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爱诸暨诸暨这个已经变成尘埃的地方,好

关于化肥厂,作家海飞也有一段难忘的记忆。化肥厂可以说是海飞的起飞地。他是年从部队退伍后进化肥厂的,年的一天,他看到《劳动时报》副刊,心血来潮写了篇文章,没过多久就上了报纸副刊头条,这之后各类小散文不时见于报刊。海飞顶着重重压力一步步地写作,一直写到了省城杭州,成了浙江省文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浙江作家》杂志执行主编。他的创作之路走的万分艰辛。但说起他最初的阅读和写作,化肥厂是永恒的背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浣纱桥还没有建,整个浣江上只有一座始于唐朝的太平桥。在上江东,现在浣纱桥东头往北大概五十米处,是诸暨化肥厂的氨水仓库。那时,这个仓库应该是上江东最为热闹的地方。

从现在看,仓库在浣东中路的下面。那时,浣东中路还不叫浣东中路。门市部其实是在浣江的堤埂外下面。你没有看错,建设标准堤前,这边浣江的堤埂是在目前浣东中路的位置,城市广场边上原是泄洪闸三十六洞所在。现在滨江花苑所在地都是浦阳江的滩涂。

我从浣江中路拐下一个二三十米的斜坡,眼前是一个新砌的微型停车场。氨水仓库曾经有三个像房子一样大的水泥池,现在了无踪迹。连整个化肥厂都已经成为建设“八达旺庄”的一片尘埃,更不用说氨水这种化肥厂的早期产品。想必这个仓库早在厂子湮没前就已经湮没。

但这里是诸暨一代人集体记忆中的一个截面,是一串珠子中的一颗。

氨水仓库曾经是一个众生喧哗、人山人海的所在。那时,它更像是一个大菜市场,嗡嗡的人声响到很远。每天早上,仓库还没开门,门外就已经排满了拉着车子的人们。只有很少的几辆槽罐车,灌装好氨水后将运到县里几个大的区供销社。更多的是手拉车,车上装满了一个个装氨水的坛子,拉车夫都是一早从乡下赶来的农民。

排队、灌装、过磅。那时,做一个过磅员是很风光的事。对于化肥厂来说,厂里有多少一线员工就意味着有多少人梦想着做一个过磅员。

每天,过磅员在一群哈着腰陪着笑的人中间接受所有人投出的不是柔情似水胜似柔情似水的目光。人们盯着他的手,盯着磅杆是翘了还是低了:翘了就高高兴兴,低了就背身骂娘。

更有搬运中不小心打破了坛子的人。他们的心在坛子落地碎裂的瞬间也碎了;有些人忍不住嚎啕大哭,这一大坛子氨水要赔多少钱?能给多少小麦施肥?在供养限定的年代,这打碎的一坛子氨水影响了多少粮食的产量?

人们在闹哄哄的氨水仓库体味着人世的艰辛,这是年代给予的特殊场景。更不用说拉着手拉车用一双铁脚板在乡下的家和化肥厂之间走一个来回。

人声嘈杂的氨水仓库成为上江东的人流密集地。如果从江的对岸遥望,这是一个神奇的场景:相信很多路人都曾郁闷、猜测过这里人群的作为。

从氨水仓库的火爆可以看出化肥厂是当时最热门的大厂之一,是年轻人求职的高地。

年,老丁才20岁,还只能被叫作小丁。他通过数理化及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几门课的考试进入了化肥厂。

“先是三个月的培训,对于化肥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有了了解。考试后,我被分配到造气车间当八大技术工种之一的锅炉岗位,在上岗前,厂方为了考验新员工的整体素质,先让我们做一些拉块煤、煤球和煤渣的工作。”老丁坐在化肥厂第五个传达室向我回忆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

化肥厂随着不断地扩建曾有六个传达室,员工也从年建厂时的人到后来的近千人。现在化肥厂区域还遗留四幢员工楼,第五个传达室就在这一区域。之前,传达室门口还有一条路,叫诸化路。

从20岁到32岁,老丁在化肥厂度过了整个青春。用他的话说,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这里形成的,可以说化肥厂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

回忆刚入厂时的情景,老丁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年考进化肥厂后,按惯例,每一位新进员工要先从事全厂最辛苦的一项工作:捡煤,用双轮翻斗车把煤从煤球仓库拉到造气车间。正是最热的夏季,就算坐着一动不动,汗也沾湿衣背,更不用说拉着几百斤煤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

过了几天,为了少洗衣服,小丁灵机一动几乎全裸上阵;只用了一块脚布在下身围了围权当遮羞布。反正也是半夜,而且,没拉几趟,全身上下全是煤灰附体,小丁就成了黑人。半路遇到一个班的同事,两个摇摇晃晃的黑人打招呼,一张嘴,两口白牙在黑夜中简直亮瞎了月亮。

关于化肥厂,作家海飞也有一段难忘的记忆。化肥厂可以说是海飞的起飞地。海飞是年进的化肥厂,从部队转业后他成了厂保卫科经济民警队队员,每月可以领到多元工资,闲时和朋友一起品品小酒喝喝茶,日子过得甚惬意。

年的一天,他看到劳动时报(浙江工人日报的前身)副刊,心血来潮写了篇文章,没过多久就上了报纸副刊头条,这之后各类小散文不时见于报刊。

但好景不长,因为保卫科的内部矛盾,海飞从窗明几净的办公室被贬到了粉尘漫天的造气车间去拉煤渣。多年后我们问起已经是浙江省文学院副院长的海飞有关化肥厂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他脱口而出——拉煤。

刚从炉子里出来的煤渣,温度高达几百度,又重又热,“熏出了泪水迷花了眼睛。

回到家中,骨头如被锋利的刀子拆过一样七零八落。”海飞的生活一下子跌进漫无边际的黑暗。

他开始在暗夜里写作,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有空就看书和写作的海飞在造气车间当然是一个异类,工友们毫不留情地给予他最响亮的讥笑声。端着茶缸的人们高声说:“‘大学生’来了啊!又在写什么著作啊?”有一次,海飞终于忍不住与一个叫大炮的工人扭打在一起,并大喊:“别叫我大学生!”

海飞就是这样顶着重重压力一步步写出来的。然后一直写到了省城杭州,成了浙江省文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作家,《浙江作家》杂志执行主编。

他的创作之路走的万分艰辛。但说起他最初的阅读和写作,化肥厂是永恒的背景。

在化肥厂的第五个传达室,我还见到了71岁的陈其安。

老陈是化肥厂的首批员工,是最初人中的一员。当初在合成压缩岗位,后来做过生产调度员,再后来做过合成、机修、碳氨等车间的领导。

与全国各地一样,诸暨化肥厂是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大背景下,为支援农业生产而成立的,为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

诸暨作为农业大县,化肥厂生产的化肥百分之五十都曾用到了桑树和茶树上。那个时候,桑树主要集中在牌头方向,茶树则是全县广泛种植。

从化肥厂的厂史看,厂子的筹建可谓举全县之力,得到了各行各业的支持。比如资金的筹集,“地方投资80万元,供销社和合作商业企业分成中借款50万元,从手工业联社中借款10万元,从集体交通运输业中借款10万元,年前小学学什费节余冻结10万元,共万元,其余从各大队的公共积累中借用。”

对老陈来说,他在化肥厂工作的这辈子,安全始终是他脑袋里绷得最紧的一根弦。退休11年后的他想起当初的工作,仍然显得沉重:“那时每天一到上班时间心就是拎着的。诸暨化肥厂还算好的,没出过暴炸、泄漏等大的事故。”

但也死过人。

《诸暨化肥厂厂史》中记载:年5月29日,姚仲伦同志被电弧光烧伤90%,医治无效死亡;年1月4日,郦明祥同志被电动葫芦吊斗打死;年8月14日,郦孝明同志触电身亡。

对于事故,厂史记录的只是几行字,但对于家庭来说,经历过的一切犹如一场长长的噩梦,就算多年过去,也仍然是最不能触碰的一个伤口。

3年,化肥厂改制并入富润集团。

8年,化肥厂被改造成一家大型饭店“苎萝山庄”。老丁曾和许多化肥厂的老员工一样,坐在崭新的包间里喝着酒回想过自己的峥嵘岁月。

年,化肥厂成为一片工地。

——end——

摄影

木足赵益坤

撰文

楼海霞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长按







































鍖椾含鍝簺鐧界櫆椋庡尰闄㈠ソ
鍖椾含鍝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姣旇緝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sh/1844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