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静美与君语细水长流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
丁酉年闰七月十七,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此时,秋意渐深,露重湿衣。
一候鸿雁来。鸿大雁小,自北而来南也,不谓南乡,非其居耳。
二候玄鸟归。玄鸟此时自南而往北也,燕乃北方之鸟,故曰归。
三候群鸟养羞。三兽以上为群,群者,众也,《礼记》注曰:“羞者,所美之食。”养羞者,藏之以备冬月之养。
—收清露nbsp;—
《本草纲目》称秋露多时,可以用盘收取,煎煮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寿。秋露寨具肃杀之气,宜于煎制润肺杀祟的药物。
湖南、湖北、河北、山东、安徽、四川各地,秋天民间就用瓷器收取草头的清露,和以朱砂或者上等的墨汁,点染小孩额头及心窝,称之为天炙,以祛百病。
—白露酒nbsp;—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旧时苏浙一带乡下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酿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送到城里亲戚朋友家。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城的酒店里还有零沽的白露米酒,后来渐渐销声匿迹。
—nbsp;白露茶nbsp;—
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
白露时节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此时正是它生长的最佳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爱。
旧时南京人都十分青睐“白露茶”,因而每到此时,有些老茶客就会聚在一起,细品香茗。
—nbsp;采棉花nbsp;—
古人曾有诗道:“惊寒灯夜短,半枕动鸡鸣;颠倒衣裳去,田间满钟声。”
棉花不论草棉、木棉,都是入秋开花,棉铃渐次开放之后,就可以随时采收了。女子一般在九月收拣棉花,以供纺织,辛勤劳作,昼夜不息。
所谓“促织鸣,棉花盛”描绘的就是这种景象。
—nbsp;吃龙眼nbsp;—
福州地区的人“白露必吃龙眼”。
龙眼俗称“桂圆”,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产。古时有“南桂圆、北人参”的说法。每逢白露时节,当地人家会在清早喝上一碗龙眼香米粥。他们认为在这一天吃龙眼对身体大补,有延年益寿之效。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抒发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艺术意境。
《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虽以“怨”为题,却不露“怨”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后二句写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全诗无正面描摹,仅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衰荷》
唐?白居易
白露凋花花不残,
凉风吹叶叶初乾。
无人解爱萧条境,
更绕衰丛一匝看。
?《衰荷》是一首动人的惜荷佳作,对荷魂牵梦绕,藕断丝连,一茎残荷,半蓬枯叶。寄托着人生之惑和别离之痛,残荷之美是悲壮、是孤傲、还是透着愤世?其实都不是,是残荷在静听风声、雨声时仍然切切的牵挂.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全诗朴实无华、融情于景、真切感人。初定的秋风秋雨与频频南飞的雁群,渲染出浓浓的秋意;他乡的落叶与寒夜孤灯,烘托出诗人的孤单凄楚;园中滴滴白露与孤单同野僧为邻的场景,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
欢迎光临诸暨支行以下网点:诸暨支行:诸暨市永昌路1-8号店口支行:店口镇铭仕路8号大唐支行:大唐镇开元西路号安华支行:安华镇逸江华庭2号楼号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