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界有个热门话题:《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就是元末明初诸暨枫桥人杨维桢。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但作者施耐庵到底是谁?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1月24日,《寻找施耐庵》一书将在诸暨市枫桥镇政府举行首发式。《寻找施耐庵》共25万字,集文史考证、诗文互证、水浒联想为一体,试图解读和还原施耐庵的真实面目。
据说,读了这本书,你就会坚信:施耐庵就是诸暨人杨维桢!他与王冕、陈洪绶同称为枫桥“三贤”。
佘德余:第一个说施耐庵是杨维桢
其实,第一个说施耐庵是杨维桢的,是绍兴文理学院佘德余教授,他在《杨维桢与〈水浒传〉》一文中提出,施耐庵可能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
陈强:写25万字《寻找施耐庵》
《寻找施耐庵》的作者陈强是枫桥人,年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与佘德余教授有师生之谊。两人一同参加5月18日枫桥镇举行的“三贤”文化研讨会,会后攀谈了杨维桢与《水浒传》之间的关系,陈强对《水浒传》作者是杨维桢之说将信将疑。
陈强先后做过中学语文教师、报社记者编辑和政府部门领导,现任诸暨市科技局副局长,阅历丰富,学识广博。他以“弘虫”笔名撰写的乡土散文《老家》《那时候》《与稻草为伍的日子》等已经深入人心。
陈强一字不漏地接连看了两遍《水浒传》,又穿插阅读人们不愿涉猎的杨维桢几十万字的诗文,同时夹杂阅读《乾隆诸暨县志》《枫桥史志》及部分氏族的宗谱艺文,在此基础上构思撰写了煌煌25万字的书稿。
石碣湖荡就是白塔湖
佘德余教授在《〈寻找施耐庵〉序》中说,杨维桢长期沉抑下僚、苦求苦等官府对他的再度任用、杨维桢为朝廷尽忠的心态,在宋江身上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施耐庵的本”即《宋江》,疑是杨维桢曾经撰写的《侠游录》诸暨历史上的“七十二湖”与水浒开篇的“遇洪而开”,诸暨北部水域就是八百里方圆的梁山泊原型,石碣湖荡就是诸暨的白塔湖,二龙山就是枫桥全堂的桐岗山,等等。
施、杨相似的人生轨迹
当“白塔湖就是梁山水泊的原型”在坊间传得纷纷扬扬的时候,诸暨中专原校长潘丹坚定地站在反方的队列,竭力劝阻陈强做这方面的研究。
也许想掐灭陈强近乎狂妄的火苗,潘丹竟也关心起施耐庵和杨桢维来了,翻资料,找度娘,得到了很多浅显的证据:施耐庵与杨维桢的生年同是年,卒年都为年;两人都在钱塘呆过;张士诚“累招之”,杨维桢“不赴”,施耐庵“征聘不应”;至晚年,朱元璋召,杨维桢先“婉辞不去”,后“即乞归家”,施耐庵“屡征不应”……
《水浒传》中不乏诸暨元素
最后,潘丹欣然给《寻找施耐庵》作序——《多余的担忧》,认为“施耐庵就是杨维桢”。
他在序中写道:《水浒传》开篇出现一个道童,他倒骑在牛背上,吹着一管铁笛,这个“倒骑一笑”的铁笛道童,就是“铁笛道人”杨维桢的化身。
走访吴子里,杨维桢乐府诗《桃花犬》中的“虎髯生”吴铨与“美髯公”朱仝可对号入座,而“折臂生”吴立则像极了断臂的武松。
《水浒传》中提及的酒,如白酒(米酒)、老酒(黄酒)、村醪水白酒(米酒)、茅柴白酒(柴子酒),喝酒称吃酒,倒酒叫筛酒,骂人用“黄汤”,与枫桥的酒文化完全一致。
更为奇妙的是,如果将“施耐(内)庵”“东维(佛)子”“杨维桢”九个字按文王八卦图排列,竟得到“佛子庵内施东杨维桢”这样一句完整的话,其中就隐藏着“施耐庵”这个名字。
《水浒传》中竟然还有许多地道的诸暨枫桥的方言,“家生”(器物)、“肚饥”(肚子饿)、“应承”(答应)、松爽(爽快)、“偏生”(偏要)、“清醒白醒”(神志清醒)、“做个不着”(自我牺牲)……
施耐庵就是杨维桢?这个文化之谜你怎么看?
——end——
文
记者翁均飞
刊头
边成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