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这里是一条条青石板铺成的街巷;那被风剥蚀了的碎瓦青砖,藏留着诸暨人少年时的打闹和嬉戏。如今,它已华丽变身,成为一座城市的缩影和符号,这条承载了诸暨历史与文化、生活与梦想的“长弄堂商业步行街”在原址上复兴,背靠陶朱山,沿人民中路,长约1千米,北接大桥路,南至红旗路,总建筑面积5.6万余平方米。由6个区块内部形成多条巷弄,构成完整的一纵多横的商业网络体系。
只要提到四眼井、杨肇泰故居、北门,很多人都会想起长弄堂,有太多故事和文化融化在这里。
文化古迹
1.杨肇泰故居
杨肇泰在诸暨县城长弄堂居住过的岳父家故居,原先是南宋后期浣江郦姓始祖郦景辅建造的,坐西朝东,由照壁、正厅、座楼及南、北厢屋组成。五开间,正厅通面宽19.70米,通进深11.10米,地面用32×32厘米方砖斜铺,属于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北侧还有一口水井,用作防火之用。
杨肇泰居住之后,这座住宅改称为“杨衙台门”。他去世后,杨氏族人继续居住这座古宅,每当夜晚,门前灯笼的“杨”字就会自动变成“郦”字,到了白天又成了“杨”字,再到夜晚又变成“郦”字。杨家心知这座古宅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不敢长期占据,仍然归还郦氏家族,由景七派秉彝房福持堂居住,至今尚存,为长弄堂的保留建筑,为诸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陶朱山
原名老鹰山,又名鹞鹰山。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城西,青山秀丽的老鹰山,不但景美,还是休闲和锻炼的地方,是诸暨市民早晨、周末或假期的一个爬山休闲和户外健身的向往乐地。登上老鹰山,坐拥诸暨,远眺城区,高楼大厦历历在目,诸暨美景尽收眼底。
陶朱山麓上,耸立着一座8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的周围松柏青翠,风景秀丽。在山腰上,还有一座诸暨革命烈士纪念馆,庄严肃穆,古朴典雅,里面陈列着诸暨革命历史简述图画,以及著名烈士的英勇业绩照片和画像实物等珍贵资料,这里就是诸暨市烈士陵园。
3.老火车站
最早的诸暨站于年(民国20年)建成通车,当时站址在县城的北庄畈,原有的车站线路仅10股,是供蒸气机车加煤的中间站,属二等站。打开《诸暨县志》追溯历史,可以发现,诸暨火车站的建设在岁月的风雨中几度变迁。曾经由于车站地势低洼,石家祠堂堤决口,车站被淹,列车中断7天,遂于年6月迁址当时的城关镇西,到年底已是一个有15股线路的车站,日均办理接发客运列车30列,货运列车50列,上下旅客人左右。现在人们口中的诸暨老火车站,是年在原址上扩建而成的。
4.四大家族台门
整个一条近千米的光明路长弄堂,主要是由四大家族组成的,他们分别是王家、郦家、杜家和陈家。
王家是咸丰年间从中国湘西同山镇的王沙溪村搬迁过来的,后来一直在这条弄堂里做着瓷器生意,家底殷实。王家台门(相当于四合院的意思)显得很阔气,从大门进去后,抬头一看,上面的楹柱上都雕刻着精致的图案,整个台门迂回曲折的空间竟然有近一千多平米。
王家台门斜对面是杜家台门,相比较而言,杜家台门的气派就远没有王家台门了。里面显得比较狭窄,一堵新砌的砖墙隔住了另外一个空间。
郦家是从河南搬迁过来的,是当时整个长弄堂最显贵的大户(其台门是杨衙台门的旧址,据当地老人讲是杨家送给郦家的),解放后划成分的时候,就连他家的长工都被划成地主的成分,可见其家底在当时是如何的殷实如何的气派和牛气。
杜家台门位于光明路东侧,与杨衙台门隔街相望。陈家台门的确切地址现已无从考证。四家大户基本构筑了光明路今天的格局,而街道里现在大多数房子都为公家所有,基本都是当年的被划为地主成分的大户人家的房子。
由此可见,当年的光明路一带是不少大户宅第台门聚集处,而这些大户在当时又相当的富足。
5.四眼井
四眼井是一口清泉不竭的古井,上置相对井栏4眼,故名“四眼井”,它见证古街两千多年的前世今生。郑旦与西施比美的故事让这口井熠熠生辉。西施如花似玉之貌,常引起人们的议论:“西施之美,堪称绝世,只有溪东郑旦稍可相比。”一天,两人同路去陶朱山下,路过井旁,郑旦邀西施在井旁坐息。当西施探井相望,郑旦即挨近西施,肩并肩,头碰头,顿时井中出现了一对美人情影。只见水中两双明目,四只凤眼,如同明珠人并,把黑洞洞的井底都照亮了。从此,郑旦与西施比美的佳话代代相传,“四眼井”也成为产生一个美好故事的地点而广为流传。其清泉至今仍为人们享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