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族祭是诸暨陶朱街道刘家山村自古以来的传统祭礼,每年的农历十月廿三,刘家山村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纪念刘太公。
据成化《金华府志》记载:“东汉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光武帝刘秀临晏驾,知皇太孙刘辉有潜德,锡封于乌伤(即义乌),为“义阳王”,以镇越中”。《四库全书》对此亦有记载。宋朝时,刘辉后人从义乌迁往暨阳浮邱,即今刘家山村。为慎终追远,弘扬祖先厚德,继承大汉皇朝礼仪风尚,刘家山村的太公祠堂世代供奉祭祀着始祖太公。太公名刘彥昌,农历十月廿三是他的诞辰。十月廿三,村里刘氏子孙,包括外嫁的女儿都会携夫带子回村,举行祭祀纪念太公,勉励后人上进拼搏,勤俭持家的良好风格。这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活动,自宋至今从未断绝。
刘家山村的祭祖典礼,规模大、影响深远,被列入诸暨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朱宝满
12月9日,我们培训班一行在陈老师带领下来到诸暨刘家山拍摄刘氏族祭,对拍照片,我一直都没有信心,我总觉得自己自己找不到方向。快门虽然在响,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通过一天的拍摄,回来整理照片,一组后台化妆的照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让我对摄影有了信心。个人认为,外出拍片首先要做好功课,我们去拍什么,我对被拍摄事物的理解,查阅资料看看别人在拍摄此类事物的时候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取其精髓为我所用。第二在拍摄过程中要多交流,我们都是初学者,在交流中学习别人的优点,比如构图、用光、对拍摄事物的理解等等。第三对同一个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这一点是我自己做的比较欠缺的。
钱盛
12月9日,绍兴市文化馆摄影培训班组织前往诸暨刘家山村参加拍摄刘氏族祭仪式,当日,培训班学员们早早起床,迎着冬日寒风,拼车前往诸暨刘家山村。
陈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街串巷,深入了解乡意民情,勘察拍摄有利机位,并传授拍摄取景角度,同学们听后受益匪浅。
闲暇之余相互评鉴所拍定格图影,收获颇丰,满脸兴奋,同学们在回来的路上,朱宝满同学一路高歌,励志终身以摄影为伴。
王池华
这次的拍摄是平时不一样的经历,使我深感刘氏家族“孝”文化的传承与敬仰,真切的被当地的大孝精神触动心灵。也希望民俗文化可以一世一世地传承。
庙会从题材上讲是拍庙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从摄影技术角度讲,要想在拥挤的庙会中抓住特色人物,就需要摄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急促中保持冷静,寻找好最佳角度,捕捉一刹那的精彩。同时多思考,对形色之人,之事,之物进行归类归纳拍摄,使庙会的体现丰富多彩,也尽量能具体真实地反映当天的情景。
初战是紧张兴奋也疲惫的,但通过这次初战,有了经验、思考和教训,下次视角会更广域一些。
祝娟
12月9号,本周的摄影外拍活动定在了诸暨刘家山村。
村里新房中夹杂着几幢老宅子,特别钟爱蓝天下那让人有种神秘感的宅子,小孩子童真烂漫的笑脸,老太太们相互拥抱,大家都洋溢着无可言语的笑脸,马路两旁香烛元宝各种祭祖必备之物,各种传统的手工小吃沿街都是,还有不可缺少把活动推向高潮的社戏。
走进祠堂里,烛火满堂,佛珠在填满沟痕的手上虔诚地拨动,自然而然将祖宗上升为神。
李新霞
.12.9我们摄影班来到诸暨陶朱街道的刘家山村拍摄接太公仪式和传统戏曲演出。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也是第一次感受接太公这一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受触动。随着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外迁,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民以老人孩子为主,农村显得异常冷清。而这一天的刘家山村,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远亲也在这一天来走亲戚,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家都在杀鸡宰羊、热情迎客,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宗族祭祀把他们紧密地凝聚在了一起。
郑枫
年12月9日,我们一行13人在陈老师带领下,前往诸暨拍摄刘家山村拍摄祭祀活动。
刘家山村祭祀他们的祖先刘太公,整个过程比较规范,繁而不乱,准备充分。在仪式上诵读祭文、奏乐,诵经,献祭品,还有八仙拜寿,孩子诵读三字经等,弘扬传统的节目。以表示刘家族人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工作业绩汇报给祖先,作为对祖先的供奉和祈福。热闹的场面,几乎超过春节。这次诸暨刘家山村之行,就是一次非常好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摄影练习。
徐春林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有组织、按流程的民俗活动拍摄。尽管事先“预演”了无数遍场景及拍摄重点,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问题多多,我的技术和经验显得严重的捉襟见肘。
首先缺少前期准备。没有认真了解和研究所要拍对象的历史与特点。其次缺乏对事件发展的预见,失去了不少精彩的瞬间。第三缺乏对细节的发掘。没能及时抓住有细节,要么根本就没有发现细节。尤其是夜间拍摄时因为偷懒没用脚架,错失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梁德锋
诸暨刘家山村刘氏太公祭祀拍摄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热闹和老百姓对文化精神的向往,我也有了小时候赶庙会的兴奋。对于这次拍摄我觉着少了以前的无从下手,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也有了些拍摄的思路,小有进步,但从拍的照片来看,问题也不小,一是如何从纷繁的场面中发现动人场景还不够,大部分为记录性的;二是大场面如何取景还有待提高;三是抓拍中忽视了快门速度,有些感觉比较好的照片发现虚了,留下了遗憾;四是大型活动的拍摄还不够沉着,有时候会手忙脚乱。五是要拍那些场景的照片心中无数。这次拍摄印象最深刻的是陈老师拍摄前的踩点和筹划,真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摄影更是如此。
俞月庆
经过一天的拍摄,回家拿出相机里的照片一看,数量有史以来最多,但是自己满意的照片很少,技生是一方面,另外我也思考了几点。
首先对活动不够了解,事先没有做足功课。这次族祭大典的历史渊源,活动流程都应该心中有数,多看一些相关资料,就不会面对盛大的阵仗而无从下手。其次是要有拍摄预想,预想不是凭空就能想出来的,还是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多看这方面的照片,思考他们拍摄的思路和角度。再次是临场的应变能力,现场的一切都在变化,光影、场景、色彩、角度都可能和你想的不同,有的人能抓住那精彩的瞬间,而我在这方面总是感觉反应迟钝。虽然知道各个方面太需要锻炼和学习,但至少会去学着去思考一些东西也算是种进步吧。
单勇进
我是中午赶到诸暨刘家山村的,正好赶上刘氏族祭盛典。
细观所拍照片,多数都存在着问题:一是对焦不实。不少片子的人物活动和场景氛围都还抓拍得不错,可惜影像都虚了;二是光影关系处理不理想。照片只有记录价值而少有摄影艺术语言的较好运用,因此无论是构图还是光影效果都还没有达到艺术表达的水准;三是拍摄主题靶向不明确。因对场景把握不定,故所拍照片存在零散杂乱问题,缺少对场景的精简提炼,看似拍了许多,但都抓不住瞬时精彩场景和能突出反映人物活动的深邃内涵。
庙会拍摄活动结束时,陈老师说:“大家能不能从所拍的照片中挑出三张比较满意的照片来”,现在面对电脑屏幕反复挑选,自感还是难以挑出一张能让自己觉得满意的照片来,呜呼。
顾汪洋
活动时间:年12月9日
地点:诸暨陶朱街道刘家山村
任务:主要来观摩拍摄刘氏族祭祀活动。
当天活动主要为社戏和祭祖两大块内容,通过本次外拍,又学习和积累了不少拍摄技巧。如人多场地小得用广角,占领至高点,日光条件好的时候可以拍些光影人像,大场景的时候适当的取些细节,观戏时用观众的角度突显演员,及在台后通过戏台拍摄观众,从时间角度,注意社戏和祭祀活动的各个节点的重点步骤。如祭祀的敬香、上供、行大礼、诵读祭文、国学、祈福等,社戏演出的准备,化妆,后台演练,上台,谢幕及演员吃饭休息等,观众角度拍摄开场前,演出进行中观众的表情,高潮部份的气氛体现,也可以用长焦抓拍比较有特点的特定镜头,周边人物,动物,商贩的情况,演出后注意观察群众及演员离场的情节,纪录各个节点。
总结,把握好各个视觉角度,时间角度,才能拍摄出更好的片子,留下各个美好的瞬间。
李弘楣
12月9日,小伙伴们一起赶赴诸暨刘家山,拍摄刘氏家族的祭祖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外拍活动,这对一个新手来说,既有大伙在一起活动的快乐,更有技术上捉襟见肘的着急。
快乐,当然是不言而喻的,60后、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在一起,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思想……各种“不同”碰撞在一起,产生的不仅有物理反应,更有一种化学反应,那种快乐的色彩是五彩斑斓的,是没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因为我是个技术新手。我的对策是凭着感觉拍摄,有时候是以少胜多,多角度,不同的参数,多拍几张……回放的时候,看到自认为还可以的照片,那快乐是如同冬天里捧到了一簇火苗。
哈哈,每一次外拍,都是我的快乐之旅。
如果您觉的刘氏家园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