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都有这么几天特殊的日子,它既不是传统节日,又不是任何纪念日,但却让无数人牵肠挂肚。
高考,对于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记忆,对于每个人都会有特殊的含义。
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彻底地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徐启华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名。在那一年,他凭借一篇奇文《路》轰动全国,并以浙江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徐启华(-),笔名南杉,祖籍诸暨市璜山镇徐家坞村,出生在上海,初中毕业后,响应国家知青上山下乡的号召,于年来诸暨璜山大成坞村插队务农。在农村务农期间,徐启华白天和社员一块上山干农活,晚上用松板当灯,或在月光下看书,秉烛夜学,发愤图强,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艰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让他屈服,最终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徐启华先后在上海任《文汇报》文艺部主任、《文艺百家》主编、《书林》杂志特邀编审、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新学科学会理事和上海青年理论工作者协会会员等职。后到美国担任《天天日报》采访部主任,《美中导报》、《神州日报》、《国际日报》、《美西侨报》四大报社总编,《环球文汇》杂志总编及总裁。年起,参与《美西侨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该报编辑部主任、总编。年起,以南杉为笔名,在《侨报周末》的“周末视点”栏目中撰写时政论文,就国际问题、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及中国社会经济等问题共发表90多篇文章,在读者中反响强烈。徐启华的一生,发表了七十万字的理论和评论作品,三十万字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新闻报导。这些文章和作品发表在人民日报、文艺报、文汇报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鲁迅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电影艺术、北京文学、小说界、当代、环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等报刊杂志上。他的《路》、《病友》、《生命的喜悦》等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清晨,当你推着自行车,把孩子放在小椅子上送他去托儿所,然后加快速度猛骑几十分钟赶去上班;当你上班不惜超负荷地拼命干活以保住工作岗位,下班后又拖着劳累的身子直奔超级市场,赶回家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让丈夫和孩子华灯初上时,能吃上热腾腾香喷喷的晚饭;要是你从事的是户外劳动,顶着夏日的骄阳,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又被太阳晒干,晒干了又湿透……你不要叹息,不要抱怨,不要萌生“生活真苦真乏味”的念头。你首先应该感到高兴,为生命律动正常而高兴,为生命具有健康的力量而高兴。如果你还坚持跑步、爬山、游泳锻炼身体,享受清冽的晨风梳理你的头发,清澈的碧波抚摸你的肌肤,聆听林间泉鸣、花丛鸟语,呼吸满山的树阴带来的澄鲜空气;如果你还有机会旅游,攀名山拾级而上,溯大川伫立船头,望大海极目天涯,那你真应该纵情唱歌,为生命无比丰饶的赠与而歌唱。(摘自《生命的喜悦》)高考,树十年高木,育百年英才。又到了考生们挑灯夜学、争分夺秒、冲刺高考,家长们运筹帷幄、忙里忙外、保驾护航的时候了。
愿广大考生能见贤思齐、借势借运,在即将来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来源:璜山镇
供稿:郑周轶
审核:朱锋英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