得这几天的行程对这样心底不沉静的人来说就很无聊了,我很喜欢这种细细体味历史、文化的感觉。最后可能是因为远离了学校,哈哈,这种游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放松,另一种在社会中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没有了考试、成绩带来的紧张和浮躁感,自然心底沉静。
——马一清
Answer2:感动。(为什么是感动?)因为首先我真的感动于现如今还能有一个城市能这样完美的留存着这么多的历史文化,这里的古街和之前我去到江南的很多古街还不太一样,没有太多的商业感,是真的很古朴,很有韵味;第二感动于我看到了历史中多少伟人,为了祖国事业献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很多人也很年轻,很多人会有有更好的生活方式,但他们选择了拒绝,他们选择了挑起历史的重担,他们身上的精神让我感动;第三感动感动在诸暨的同学,虽然没有和他们合作,但我看到他们做课题真的很认真,原来我只知道外地的同学成绩很好,但这次游学活动中,他们的谦逊,他们的钻研精神都让我很感动。
——付安琪
Answer3:嗯…我想可能是留恋吧。(为什么是留恋?)因为不仅是对绍兴啊、诸暨啊这些地方美景的留恋,文化氛围的留恋,绍兴、诸暨的风景、文化真的比北京这样更趋于现代化的大城市更让人难忘,给人来自心底的触动,让人留恋;除此之外更因为这可能是我和文科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游学了吧,高二咱们就要分文理科了,我就要去理科班了,在这次游学活动中,很多同学帮我、等我,然后我们在酒店一起玩游戏,很欢乐,这次游学可能会成为我永远的最美的回忆和留恋。
——高源
编辑:付安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