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的历史悠久,仅仅从地名上来分析,就能够反映地貌、居住环境,历史风貌,风俗习惯。以下这些极其珍贵的信息,都可以从我们诸暨的地名来历中找到踪迹。
山体常常以山、峰、岗、尖、丘、坞、岭、峧、岙、弄、石、岩等不同类型来表示不同山体地形。如:山(璜山、句乘山、东白山,见上述)、峰(塘峰、拔峰、双峰)、岗(上梧岗、南山岗、走马岗)、尖(扎架尖、三界尖)、丘(半丘)、坞(杜家坞、蔡家坞、墨城坞)、岭(红枫岭、倒挂岭、避水岭)、峧(詹家峧、广山峧)、岙(檀岙)、弄(马家弄、狮象弄、金家墙弄)、石(鸡龙石、大砚石、大石头)、岩(西岩、乌岩、华岩)。
平地常常以畈、塔、园、墩、圳、坪、埭等不同类型来表示不同平地地形,常为自然地名,其中畈、园多含人文因素。如:畈(八石畈、杨树畈、螽斯畈,见上述)、塔(草塔、黄金塔、钱家塔)、园(花园、祝园、麻园)、墩(贯墩、白马墩、姚家墩)、圳(乌圳、毛家圳)、坪(姚坪、栗树坪、寺基坪)、埭(沙埭、溪埭、白埭)。①先以“山、坞、畈”为例说明数量之巨大。山、坞、畈是不同形貌、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坞”在诸暨多指山弄,或山湾,即两山间之低地也。“畈”则指较为平坦、较为开阔之地,且常常为已经开发之田地。“畈”(音“反”),俗作“坂”(音“板”)。以下仅择诸暨部分与“山”“坞”“畈”有关的地名附列如下:山。山口、山后、山岔、山塔、山塘;大山、广山、中山、长山、凤山、龙山、西山、夹山、网山、行山、半山、江山、汤山、许山、花山、杨山、应山、青山、尚山、岫山、迭山、金山、沿山、官山、城山、南山、茶山、香山、前山、浒山、屏山、泰山、读山、球山、琅山、梅山、梓山、盘山、船山、象山、琴山、湖山、翟山、遮山、蕾山、霞山;山下周、山下赵、山下湖、山头王、山头后、山头河;干山坞、大山下、大山坞、小山坞、上山头、凤山庄、龙山下、东山王、东山吴、寺山湾、西山头、西山后、西山前、曲山弄、后山芝、灵山坞、茅山后、金山湖、庙山头、柁山坞、前山坞、前山庙、詹家山、箬山下、横山湖;丁驾山、大孤山、小孤山、五指山、凤凰山、石壁山、龙门山、平原山、外江山、池家山、许佳山、杨子山、里江山、何家山、近家山、邵家山、陈家山、青丁山、金家山、骆家山、桐子山、翁家山、巢勾山、稻蓬山、燕尾山、擂鼓山;月形山下、何家山头、金鸡山后、金家山头、燕子山头、外杜家山、里杜家山等。坞。坞圳、坞底;下坞、大坞、丰坞、东坞、辽坞、寺坞、朱坞、次坞、杨坞、丽坞、沈坞、择坞、庙坞、郑坞、柳坞、施坞、洪坞、陡坞、莱坞、涓坞、廊坞、章坞、深坞、琴坞、联坞、蒋坞、道坞、巽坞、塘坞、新坞;红坞口、梅坞口;丁家坞、干山坞、下陈坞、大山坞、大马坞、上下坞、上周坞、小山坞、小马坞、马家坞、云淡坞、王谷坞、王家坞、扎箕坞、毛家坞、方里坞、方家坞、甘溪坞、石马坞、石柱坞、东张坞、北家坞、叶家坞、仕畈坞、白杜坞、外东坞、朱家坞、朱曹坞、任家坞、后大坞、阮家坞、红马坞、张坞底、杜家坞、杨家坞、吾家坞、丽坞底、吴高坞、里东坞、里市坞、里梅坞、里家坞、里蒋坞、何家坞、汪家坞、灵山坞、张义坞、张姜坞、张高坞、张家坞、陈卜坞、陈高坞、邵家坞、环城坞、茅塘坞、尚义坞、迪宅坞、岩坞口、金竹坞、金鸡坞、金戚坞、荪溪坞、柯溪坞、柁山坞、俞家坞、施家坞、姜家坞、前山坞、前坑坞、洪里坞、宣家坞、祝家坞、珠稼坞、桐树坞、桃树坞、格塘坞、钱家坞、徐坞杨、徐高坞、徐家坞、郭家坞、黄岩坞、梨树坞、屠家坞、葛家坞、蒋家坞、椒山坞、雁力坞、景佳坞、蒲里坞、楼家坞、蔡义坞、蔡家坞、墨城坞、潘家坞、霞家坞、魏家坞;杨家坞口、外刀鞘坞、里刀鞘坞等。畈。下畈、东畈、后畈、岩畈、泉畈、高畈、新畈;下畈顶、仕畈坞、黄畈阳、横畈塘;八石畈、上三畈、上史畈、五宅畈、毛宅畈、古塘畈、仙驾畈、白沥畈、竹浦畈、伍堡畈、后泉畈、花前畈、杨村畈、杨树畈、吴屋畈、岭上畈、沙田畈、庙下畈、前庄畈、流霞畈、桑园畈、黄大畈、赏霞畈、富村畈、蔡家畈、霞泽畈、螽斯畈等
山水相重以塘、埂、埠、堰、渡、桥、坑、岸等来表示不同类型的山水相接处地形,常为自然地名,其中塘、埂、埠、堰、渡、桥等多含人文因素。如:塘(茅塘、联塘、徐家塘)、埂(皋埂、横埂、翁家埂)、埠(直埠、黄家埠、茅渚埠)、堰(浪堰、王家堰、石堰头)、渡(潘家渡)、桥(太平桥、浣纱桥、宝珠桥)、坑(潮坑、吉水坑、淡竹坑)、岸(后岸、鹰江岸)。
水体以江、溪、沟、川、湾、潭、湖、汇、沥、泄、滩、浦、津、汀、洞、泉、井、洲等表示不同水体地形,多为自然地名,其中“井”等多含人文因素。江(浦阳江、五泄江、枫桥江)、溪(檀溪、萍溪、小兼溪)、沟(里娄沟、外娄沟)、川(朱家川)、湾(鸬鹚湾、新店湾、双苑湾)、潭(清水潭、白鱼潭、银河潭)、湖(白塔湖、山下湖、黄家墩湖)、汇(徐家汇、源潭汇、顾家汇)、沥(横沥、沥山湖、白沥畈)、泄(五泄、前泄、望泄)、滩(鸭滩、便堰滩、西施滩)、浦(白浦、晚浦、澧浦)、汀(金汀、沙汀)、洞(白云洞、凉风洞、护家洞)、泉(化泉、绍佳泉、花明泉)、井(义井、王家井、四眼井)、洲(三洲、满洲、府洲路)。
湖体水面较大者为“湖”,如旧有城中“五湖”;又称水网为“湖”,如诸暨有“七十二湖”;又有雅称人工水面“水库”为“湖”者,如五泄湖、东白湖。
在诸暨,水面较小者为塘(古人多指堤埂,不指水面,而诸暨则指水面,相当于古人的“池”,亦即地形下凹而蓄水者)。称地形下凹而不蓄水者为“宕”,如“石宕”。水面较大而蓄水较浅者为“荡”(旧时地理面积多以“田地山荡”统计),水面较小而蓄水较深者则为“井”。水面较小而蓄水较浅者则为“澸(丼)”,即水洼。
诸暨有着悠久的历史,以上这些数量巨大、层次丰富的各类地名,充分反应了我们诸暨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