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侵华期间,大部分浙江省会机关及学校迁往云和景宁之地。景宁籍作者柳育三当时是一名小学生,他在这期间考上了暂迁景宁的浙江省立联合初中,年日本投降后,省立初中迁回杭州,育三到杭城继续学业,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在作者的笔下,景宁及杭州的优美风光,走路求学的艰辛,第一次坐火车的无厘头,用日钞的无奈,以及学校生活的趣事都鲜活明快,恍如昨日。如歌岁月长相忆,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帷幕,走进那段芳华岁月吧。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疯狂侵华。南京沦陷了!上海沦陷了!紧接着杭州也沦陷了!省会机关大部分迁往云和,一部分迁到景宁。当时景宁被誉称为“浙南保险箱”。因为景宁四面高山环绕,中间一片狭小盆地。如果日本飞机前来轰炸,不管从那个方向俯冲下来,都会撞到对面的山上而机毁人亡(见上面航拍图片)。步兵更是无法进攻,因为云和到景宁必须翻越一座大山,陡峭的四九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然屏障。所以到达景宁就到了安全地带。
当时我们住在景宁后坑。因为省会机关迁到景宁后,随从人员都要自己租房子住,一时间景宁显得不正常的热闹,住房特别紧张。我们家也腾出一半的房屋租给机关家属居住。
年初,浙江省立联合初级中学也先退到云和碧湖,又从碧湖迁到景宁县城。校址就安排在东门外约一公里处的敬山宫马氏天仙也叫护国夫人庙内。
敬山宫的位置在东门外敬山宫垟的最东端,一条小路从垟中间穿过。垟北一大片全是水稻田。垟南大部分是菜地、河滩地,从鹤溪河引进一条水渠直通南门西边的水碓,那时候我们都在这个水碓碓米、磨面。
我年7月在景宁县鹤溪镇中心小学毕业。上小学时成绩优秀,经常得到老师们的夸奖,毕业时排名榜首,校长杨登云给我的毕业题词是精益求精。同年七月份就以第四名的好成绩考入浙江省立联合初级中学。
(作者小学毕业照)
学校设总部和分部,总部在敬山宫内,是办公室和教职员工宿舍、食堂、初三班教室。初三班都是随校迁来的学生,也都食宿在校内。分部在北面通半垟村路旁的一片大空地上。临时盖的两排简易教室。教室旁平整出一个操场,倒是挺宽大的。
初一初二班也有部分住校生。走读生是一年级最多。我家住后坑,走到后坑头过小溪去学校是比较近的。城里的走读生要通过敬山宫垟就比较远一点。星期天住校的学生经常到南边的鹤溪河去洗衣服或洗澡。
学校的老师都是随校从外地来的,教学水平比较高。景宁的学生有很多都理解不了教学内容,我也是勉强能够跟上。大家比较喜爱的是音乐课。音乐教室就在坡下的一户农民家的楼上。门口的水稻田收割以后,农民就会犁成一畦一畦的菜地,无条件让城里的居民去种萝卜。因为种萝卜需要农家肥,可以保证来年稻子的丰收。同学们偶尔前去拔一个萝卜解渴,就是被人看见也沒有人管。
放假后,住校生常会组织观赏鹤溪河的风光。沿着鹤溪河往西走一直到寨山桥,往南过桥就是寨山。
寨山是一个风景点,山边有一个亭子叫胜利亭,亭子旁边有一棵大树。上面结满小小的果子,可以随时让人采摘尝鲜,还有几棵苦枝树和苦槠树,苦枝和苦槠都是一种硬壳果。成熟季节散落地上拣回来可制作果冻吃。亭子下面有一个比较深的水潭叫寨山潭,潭南侧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相传古人浮丘伯经常在这里钓鱼,有浮丘伯钓台之称。
那时候半垟村后面的乌铁岩山上经常有狗熊出没,偶尔还会听到老虎的叫声。有一年雪下得很大,有人还看到有老虎和狗熊进城觅食的足跡,还有一户农户家的猪被拖去吃掉。所以同学们上晚自习都非常害怕。
我有一天早上到校,听同学们纷纷议论,有个班级晚上夜自修时,最后一排有位同学惊叫起来,说有只狗熊把两只爪子搭在他的肩膀上,吓得她大声喊叫,出了一身冷汗。狗熊跑了,同学们都担惊受怕的回宿舍。(分部的住校生都住在教室旁边的汤家祠堂里)。后来查清楚是两个顽皮同学假装来吓人的。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
学校班级都有级名,我们班叫怒潮级,各班级的学习园地墙报就用级名做报头,张贴在教室外面的墙上。我们秋一班学生的人数最少,还不到二十个人。班主任是校长的爱人陆以真老师兼语文课。数学老师是余国眉,是一名很严厉又很凶的老师。对迟到或不遵守课堂秩序的学生,常被罚站或打手心。同学们都很怕他。
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学校也组织学生在附近的山坡上每人砍一颗松树竖堆在操场上(那年月好像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没有人出来干预),晚饭后,全体学生就在操场上集合,引火点燃松树举行了篝火晚会庆祝。表演了事先准备好的节目,又唱又跳,直到深夜。
省会机关纷纷迁回杭州。学校校长也提前去杭州联系迁校事宜。同年7月底放暑假时学校宣布回迁杭州。9月1日在杭州开课。住校学生由学校统一组织行动。走读生自己前往,校址暂定在云居山庙堂。
景宁的学生基本都是走读生。由于年幼家长不放心等原因,纷纷转校到云和或丽水上学(当时景宁还没有中学)。只有我们四个人家长们经过商议同意送我们前去杭州求学。初一的我和毛一挥,初二的洪保年和沈光。家长合伙雇了一个脚夫挑行李送我们去杭州。
《出发》统一行动的学生怎么走?当时我们不知道,后来听说是走水路,坐蓬船去温州,转轮船到上海乘火车回杭州。
当时信息闭塞,学校没有说,这条路线我们也不知道,就觉得步行最安全。如果过云和到丽水,要翻越西边的大山四九岭,岭陡难爬。就选择过小顺堡直插丽水,路程比较短也比较好走,于是我们就走这条路。第一天走了七十华里在沈庄住宿,第二天直插双坑口,第三天就到了丽水。
《日钞》第四天在去缙云途中,我们向路边的小贩买食物,小贩给我们找了几张日本储备银行的钞票,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就不敢要,小贩说,这一路上都是日本钞票,如果你们不要就买不到东两吃了,迫不得已,我们只得收了下来。果然以后一路上都是使用日本钞票,想起来真是可悲。
《独輪車》当时马路很多地方都慘遭日本人破坏汽车很难通过,也看不见有车辆来往。偶然碰到少数的几辆独轮车来来去去。独轮车就是一辆车子一个车轮,两边装差不多分量的货物保持平衡,后面有两个把手由一个人推着的车,还有一条带子套在脖子上分担承重,靠两只手保持平衡推着前进。《汽車》有一天突然看见后面灰尘扬起,挑夫叫我们赶紧退到旁边避让,说是汽车会压死人的。可是我们退到旁边,看见汽车也是跑得很慢,快到面前才觉得一晃而过,有很快的感觉。汽车有半圆形的箬蓬遮盖,看不见里面的东西,就是司机我们也没有看见。也不知道汽车是怎样通过被敌人破坏的困难路段的。这就是我们第一次看到汽车。《困倦》马路一眼望去看起来不长,走起来却觉得很长很长。走完了这一段,前面又出来一段漫长的路。烈日当空,口干了,人也疲倦了,总想休息一下。看得出来挑夫也很累。我们对挑夫说,找棵树休息一下吧?挑夫说這里沒有水喝,还是到前面有水喝的地方再休息吧?!我们觉得也在理,就继续往前走。好容易走到了前面有水喝的村庄,我们一坐下去就不想起来了。
《挑夫》水喝了又休息了一会,挑夫就催我们起来赶路。我们觉得挑夫很狠心,其实挑夫对我们非常关爱。他是洪保年家里的老长工,忠实可靠,脾气全无,非常善良,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对我们一路呵护备至。他说我也想多休息一会儿,但是不往前赶路,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杭州呢?句句话都在为我们着想。我们只得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倉前》那时候既没有地图,又没有手表。我们靠着一张嘴问,靠着看太阳估时间一路前进。这天下午太阳还老高,我们到了永康县一个叫倉前的村庄,喝了水后刚想走路,卖水的老大娘对我们说,太阳已经偏西,这里再往前走,会有很长一段路没有住宿的地方,天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还不如在这里先住一宿明天再走,旁边也有人说是的,于是我们就找旅店住下来。这天我们很高兴,晚饭后还在村前村后转了一会才回旅店休息。
《起泡》到了永康后道路转变方向,往西北通金华,往东北去杭州。我们就转向东北前进。走着走着,我的脚后跟竟打起了一个水泡。疼痛开始折磨我,开始还强忍着跟着走,慢慢的忍不住了,就只得说出来。沈光的年龄最大,经常扶着我走,有时他们两人也会輪流扶我走一段,我一直坚持跟着,有时眼泪都淌了下来。到了住宿地挑破水泡涂了红汞以后才慢慢消退。
《冷魔》这两个字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是到达义乌苏溪这天,我的两条大腿出现了一块块发痒的红疙瘩,抓起又痛又怕抓破,不抓又奇痒难熬。有人说叫冷魔,是因风寒而起,喝一些芝麻红糖生姜水就会痊愈。当晚就由住家主人煮了给我喝,果然第二天就慢慢的没有了。感谢一路上都有人替我排忧解难。
《火车》走到诸暨就听有人说,杭州方向的火车已经通到诸暨华安,我们一阵惊喜,是不是明天我们就可以坐上火车到杭州去了?火车是什么样子的?铁路又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整个路面都是铁的吗?真是莫名其妙的胡想。挑夫说想什么呢!到了不就知道了吗。于是我们急忙向华安方向奔去!
不久就看到路上有很多人在修铁路。铺枕木,架铁軌,想着叮叮当当的声音。我们站在旁边看了一会,才知道铁路是怎么一回事!继续沿着路边往前走,就看到一节敞篷车廂沿着铺好的铁轨开过来,上面站着一个铁路工人,手拿一面红旗摇晃着,原来这是给前面送铁轨的滑车。终于走到车站了,两间小房子上面华安两个字映入眼帘。我们就先去购买了车票,这才在旁边买了点吃的就地休息。饭后,挑夫一再叮嘱我们注意安全,同时起身告辞要徒步返回景宁。算来走到这里足足走了十天半,他还要再走回去,这样辛苦地送我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泪如泉涌。大家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互说珍重告别。
火车终于来了,大家都忙碌起来,下车的往外走,上车的往里挤,我们也拿着行李随着人群往里走,穿过两条铁路才到火车边。从哪里上车呢?想着我们买的是三等车厢,肯定是最差的车厢了。看到很多人向一节铁闷子车廂奔去,估计一定是这节车厢,四个人就帮扶着爬了上去,找到里面車厢边的一块空地,就紧靠着并排坐了下来,这才舒了一口气,觉得不要再担心了。
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车厢几乎被占满,有挑着鸭子的,有提着鸡笼的,还有抱着装有小白兔纸箱的,也有背着行李的。車厢只有高处有一块小方窗,几乎不能流通空气,动物的尿臭充满空间。大家都觉得若无其亊,我们也只得忍着。直到车子开动后才稍微好一点。車子卡擦擦卡擦擦的车轮磨擦声,冲破了大地的宁静。
终于到达杭州城站,下了车呼吸到新鲜空气,头脑清醒了许多。看到不少人从前面的绿皮有窗车厢走出来。这才意识到错了!错了!我们误进到货车车厢里,受了好长久的罪!确实,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就是主观武断的结果。算倒霉了,不想了,于是跟着人流出了车站。就在车站旁边的铁路招待所住下休息。
这一路上的经历,在现在的人们看来,真是觉得非常幼稚可笑。现在的小孩,还是婴儿就被父母亲带着乘火车坐飞机。大一点的小孩更是什么都见过。小学生都在玩手机,思路敏捷见识广,何况是成年人。看到我这些描述,一定会骂我是个笨蛋。可我说的一切都是真话。
《找寻校址》第二天我们就开始寻找校址。可是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云居山在什么地方。有人建议雇黄包车去找(黄包车就是由一个人拉着跑,有两个车輪的车也叫人力车),我们四个人雇了三辆黄包车(他们三个人把行李堆在一辆车上。另外两个人空手就可以坐一辆车)。车夫拉着我们转了几个胡同说已到了云居山脚下,我们付了车钱就提着行李上山。沈光和洪保年年纪比我们大,行李又比较轻,走在前面,很快就不见了。等我和毛一揮爬到半山时,他们已经拐了回来,说是在庙门口贴了通知,校址改在西大街铜元路,于是我们下山去找新校址。
《马粪山》西大街大家都很熟悉,所以非常容易打听,不久碰到了一位陌生人,他自我介绍说是在这个学校工作的,叫我们跟着他走就是。他们走得比较快,我既瘦小肩上还扛着一个皮箱。所以走着走着就落到了后面。不过还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我也是拼全力保持能看到他们的视线。可是忽然之间他们在我的面前消失了!原来前面有一堆马粪如山一样的挡住去路,这是日本兵留下来的杰作。人们行走时一定要小心翼翼地沿边上攀墙慢走,我扛着皮箱走在松软的马粪上一次次摔倒,急得都要哭起来。幸亏有一位大娘路过,帮我提了箱子我才得以爬过马粪山,下了马粪山后,大娘还帮我提了一截路后才对我说:前面不远向右一拐弯就到就不送你了。我深受感动,连忙鞠了三个躬,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就是我当年扛的皮箱)
《女中校舍》到了学校我们才知道,这还不是省立杭初的校舍。杭初的校舍在竹斋街,还没有移交给学校。校内大礼堂、教室堆满收缴来的日本枪支、弹药,礼堂西面有破损的装甲车。第一进房子,还由陆军军官学校占用。北面操场为某兵工厂进驻。所以我们复学暂借铜元路原省立女中校舍。
《口字房》女中校舍分两部分,正对面一栋三层楼房。一层为校办公室,二层为初三班教室,三层是会议室和实验室。南面是大操场,操场边有学生食堂。北面是盥洗室、厕所。绕过盥洗室厕所,有一个大四合院平房。這里是初一初二班教室,大家习惯叫口字房。西边一栋二层楼房是教职员工宿舍。
《邵梦兰老师》邵梦兰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负责教语文课。除了讲课文以内的文章以外,还叫我们背孟子,屈原的离骚,以及李后主的诗词等。她是一位优秀的女老师。她喜爱课外活动,有一次带我们去爬宝石山,一口气爬到山顶。山上有一座塔叫保叔塔,我们就坐在塔旁边的石头休息。邵老师给我们讲了天方夜谭中的神灯故事,我们大家都听得着了迷,我对此印象特别深。
《樊祖鼎老师》樊祖鼎老师负责教我们的英语课。他经常用英文讲解,我们听了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但还是很喜欢这位年轻老师。那时正好這位老师结婚,同学们大家去闹新房。邵梦兰老师写了一个纸条,叫一位女同学拿去压在新房桌子上一本书下面。条子上写着: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乎?樊老师看了没有生气,第二天上课时,只说了一句:邵老师调皮你们都跟着起哄。教室里一时哄堂大笑也就没事了。
《数学课》很多人都头痛数学,我倒是数学成绩特别好。有一个学期,我代数几何三角三门功课,三次月考一次大考都得满分,总共分。数学教师把我叫去对我说:你的数学成绩非常好,按说总平均成绩应该是分,但是即使是最优秀的数学家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无失误,所以我要给你总平均成绩打98分,现在征求你的意见。我连忙说老师说的对,我没有意见。老师说好,就这么定了。那年我把所有数学卷子装订成册,并妥善保存起来,准备今后给子女们做个榜样。当然以后就不保存了,我自己都还在上初中,这样的想法,你说可笑不可笑。数学和物理化学都是有关联的,因为物理和化学都有很多计算题,所以我物理化学成绩也都比较好。
《运动会》我不喜欢打篮球,因为我怕打碎了眼镜,甚至会伤到眼球。那年体育课考一分钟投篮,意想不到我考了个第一名。因为我个子比较高,一分钟投篮是插板球对我非常有利,非常轻松的就拿到了第一名。同年举办学校运动会,每个人都必须报名。我想了又想就选择了一个冷门米长跑,果然只有八个人报名,我全力拼搏,级友们在跑道边高喊加油!加油!终于得了个第二名。
《先声话剧团》年,学校成立了先声话剧团,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进行排练。长风级有两位女同学(张天眷、吳静芳)和一位男同学(阮大元)参加。年春在学生餐厅演出“雷雨”,受到全体师生的欢迎和赞赏。
《长风级》杭州复课后,我们班级的级名就启用了长风,也就是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意思。每个学期都有插班生加入,鼎盛时期达到40多人。女同学也由一位增加到九位。年春天,在春风拂面美丽的西子湖畔,九位花季少女在此留下醉人的一瞬间,以后逐渐减少,到并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毕业时只剩下四人。
《红萝卜》校门口的红萝卜很受大家欢迎。农民推着车子,挑着担子,在路边一字儿摆开。红萝卜排得整整齐齐,红彤彤、水灵灵非常诱人。价格又便宜,买好以后摊主会帮你像削水果一样把萝卜皮一圈圈削得干干净净。对着雪白粉脆的萝卜,你尽可以大口大口的品味。看着现在水果商店国产的进口的各式品种、琳琅满目,我还是忘不了当年的红萝卜。
《天主教》学校的西边有一座天主教堂。他们常来邀请同学们礼拜天前去做客。几张乒乓球桌子拼成的长方形桌子铺着白布,摆着各种水果瓜子叫同学们品尝。品尝后就带大家到后面去听讲课,教唱歌。我还记得歌词是:不过信他不过信他现在要来信,他能救你他能救你现在要救你。我们都不相信耶稣,完全是冲着水果瓜子而去的。一次两次后,人家不招待,我们也就不去了。
《孤山露营》那时候有童子军课。童子军老师组织大家到孤山去野营。孤山就是白堤南段往东拐向里西湖小路边的一座小山,山脚有一块空地,四面有围墙。我们就在这里支起帐篷,搭起锅台做饭吃。晚上要派人在出入口站岗以保证安全。第一天平安无事,第二天就有初三班前来偷营,半夜里听到前面人声嘈杂。大家赶紧起来,说是锅子被偷走了,原来他们是翻越后墙头进来的。童子军课本来有偷营的课程,这次完全是我们自己疏忽了。第三天我们只得写了理赔书前去讨回锅子。三天露营结束,大家高高兴兴返回学校。
《火烧棚户区》学校校门前正东方向有一大片空地,空地北面搭建了很多茅草屋,都是穷人和无家可归的难民居住,生活非常的艰难困苦。有的白天出去讨饭,晚上回来栖身。那是年冬学校刚放寒假,棚户区突然发生火灾,火势凶猛,哭叫声铺天盖地,学校立即打电话报警。救火车姗姗来迟,而且來了也不放水救火,只是问是谁报的警,说是谁报警谁要出钱,学校确实没有这笔开支,结果救火车扬长而去,眼看着棚户区烧得精光。这也就是国民党腐败的一个侧面,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生命财产得不到一丁点保障。
《搞笑“恋爱”》
《从一封无人认领的信开始》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刚结束,学校值班室发现一封半个月没有人领取的信,来信是写给曹韻芳同学的。可是查遍学校通讯录,姓曹的只有我们班级曹景书一人。曹好奇的把信拿来拆看,竟是一封情书。内容为上星期在青年会看电影,你坐在我的旁边,美丽的容貌吸引了我,我看了你佩带的姓名(那时候每个学生除了戴校徽,还有一个红绸的姓名),鼓起勇气给你写了这封信,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是树范中学同学写来的。
《写回信》有人把这封信贴在教室里的学习园地上让大家观看。于是有几个同学建议给这位男生写回信,由谁写呢?女同学都不愿意写,只得在男同学里面找一个字体比较柔软的,像是女生写的虞夢先来执筆,大家提书写意见。希望对方寄一张相片来看看。信发出去不久,果然收到对方寄来的相片,还真是一个挺帅的小伙子。对方并提出要求星期天在湖滨六公园亭子见面。我们回信表示同意。《六公园焦急等待》星期天到了,班里五六个好奇的男生前往六公园看人。回来对我们说,果然那个树范中学的男生手拿中国青年杂志在六公园亭子旁边走来走去,着急地等待女生的到来。为消除顾虑,第二天我们又给她写了一封信,说明星期天没有去的原因,并再约下星期天到胜利电影院去看电影。《胜利电影院门口》星期天上街买东西,几个男生顺便到胜利电影院门口,看了看那位男生来回踱步等待女生来看电影的情况,並再次编造一个没有按时赴约的原因。此后,该男生提出要求寄一张相片,这可是一个难题,怎么办呢?
《一张漂亮女生的相片》一张漂亮女生的相片寄出去了,对方惊喜若狂。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是他们集体想办法溜进教导处,从新生报名的准考证上筛选窃取得来的。如此来来去去一直谈到放假才算告一段落!
年浙江省立女子中学要复课,我们借用的女中校舍必须归还,一时没有办法,临时借用了孝女路天长小学的校舍。当时省教育厅想把初高中六年压缩成五年,可是新教材无法落实,最后决定改成六年一贯制,学校名称定为建国中学,暂时在孝女路开课。
孝女路天长小学校舍狭窄,容纳不了这么多人。我们全部住校生集中在一间房子内,睡的是高低铺床,还是挤得水泄不通,空气非常的龌龊。尤其不能忍受的是高低铺床的缝缝里有跳蚤和臭虫,咬得身上起红疙瘩,奇痒难熬。不久大家身上还长了虱子,每逢星期天就是换洗衣服抓虱子。
学校规定凡是杭州是有家的,不管路途多远,一律不允许住校。家远的学生也是很无奈,常常迟到。
《野炊》某星期天我们班级组织了一次野炊活动,地点就在保叔塔山脚。没有老师,我们完全是自发的。愿意去的去不愿意的也不勉强。我们班年纪比较大的叫周仲英,有丰富的炊事能力,烧的菜非常好吃,大家都吃得非常高兴。也没有什么固定节目,全部自由活动动。想唱歌的唱歌,有人吹口琴,也有人照相,这是一个非常欢乐的星期天。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我们搬进了鼓楼外通江桥建国中学新校址。校舍非常宽敞,不但教室上课条件好,宿舍也是一个班级一大间,光线明亮,课余休息非常的舒服。
通江桥离城比较远,我们也基本不往城里跑,买东西就在鼓楼附近,一般学生用品都能买到。本市学生想住校的也可以住在校内。学习条件相当不错。
《抓螃蟹》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水过后,江边上的淤泥内到处都是爬来爬去的螃蟹。這年潮水后我们班七八个同学相约星期天去江边抓蟹。我们带了一个大铁桶出发,到了江边一看,果然到处都是小螃蟹,看到人来急急忙忙往洞里躲,它哪有我们的手快,只要两个指头就被丢到了铁桶里,不久就装满了大半个铁桶凯旋而归。没有锅就以铁桶当锅煮了大家吃,味道鲜美,但再喜悦的还是抓蟹时的过程。
《岳王庙》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次远足,我们几乎游览了杭州所有的景点。但是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岳王庙,庙内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颇显威严。害死岳飞的奸臣秦桧夫妇铁铸像面对岳坟跪着,铁锈斑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他们身上尿过尿。为了避免景点空气污染,人们就把油条叫油炸桧,把它吃了才解心头之恨!
《西冷印社》这个景点也很吸引我,不是景点有多美,而是因为后山亭子上的一首诗使我难忘。上联是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下联是,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横批天下第一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解放前夕》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百万雄师强渡长江,杭州面临解放。国民党纷纷向南逃窜,杭州城内只留一个宪兵司令部维持秩序。可是老百姓并不买账,砸商店,抢粮行,市内混乱一片。当官的都跑了,士兵谁愿多管闲事。
《偷听前线广播》我们的音乐教师是单人办公室,办公室里有一台收音机。有一天我去拿油印歌曲,偶然听到“王维将军注意,你们已被包围了,放下武器缴枪投降是你们的唯一出路”,我很好奇,悄悄问音乐老师,以后我是不是可以到你这里来听前线线广播?音乐教师表示可以,但是要保守秘密。我说我保证,此后我经常一个人到音乐教师办公室去听前线广播。
《粮行告急》我们学生的粮食,存放在湖墅的一家粮行。粮行的老板打来电话,叫我们赶快提走,如果我们不马上去提,万一被老百姓抢劫,粮行概不负责!学校接到电话后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个时候去运粮,路上是非常不安全的。怎么办?军训教官提了一个建议,说他在宪兵司令部有人认识,可以想法借到一辆军车,再借几套旧军装和报废步枪,让学生扮成部队前去押粮。这个办法虽然不稳妥,但是别的办法也没有,只得勉强同意。军车开进校门,校长挑了十几个强壮的男同学让教官带领着出发,校长提心吊胆焦急地等待着。直到下午粮食运到校内,心中才一块石头落了地。但听教官说,路上发生了惊险的一幕。
原来那天天气不好下了一点小雨,装满粮食的车辆开到半路陷到了一个水坑内,同学们下车使劲推也推不出。司机叫大家把粮食卸下来,把空车开出来再把粮食装上.十几个同学只得照做,大家累得满头大汗。车子刚开动,发现很远处有一小队解放军队在行走,可能是解放军的尖兵连队,万一发现了我们,岂不是死路一条?幸亏司机加速油门,总算把粮食运回校内。
《值班护粮》大家立即把粮食都搬到一楼的宿舍内,每位同学的床底下都放两袋。同时校长布置,从现在起每天晚上各班级轮流值班站岗护粮,四周围墙都要有人看守,女同学也要参加,气氛显得非常紧张。
《惊吓》这天轮流到我们班级值班。半夜里突然电灯灭了,大家慌作一团,以为电线被抢粮的刁民剪断了,一时哨音四起,睡觉的同学也都起来了,手中都拿着棍棒准备战斗!后来电工查到了线路断头接起来,电灯亮了,原来是一场虚惊。
《妹妹离世》我有一个妹妹比我小两岁,从小腿痛不会走路,父亲曾经带她到温州去治疗,结果也是没有治好,长期在家休息养病。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梦见妹妹的病全部好了,叫我带她到河边去洗脚,她坐在前面的石头上洗,我在后面玩。突然一个巨浪打来妹妹被冲走了,我哭叫着沿河找寻惊醒,原来是做了一个噩梦。可是第二天却收到了家中的来信,说是妹妹去世了!以前曾经听别人说过,亲人去世时是会前来告别的,难道这就是妹妹来向我告别吗?我并不相信迷信,但这件事我一直都没有想通!
《解放军》这天我和另外一个同学起床比较早,两人到校门外去转了一转,发现街道一边人行道上整整齐齐睡满了人民解放军,我俩跑回来告诉同班同学,难道杭州解放了?可是等大家洗完脸出去看时,解放军已经走的无影无踪。解放军如此纪律严明,难怪国民党兵败如山倒。
《杭州解放》很快迎来了杭州解放。解放军马不停蹄往南追击。军管会接管了杭州,立即将浙江省立杭州初级中学校舍腾空,宣布撤销建国中学,初中部回原校上课,高中部并入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于是我们就來到杭高校址――贡院前。
贡院就是历代考状元的地方,校舍非常大,学生很多。各个班级都分甲乙丙班,我们班是秋三丙班长风级,教室在二楼。宿舍在后院。全体学生集中在大操场上跳秧歌舞,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新歌。有几个人在地上摆成五角星,热烈庆祝杭州解放!
学校的军管会名单公布,原来我们的音乐教师就是接管学校的军管会代表之一,此后他教的歌曲都是新歌。《团结就是力量》《黄河颂》《傻大姐》《河边对唱》……还组织了文艺演出,学校气氛非常活跃。
《名校名师》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学校,名师济济。如教我们班范氏大代数的陈汉民老师,他上课从不看书本,听说他对范氏大代数课本基本能背下来!同学问他作业时,只要说出第几页,第几题,他就能很清楚地解答,同学们都非常佩服他!还有物理老师韩葆玄,讲课幽默风趣;立体几何老师倪志福,画图非常认真;英语老师徐葆炎,深入浅出,务求学生听懂;生物老师吴克刚,年老精力充沛。还有很多教其他班级我不认识的老师,个个都是学问渊博经验丰富,使得学生们获益匪浅。升大学录取率高达97%!
《种菜》贡院后面有一大片空地,分配给各班级种菜。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各班级都集中到后面空地上去经营蔬菜:翻地、抪种、施肥、除虫、护果……忙得热火朝天,看着绿油油的蔬菜一天一天长大,大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蔬菜收成后都送到伙房里面去,伙房也认真的过秤记账。一方面提供给老师作为班级劳动课成绩。另一方面也要算钱给工读组织,作为工读资金。《政治课》公民课被取消改为政治课。政治课没有现成的书本,老师口语我们听音记笔记。内容大部分是资本論。资本主义必将走向没落!社会主义光芒万丈。很多同学笔记记不下来,经常借抄我的笔记,有时我还帮个别同学代抄,所以同学们都很喜欢我。
《沈光保年参加工作》解放后的杭州缺少大量城市管理干部,沈光和保年报名参加了干部培训。培训后分配工作,后来碰见沈光,他告诉我被任命为江干区区长,保年没有碰见不知情况。
《公安干部》杭州解放了,家乡景宁还没有解放,我失去了经济来源,眼看无法继续上学。正好这个时候公安局招考公安干部,我和另外一位家庭困难同学盛钟梓就相约前去报考,那些题目我们学校政治课刚学过,所以成绩高列榜首,我们两人都被录用了,于是我们两人就去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分配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公安干部。
《全工读生》刚刚参加培训三天,忽然学校传来消息,是我已被批准为全工读生,盛钟梓被批准为半工读生。我们俩人商量了一下,觉得还是继续上学较好,於是向培训老师说明情况,培训老师同意我们返校上课。这就是共产党对未解放区学生的特别照顾。
《工读组织》工读组织成立了,学校派江天尉老师专管工读工作,江老师组织大家开会,叫大家献计献策。首先成立了小卖部,第一步供应学生文具用品,以后开展食品多种经营,挑选了十几个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輪流当营业员。资金当然是由学校提供了。进货也由学校预约订购。
《刻蜡纸》解放后学校有很多新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书本上没有的,需要大量油印发给同学。我觉得这件事情能够干好,就向江老师提出要求,江老师同意了,从此我一有空就替学校刻写蜡纸,星期天我从不休息,从早干到晚,有时晚上还加班。看到油印出来的讲义发到大家手里,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同学们还对我表示称贊,我可说是一举两得。
《拆城墙》拆城墙的任务非常巨大,政府把这个任务包给了树范中学。那几天下小雨天气不好进展缓慢,学校组织大家前去支援。除学校自有的以外,要求走读生多带工具到校。这天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雨滴打在脸上,脚上踩着污泥,架子车在松软的土地上来回奔驰,抬土的人也是小心翼翼防止跌倒,有石头的地方还要用十字镐硬挖。不过大家都没有怨言,因为这是为了完成政府布置的任务!
《上大课》上大课就是全校学生集中到礼堂去听政治报告。学校学生有多人,大家聚在一起非常热闹。在上课之前的时间里,各班级之间互相点名唱歌,如果被点名班级不唱,大家就来一句扭扭捏捏扭扭捏捏难为情依呀嗨!(这是歌曲朱大嫂送鸡蛋的一句曲谱)。破浪级来一个!怒潮级来一个!呼叫声此起彼落,整个礼堂热情高涨,散发着青春活力。
每逢上大课,我们长风级的同学都是早早就到礼堂坐在最前面。偶然有一次我们去晚了坐到了后面。就这一次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黑板上的字我一点都看不见,问旁边的同学,他们说太远了是看不清楚,不过还是勉强能看见。此后我去检查视力,医生告诉我已经有了近视,左眼两百七十五度,右眼一百七十五度。并且说最好配上眼镜纠正视力,否则度数很容易增加起来。从此我就戴上了眼镜。
《科研小组》学校成立科研小组,由生物老师倪志福负责。在后院最远处建立了科研基地。倪老师带领科研小组同学每天在此经营。他们把西红柿苗嫁接到洋芋苗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上面西红柿硕果累累,又多又大。科研小组的同学每天要把西红柿支撑起来,以免压垮。洋芋收成时一颗洋芋有一两斤重。这样大的成绩,在农田里,真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到现在我都还没有见到过。
《当红娘》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周静三和一位女同学邱峎谈恋爱,找不到红娘传递情书。因为我在班里年纪最小,于是就找到了我。不过是举手之劳,我就欣然答应了,同时还答应替他们保密。从此我就经常替他们俩人传递情书,直到我生病为止。以后他们发展如何?不得而知,直到60年以后,才知道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
《一挥参军》华东军政大学路过杭州,在我们学校借宿一个晚上。毛一挥找到了他们的指导员要求参军,指导员答应了。一挥兴高采烈前来找我对我说:我学习成绩不太好,还留了一级,现在也不想读书了,我已报名参军。明天早上就要出发,请你帮忙,将我的行李送到我爸在杭州的好友严品良家去。我答应一定送去。我要送送他,他说部队天不亮就要走,你就不必送了。从此离乡背井到杭州求学的四位同乡,就只有我一人在继续上学了。
我把一挥的行李送走后,心中常常有一种失落感,从此一个说景宁话的人都没有了。过了几天我接到了一挥的来信,他告诉我一进部队就被任命为排长,又说要是初中生就只能当班长,我恭喜他替他高兴。
《修剪树枝》学校校园有很多树,每年都会产生很多枯枝,枯枝收集起来可以卖给伙房当柴火烧。江老师组织了几十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成立修剪树枝队,每天课外活动时就去校园修剪枯枝。我也去校园看看有什么可做的,爬高拉锯子我做不到,但可以帮忙把枯枝集中起来。
《村口垦荒》这是一次最大的活动:学校要在离杭州市40华里路的村口一大片空地上修建农场。高一高二高三三个班级分三批前去垦荒,每批停课一个月,自带被褥前往,住在村口一个小庙宇内。垦荒中由於体力消耗较大,饭量大增,计划的粮食往往不够吃,造成了每顿抢饭的习惯,我们年纪小的同学经常吃不饱,后来大家有了经验,第一碗少一点,第二碗来个满满,这样就吃饱了。
《流动红旗》工地有一面流动红旗,每班按人头平均进度最大者获得。每周一小评,四周一大评,大评获胜者扛着红旗回校。这时候我们班只有四个女同学,加上大家拼命干,我是全工读生,更要拼命的卖力,第一轮竟然得到了流动红旗,红旗插在工地上,大家都觉得非常光荣和骄傲。
《挑战应战》工地掀起了挑战应战的高潮,甲班加油!乙班加油!叫喚声此一起被落,工地几乎沸腾了。这么一来,我们的流动红旗就被抢了过去,从此再不见回来。当然最后总评大红旗也被其他班级扛了。
《生病了》小庙宇前面有一条河,河水并不那么干净,但是我们每天收工以后就只有这一个地方可以洗洗脚换上鞋子。这一个月当中我就是每天收工以后在这里洗脚换鞋,有时还在这里洗澡。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只是回来不到几天就腿疼,举步艰难,浑身无力。在这种情况下,我改理科为文科,这样学习负担比较轻一些,有时支持不了就返回宿舍卧床休息。
经医生检查我的病为腹膜炎,需要住院治疗。可是我身无分文,写信告诉父亲父亲回信说他已失业在家,正在考虑怎样维持家庭生活,实在无钱寄给你,你就好好休息吧。
《回家养病》终于熬到了毕业,毕业后同学们各走各的路,纷纷离校回家。我拿不动行李,就全部寄存到杭州同学胡瑞华家里,然后和云和一位叫张正的同学一起返回景宁。
(作者高中毕业照)
回到家后,父亲对我说,他筹集了一些资金,租用上桥头杨益英一间铺面开了小百货商店以维持生活,我经常到店里去帮忙。后来杨益英自己也要开店,正好上桥街王伯光开的药铺准备停业,我就找她儿子王文定商量,希望他转租给我。王文定说这铺子是公房,需要县房管科同意。这个时候我后坑的老家已大部分被公安部的借用,那是没有房租的。所以县房管科同意将该铺子转租给我。从此我有了固定的经营场地。挂上了和昌百货商店的牌子,和母亲在商店里一边经营一边养病。
感言》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可以的。如果我当时有钱治病,考上大学完全是囊中取物。因为杭高毕业的同学,升学率达到97%。当时就读大学完全是公费,考上大学就会改变我一生的命运。当时全国大学生加起来只有15万人,工作也是包分配的,所以金钱能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因此我现在很节约,也看不惯年轻人的挥霍浪费。
后记
《联初校友会》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这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毕业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纷纷退休,于是在杭州的同学发起成立了杭高校友会、建中校友会、联初校友会。联初校友会成立于年,结束于年。出版联初校友四十册,暖暖的情意浓浓的情谊尽在其中。
建中校友会纳入杭州高级中学校友会建中分会单独开展活动。我因为孤身一人在遥远的青海西宁退休定居西宁,所以他们很晚才联系到我,我是年才参加建中校友会和联初校友会的。(耄耋之年情更深年景宁大聚会)
《省立杭州高级中学校友会建中分会》(以下简称建中校友)建中校友会成立于年,收关于年,共出版建中校友报期。通过校友报,记录回忆了大家的生活,分享了大家的心情。参加校友会人数达到余人。年,印发了建中校友通讯录,极大的便利了校友之间的联系。共出版联初校友及纪念刊四十册。
建中校友总部设在杭州,理事会人员默默地在发挥余热,编辑部忙着收稿、排板、出样、校对、再出样,常常三次以上才付印。还要给全体同学装信封付邮,整整有一麻袋。在杭州的同学还要骑自行车送去。他们都是自愿义务为校友服务的。耄耋之年太不容易了,向他们表示感谢!向他们致敬!
年10月1日,杭州市《今日早报》国庆特别报道以整版篇蝠刊登了由该报记者杨影采写的题为《一张校报承戴同窗情意》的报道,作者以一个记者的眼光讲述了建中校友会和《建中校友》的经历和事迹。这是社会舆论对建中校友会的客观评论。
到现在为止走的走了,老的老了,病的病了,像我这样还能紧跟时代步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