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王曙光杨天黄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诸暨模式”

——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的考察为核心

王曙光杨天黄兴

一、农业文化遗产对农业发展的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传承问题,涉及到传统农业文明研究、当代农业和生态研究、农村发展研究、农村社会研究等诸多层面,必须从文化人类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的角度来进行综合性的、多元化的探讨。本文以浙江诸暨千年香榧林这个农业文化遗产为核心,从中国农业文明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诸暨的人文历史积淀、当代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农业文明与人文历史-现代农业与生态-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一)天人合一、五行生克的哲学思想

要探讨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就要首先理解中国的农业文明的特征。我国农业文明的实践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农业文明实践中,也产生了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丰富的农业思想。

中国的两条母亲河:长江和黄河,自西向东恣意流向海洋,而世界上其他大江大河多为南北走向。如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印度河等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结合自身地理特点,将累积的农耕智慧发挥到淋漓尽致。在思想层面,“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每个方面。四时律令与中国人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活紧密联系,所有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生态自然的规律。“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辩证地应用在作物的选择、种植的安排、肥料的施用以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思想的长期浸润,使得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既保持了人口的繁衍和文明的兴盛,同时也促进了物种多样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中国一直处在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中。

例如南方鱼塘中稻田养鱼的模式就包含着中国人的生态智慧。土地中种植水稻,因灌溉水系丰富,继而在水田中养鱼,鱼在穿梭中碰撞稻米,稻上的飞虱脱落而成为鱼的食物,使鱼有了充分的养料。同时鱼身上分泌的黏滑物质还可以治愈稻谷的纹枯病。这充分体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

近代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征服自然,人类向自然宣战,向自然索取,但忘记了敬畏自然,顺从自然。然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概括。[1]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村落中的生活是闲适而缓慢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夫在自然面前弯下了腰板,放慢了步调。用每日的耕作表示对大自然的敬畏,用精耕细作呵护着有限的农田,继而享受自然的恩赐,完成了一年又一年的四季轮回。

而如今,保护古村落文化资源和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随着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已经能更多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追求天人和谐的境界,以期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

(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文传承的结合

保护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本身是一对矛盾,这两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有可能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又是统一的、协调的。必须把保护农业生态和农业文化遗产统一起来,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割裂。农业生态的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又必须是生态的保护,它们之间是互相促进的,而不是互相矛盾的。如何将农业生态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统一起来,学术界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比如基于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保护的实践,闵庆文等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并提出应用参与式的方法对保护区进行管理的规划设想。[2]袁俊等以青田稻鱼共生为例,指出生态旅游是打开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发展困境的钥匙,并分析了生态旅游对遗产地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产生双重作用的机制。[3]孙业红等则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聚落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价值,设计出多种旅游开发模式,并强调了环境因素、农民的参与以及监督监管的重要性。[4]除了通过旅游业获得地方经济发展之外,学者们也探讨了通过农业生产提升遗产地经济价值的方法。郑召霞等认为,有机农业是现代农业中能与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很好契合的农业类型,在农业文化遗产地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兼顾遗产保护和农民经济利益,是农业遗产保护的必然选择。[5]总之,只有将农业遗产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升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遗产保护路径。

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村落的人文历史和风俗文化。

“俗者习也,上之所化曰风,下之所习曰俗(《周礼》)”。每一个村落都是一个反映传统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细胞。中国的传统社会,其文化类型大致可以说是属于乡村社会的,或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是“双脚深插于泥土中”的文化。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认为,村落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由家族亲族和其他家庭集团结合地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6]其社会结构具有极强的延续性与自洽性特点,主要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聚落繁衍为基础,以独特的聚落形式为特点,村落的共同生活(历史记忆与民俗行为)构就了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自我调适性。村落的组成在于各类人群的共同生活与协作,是由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合而成,而不是房屋的简单聚集。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着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这些民间性的以村落为单位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构成农村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把这些人文要素传承和保护好,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因为从根本上说,农业文化遗产只是传统农业社会人文历史积淀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是一个外在的表现而已,农业文化遗产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地方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和这个地域独特的人类行为模式。

二、诸暨人文历史概观

北京大学课题组在年6月考察了浙江诸暨的千年香榧林这个著名的农业文化遗产。诸暨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属浙江省绍兴市。如今的诸暨既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商业城市,又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发达的经济并没有让这个城市变得冷漠,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很好地保护了这里的历史文化。诸暨属於越文化发祥地,古时为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秦王政二十五年,设诸暨县,属会稽郡。诸暨素有“耕读传家”之风,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古有“诸暨三贤”——梅竹宗师王冕、文坛奇才杨维祯、画苑巨擘陈洪绶;近有北大校长何燮侯,早期革命运动家张秋人、俞秀松、宣中华,小麦学研究专家金善宝、植物学家斯行健、物理学家赵忠尧等11位两院院士。可以说,诸暨市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名人辈出、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诸暨早期的历史和越国的历史紧密相连。越国开国之君无余,是夏王少康之子。夏朝中期,夏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诸暨属越。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自此,越国的古都,从无余立国到勾践继位,千余年间,长期居于会稽山腹地之中。春秋时期,诸暨成为越国的都城,很多文献中都有过相关的记载。《吴越春秋》载:“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直至越王句践在位期间,采纳了范蠡诸臣的意见:越国要实现报仇雪耻、东山再起、称霸中原的目标,必须把都城从封闭的会稽山区迁到开阔的平原上来。故从会稽山西南部的诸暨埤中迁往绍兴。诸暨作为都城的历史至此结束。因此诸暨为越国古都的时间早于绍兴,诸暨作为都城的千余年间,绍兴为诸暨属地。

提及春秋时期的越国,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名著名的美女——西施。“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沉鱼”一词正是对西施的评价。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其籍贯经反复考辨确认正是在诸暨苎萝村。

三、千年古榧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描述

(一)诸暨古香榧树现状

诸暨的古榧实则指的是这里的香榧,香榧属红豆杉科榧属,为典型的常绿叶乔木,是珍贵的多用途经济树种,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古香榧树集中分布地和如今香榧的主要产区基本吻合,即浙江省绍兴市地会稽山区是,这里的香榧植株数量和香榧果实的年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香榧树是一种非常特别的植物,一方面香榧被称为“三代果”,香榧树长成后它的生长成熟期为三年:第一年开花,第二年结果,第三年成熟。另一方面,香榧树的生长时间很长,一般一棵香榧树需要几百年才能迎来它的第一次“花季”。如果你能有幸来到诸暨这个美丽的城市,在香榧树上采得几颗果实,那不妨自己种到泥土中试试,这里的榧农伯伯会热情地告诉你,这些香榧种种到泥土中自己便能成活,但是若想收获香榧,那至少得等到孙子孙女那一代啦。因为这些原因,香榧树的成活时间非常长,有“三十年开花,四十年结果,一人种榧,十代受益”的说法。

诸暨市现有的香榧林中有百年以上树龄的香榧古树群个,面积为亩,香榧古树株,占浙江省香榧古树总数的70%左右。其中,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树龄在~年的香榧古树有株,一级保护的树龄在年以上的香榧古树有株,还保存了树龄年以上的香榧古树25株[7]。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千年香榧林中的“香榧王”,距今已有1多年,被称为“千年活文物”。

(二)诸暨古香榧树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

诸暨千年古香榧林的价值是很大的,其中既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也有很高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一是经济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香榧能助筋骨,行营卫,明目轻身,沉五痔,去三虫,有着非常大的药用价值。从香榧所构成的产业链来说,香榧种植业、香榧加工业和以香榧为依托的旅游业,构成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方位的产业链,小小的香榧果在诸暨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香榧的产量少,在加工中5斤青果才能做出1斤成品香榧,因此香榧的价格相对较高。目前市场上成品香榧的价格大致为元每斤左右,香榧青果的收购价在30元出头的水平。在诸暨,被承包的较为成熟的香榧树每年的产量大致为每年一百斤。因此,有一定规模的香榧树种植,就可以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目前诸暨冠军集团和五粮液酒厂合作香榧酒,以香榧为原料的多种化妆品、保健品等等,香榧的衍生产品越来越多,这带动了相关的第二产业迅速发展,同样带来丰富的经济价值。同时,随着诸暨古香榧在全国甚至全球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诸暨的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迅速发展。

二是生态价值。在生态学方面,成林的香榧树可以很好地达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净化空气的作用。它总是与山水和谐相处,是衡量检验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也是保持和改善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8]。此外,香榧树在生产和种植上采取了一种极为巧妙的种植方面:分层种植的复合经营体系。即利用会稽山的陡坡山地,构筑梯田、鱼鳞坑,种植香榧树,香榧树植株高大,因此榧农们在香榧林下间种植茶叶、杂粮、蔬菜等作物,形成了“香榧树―梯田―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水土保持和高效产出的陡坡山地利用系统。

三是文化价值。古越绍兴是文明华夏的香榧之乡,诸暨更有着近两千年的香榧种植历史,因此不仅这小小的香榧果能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成林的香榧树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香榧书写着诸暨这个城市的历史,是诸暨这个城市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诸暨古香榧生产历史及其重要意义[9]

“古香榧群是古代良种选育和嫁接技术的‘活标本’,见证一方百姓世世代代与古香榧群相依相伴的生命感悟与生活智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闵庆文如是说道。的确,自从两千年前诸暨的百姓发现了香榧,开始养育香榧开始,诸暨人民就在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香榧,香榧也影响了这里的百姓,融入了诸暨人民的生活和文化。

万年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但却因万年前第三纪时代末期的气候变迁衰退,让榧这种植物“躲”到了北纬30度前后或以南、海拔-米的温凉湿润的崇山峻岭里。然而在这漫长百万年间,榧静静地藏在这深山中,等待着它的“伯乐”。直到0多年前,越地先民发现了它,并试图改造它、养殖它。可以从史书的记载中看出,自那时起,这里的百姓开始一步步尝试栽培榧树、选育榧树、嫁接榧树,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传承至今的会稽山古香榧群农业文化。在今天的古香榧群中,仍能看出古树基部大多有明显嫁接的痕迹,而这些被嫁接过的古香榧多有上千年的树龄,这不仅印证了诸暨先民嫁接榧树的尝试,更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农业早在千余年前就达到了这一高度,是罕见的古代良种选育与嫁接技术的“活化石”。

榧子在宋朝以前由于产量很小,基本用于药中。榧子的药用价值最早见于战国末年的《尔雅》,此后,在汉末的《名医别录》和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均有榧子的药用价值记载。而到了北宋,香榧开始被视为果中珍品被搬上了公卿士大夫的餐桌。苏轼就曾这样赞美过香榧:“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明代开始,香榧开始被广泛栽培,诸暨地区香榧的产量也在这段时间内有了飞跃。万历年间出现了“细榧”,即正宗香榧的记载。年间,得益于诸暨百姓的智慧,香榧到了20世纪30年代达到了年产量吨。然而由于香榧的固有特点,诸暨香榧产量直至0年左右人工授粉和防病措施的广泛应用,才又有所提高。[10]

两千余年间,诸暨人民与香榧结下不解之缘。靠着他们的智慧,香榧产量一步步提升,香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使得在诸暨,香榧逐渐融入了人民的习俗、生活、饮食、医药等方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香榧文化。

(四)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诸暨市的古香榧是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年5月29日,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申遗成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然而在这之前,古香榧群的申遗也经历了一个不算短的过程。

早在9年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诸暨富润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就曾提议,将当地的古香榧林申报世界遗产。年7月底,绍兴市市长钱建民提出整合会稽山古香榧群涉及的三个县市的力量,申报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目前有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农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五个方向个方向。大多数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同会稽山古香榧群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因此,年12月31日,绍兴市人民政府为会稽山古香榧群正式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项目办公室提交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报告。经过了一年半的完善,年5月29日,绍兴会稽山古香榧群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单位,是全球首个以山地经济林果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系统。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保护一种传统,更重要的是在保护未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机会。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遗产,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自然博物馆副馆长冯广平博士曾这样提到。绍兴市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成功申遗,不仅保护了这种生产方式,更在为古香榧和会稽山的人民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在申遗成功的条件下,会稽山古香榧群为全世界







































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复发难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mj/1902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