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洞是老百姓对诸暨高湖滞洪水库分洪闸的日常称呼。从老三十六洞到新三十六洞,这道分洪闸记录了建国后,诸暨人和浦阳江水患的斗争历史。三十六洞的前世今生,就是一部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诸暨的治水史诗。
老三十六洞,老城关的记忆
很多老城关人都知道,从老三十六洞到新三十六洞,看似简单的分洪闸曾经历过怎样的沧海桑田。而随着岁月的流逝,60后老去,70后、80后当家,90后当红,00后露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知道,更难以想象,如今的城市广场所在地,前身竟是一个维系诸暨防洪抗洪命脉的分洪闸所在地,眼下热闹非凡的江东一带都是曾经的蓄滞洪区。
按照“上蓄、中分、下泄”的指导方针,老三十六洞按1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于年6月完工。这个时候进水坝只有3个孔,每孔宽32米。属于半控制性工程,分洪时要临时开挖土坝。落后的建筑工艺,致使不能保证分洪的准确和安全。于是,在专家的建议下,第二年的5月4日完成改建。3孔增加到36孔,每孔3米,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十六洞。至此,老三十六洞正式成为江东的一个地标。
年,刚刚建好不久的老三十六洞共4次开闸分洪,保障了浙赣铁路和两岸的安全,包括中下游50万亩农田。从年开始,一直到年,这样一座水利设施一直位于目前城市广场所在地。老三十六洞从存在起到移位总共泄洪7次。期间通过增加通水口个数和扩大进水口直径,对三十六洞进行过改造。然而事实证明,尽管增加通水孔的个数,并且扩大了通水口径,但在较大洪水面前,面对上游来势汹汹的洪水,三十六洞仍然有点力不从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制约了诸暨城市的发展。
直到年,建成40余年的三十六洞移位改建,11月份被拆除。年,新三十六洞建成,也就是如今的高湖分洪闸。
新三十六洞(现状)
年“6·16”洪水,造成墨城湖和店口解放湖两处决堤,不仅村庄被淹,很多企业厂房机器进水,损失巨大。高湖滞洪区启用难的问题再次暴露。据资料记载,高湖滞洪区自年以来,50年未启用过一次,其中有4次都达到了分洪标准却未启用。
“6·16”洪水后,我市正式提出了改造高湖蓄滞洪区的设想。年7月,我市正式向省政府提出了改造高湖滞洪区的请示。年7月,省里发文明确同意启动相关工作。同年10月,我市正式启动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高湖滞洪区改造从蓝图向现实一步步地迈进。
年年底,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工程初步设计获得批复,在现有2.2万亩高湖滞洪区内划出三分之一的地域建一个周长16.7公里的湖泊,蓄水区面积约亩。随着高湖蓄滞洪区的征地征迁工作的完成,目前,高湖蓄滞洪区已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了长度米的试验段,下一步将全面启动高湖蓄滞洪区建设。
高湖蓄滞洪区改造工程设计方案在遵循“高湖蓄滞洪区功能不改变、分洪总量不减少、启用条件不提高”的总原则下,通过修筑隔堤及分洪设施等,将高湖蓄滞洪区分为一区和二区。一区蓄滞洪区范围为,西北面以高湖分洪闸、新江以及浣东大道为界,南面以城市规划道路为界,东北面以现有道路和诸永高速为界,占地面积亩。一区单独运用的滞洪量万立方米,可满足15年一遇万立方米的分洪要求。除一区以外的蓄滞洪区为二区。
随着我市大城市建设和城东新城建设的推进,高湖滞洪区改造还被赋予新的内容。改造除了分级滞洪功能外,还在周边配套建设生态景观等,使滞洪区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未来高湖蓄滞洪区效果图
三十六洞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来源:浣东街道
供稿:唐祥
审核:吴鹏锋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