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探索科技:谈谈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对中国产业集群及区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本文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以及现状特征进行分析,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政策型产业集群占主导地位向市场型产业集群为主导转变。
产业集群的分布呈现出东南沿海地区产业集群不断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承接传统产业集群转移的趋势,产业集群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集群生态,通过区域间产业集群的合作与竞争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质量以及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演进历程
我国产业集群演进历程基本上是沿着经济发展及政策演变脉络进行的,早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产业集群按照国家总体规划实行政策性布局,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市场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政策性产业集群的地位,形成了市场型产业集群为主导,政策性产业集群并存的产业集群格局。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按照各地资源禀赋进行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选取一些重点城市建设大型基础工业项目,以余项大型项目和配套中小项目为基础,形成了以钢铁、石油化工、重型机械等企业为核心、以某一产业部门为主的产业综合体。
其中大部分产业集群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四川等金属矿产丰富地区也形成了以矿产开采和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这一阶段的产业集群以政策性产业集群为主,根据国家经济和政治规划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主体以重工业为主。
这些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就业,也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以高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重工业产业集群无法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部分产业集群中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失业率攀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开始广泛出现,计划经济背景下的产业集群格局开始出现变革。
(二)产业集群转型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在沿海地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首批经济特区,之后又陆续将海南等设为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三来一补”的政策推动下,沿海地区利用优惠政策、临海优势、廉价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承接国外制造业转移,形成了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的产业集群。
此外,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合法性确立,大批民营企业家依托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集群经济。小商品市场的开放,如一九八二年浙江义乌开放小商品市场,促进了小商品生产,由于其技术含量低、投入资金少,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大批企业纷纷效仿。
地理位置的集中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保证了生产链条中供应或销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些制造商逐渐从“家庭作坊”发展成为中小企业,通过“一乡一品”以及“一县一产”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小型化、分散化的“块状经济”,如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诸暨轻纺产业集群以及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等地区特色产业集群。
这一阶段的产业集群虽然也是由国家政策推动的,但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角色逐渐转变,市场的推动力量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沿海地区依托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以及国家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优势,形成了一大批以轻工业、小商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规模也逐步积累扩大,为地区经济增长、扩大地区就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但该阶段集群数量和规模较小,集群规模、集群经济增长还十分缓慢且新兴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沿海开放地区,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十分有限。此时中国的产集群地区分布呈现出北方重工业大型产业集群与沿海地区轻工业小型产业集群并存的特点。
(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时期
在积极推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支持乡镇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我国开始注意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建立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方式促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一九九一年国务院公布全国首批7个国家级高新区,涵盖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
一九九二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度上的改革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科技及经济园区建设的加快吸引了大量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区域,园区型产业集群开始出现并快速发展。在产业园区内,企业间分工与协作日渐加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集群内初步呈现网络结构的产业生态形式。
与此同时,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政府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通过科学规划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吸引高新技术公司进入园区,形成了若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以园区为载体的产业集群。二〇〇二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经济增长质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此我国产业集群开始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绿色创新型转变。该阶段产业集群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集群产值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随着集群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品牌”。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采用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该阶段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带动新型产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创新要素开始聚集在产业集群内,产业集群的发展重心也明显从华北地区转移至东南沿海地区。截止二〇一八年三月,全国共有个国家级高新区。在地区分布上目前我国国家级高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而在东南沿海地区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不断回流、承接产业不断增加,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发展与此同时,以产业园区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并没有挤占轻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空间,随着国内消费市场逐步扩大,对外贸易日益紧密,交通等基础设施日渐完备,各地轻工业以及小商品产业集群继续发展扩大。
但此时轻工业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仍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二者并没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没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为轻工业发展赋能,存在技术转化应用率不高、轻工业产业集群仍以劳动要素投入为等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