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诸暨市东和乡人民政府、诸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东和?十里坪村举行“诸暨西路乱弹”陈列展示馆开馆仪式。
“诸暨西路乱弹”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诸暨西路乱弹”陈列展示馆将以大量的历史资料、服装道具完整地展现她的历史溯源、艺术特征、传承发展。
诸暨西路乱弹,是明末清初南戏在传播中融入诸暨地方官话、民间俚曲,发展、衍变形成的乱弹剧种。它是江南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鲜明的个性和广泛的影响组成了西路乱弹的主要特点。
自明末清初诸暨西路乱弹开始形成,至今约有近年的历史。至道光、同治年间,诸暨西路乱弹始盛于诸暨,流行于嵊州、绍兴、萧山、浦江、义乌等地。太平天国运动后急剧衰败,民国初年,仅存“红福”、“长春”、“阳春”三班。期间,三剧团除弊纳新,吸收徽戏精华,使乱弹曲调和剧目大为丰富,时称“徽乱”,剧团也更名为“文明红福”、“文明长春”、“文明阳春”。抗战初,社会动荡,戏班求生艰难,三剧团相继倒闭。此后几十年间,坊间一些老艺人组织半职业剧团,忙时务农,闲时演戏,正是这些民间艺术的呕心沥血才使得这一艺术瑰宝留存于此。
年,诸暨县人民政府顺应民意,有关部门开始抢救西路乱弹。年4月,经省文化部门批准,诸暨西路乱弹剧团正式成立。成立之初,便锐意革新,打破“男班”局限,招收、培训男女学员,同时推陈出新,恢复传统剧目,编排现代戏,演出剧目达数十个之多。然而到了年7月,诸暨西路乱弹被视作“封建”、“四归”,被迫停演。年起,诸暨文广新局采取保护措施,西路乱弹先后被定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年,十里坪村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诸暨西路乱弹”的传承基地,在这四年间,“西路乱弹”艺术团重组,多个传统曲目复排,村民们凭着一腔热情与执着,将古老的戏曲唱出了味道,唱出了精神,西路乱弹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近年来,“西路乱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十里坪村先后被评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基地、“浙江省传统戏剧之村”,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今天,陈列展示馆暨文化礼堂的建成,为“诸暨西路乱弹”的展示和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路乱弹这朵诸暨民间的艺术奇葩将绽放更加鲜艳夺目。
十里坪村西路乱弹艺术团展演乱弹剧目
周末有空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哟!
来源:文广新闻出版局东和乡
供稿:徐可良郦冰冰
审核:袁金陈柳芳
如果信息不错
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