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诸暨历史故事家族风尚

诸暨有山有水,有江有湖,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当为宜居之宝地,历史上除江南土著外,在魏晋、北宋末期和宋元之交三个时期从黄河流域移民迁居至此,择地发迹,经过数代繁衍,迅速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族群,因此诸暨多有以同一氏族聚居而成的村落,其中不乏名门望族,仅以科举闻名的就有花亭黄氏、宅步陈氏、枫桥骆氏、藏绿周氏、蓝田金氏、高湖余氏、建溪戴氏等,其他还有如以孝行载史的庐墓张氏、以义勇惊世的东安包氏、以义塾称美的白门方氏、以乐善受旌的上林斯氏、以清白扬名的暨阳杨氏,等等。

  传统社会时期,采用宗族自治制来维系族属的稳固,而规约与教化则是实施宗族自治的主要途径,即通过订立家训、族规,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来规范和约束族人的言行;利用“冠、婚、丧、祭”传统礼制和“四维”“八德”传统道德观念来训育和感化族人的内心。

  宗族自治除上述共性外,各族属还结合本族地域特色或历史轨迹,彰显个性,在耕读传家、帮困扶贫、和族睦邻等方面标榜乡里,为民众所称颂。现辑录五个家族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创立的风尚,以一睹诸暨传统村落之风采。

  善溪何氏·种善得善

  种善犹树,种之厚土,培之肥壤,根柢盘固,枝叶繁盛,经霜雪而不萎,历年岁而愈在。种善之义其如是乎!

  ——节选自吴士英《种善亭记》

  据《暨阳善溪何氏宗谱》记载,何易,原名恍,南宋乾道末年,自括苍龙泉迁居诸暨善溪(今安华镇宣何村),繁衍生息而成诸暨善溪何氏一族。

  至明代,善溪何氏家业丰厚,已发展成为当地巨族。其时有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名叫何彦高,筑室于茂林修竹的勾嵊山麓,颐养天年,平时读读书,阅览医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闲暇的时候就游观山水风光,吟诗赋词,怡然自得,总之,晚年生活极为幸福。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每当何老先生快意之时,就在心中追念感恩何氏先祖,总觉得眼前的幸福生活,是历代何氏祖宗积德行善所致,而后世子孙更应敬祖亲宗,不能忘本,于是何老先生就在石壁边上建了一个亭子,亭子的匾额上大书“种善”二字,该亭即命名为种善亭。明洪武年间浦阳吴士英为之撰文——《种善亭记》,并载录于道光十五年()所纂修的《暨阳善溪何氏宗谱》中,文中不仅记录了建亭之由,更详细地阐述了“种善”二字的深意,即积德行善犹如种树,扎根在厚土中,再施以肥沃的养料,这样树木就会长得根基稳固,枝繁叶茂,经历千百年风霜雨雪而不会枯萎,仍郁郁葱葱在生长着,只有将“善”植根于族属中,然后代代传承,家族就能万世永昌。

  正如吴士英所言:“颜高氏之所种善,岂特百年之报而已哉!”善溪何氏代有人出,清乾隆四十年()由善溪何氏迁居萧山何童埠之后人何异兰中武殿试二甲第一名,民国时期出何卓权、何国华、何国良三位少将,当代则有曾任国家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也自然得善、纳福。

  莼塘朱氏·麻草自直

  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图经》曰:“诸暨出三如。”谓如锦之桑、如拳之栗、如丝之苎,取名以此,欲子孙之守古礼而勤桑麻也。又闻麻中之草,不揉而自直,取名以此,欲子孙之贤者如麻之多、不肖者如草之直也。

  ——节选自朱秀昌《麻园说》

  诸暨传统特产素有“三如”之说,即如拳之栗、如锦之桑、如丝之苎,而苎麻则以灵泉乡(现草塔一带)所产的量最多、质最佳,据明弘治《绍兴府志》载:“灵泉麻,以麻为之,诸暨灵泉乡产者,精好纤密如罗,漱之以水,辄成縠纹。”《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载:“苎麻,出草塔一带,为‘诸暨三如’之一,有绢麻质细而柔;有柴麻质粗而硬;此外又有芙蓉麻、络麻、青麻、袋麻,皆以种别者也。”

  暨阳莼塘朱氏的发祥之地,名为麻园,顾名思义,这里盛产苎麻,似乎没有更多的说道,可经其族人、邑庠生朱秀昌的诠释,赋予了“麻园”哲理性的内涵,耐人寻味,让人耳目一新。

  朱秀昌在其所撰的《麻园说》一文中,首先引用了《论语》中的说法“麻冕,礼也”,意思是说古代的礼制要求用麻编织成礼帽,然后摘录了《图经》“诸暨出三如”的说法,朱氏聚居之地取名为“麻园”,即是告诫子孙要遵守礼制,并勤于耕耘,种植桑麻。而更为精彩的是,通过观察发现,长在麻地中的杂草,受笔直密实的苎麻杆所限,也只能直着向上生长,而不能像一般土地上的杂草那样蔓生着,于是借物喻人,朱秀昌特别指出,以“麻园”命名里居,就是希望族中的贤良子孙如苎麻杆那么多、那么正直,而不肖子孙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自然受到了约束,不得不收敛自己,逐步摒弃不良习气,从而形成和美的族风。最后朱秀昌在文中作了这样的总结:“(麻园)顾名思义,鉴衰败之戒,守家礼之远见,敦勤俭之素,全赋性之理,庶不负祖宗命名之遗意也。”

  麻草自直,可谓宗族教化之优秀案例。

  乌岩蔡氏·航村溯源

  以仁为帆而扬之,以义为柁而捩之,以礼为樯而树之,以智为筰而引之,以信为缆而维之,编忠孝以为篷,撑廉耻以为橹,操道德以为棹。

  ——节选自傅学沆《航村说》

  据《乌岩蔡氏宗谱》载,蔡宏(-),字世远,号毅斋,宋宣和年间官参知政事,升平章事,封金紫光禄大夫,宋建炎三年()随驾南迁,初落户于武林,后寄居于永兴(萧山古称)城南,遍访风俗山水淳美之地,遂择定开化,为乌岩蔡氏之始迁祖。族居乌岩(今属陈宅镇),析分蔡村、航村、乌二等村,随着族属规模的不断扩大,后又派分长宁蔡氏(东和)和孝义蔡氏(东白湖)。

  直埠傅学沆,字太冲,号莫庵,为乾隆癸酉科()浙江乡试解元,著述颇丰,博学善诗。有一次傅学沆问及其好友乌岩蔡氏的菊溪先生:“你们居住在凤山南麓,地势为峡谷,左不连江,右不带湖,为何取名为航村?”菊溪先生微笑着说:“傅君号称博学之人,那你就猜猜看,猜中了就干一大杯酒,猜不中就为我撰就《航村说》一篇。”傅学沆一猜:“或取后山脱身万里航之义而名之乎?”即源于北宋诗人后山居士陈师道所作诗《还里》,其中有“永愿守一丘,脱身万里航”之诗句,不中;二猜:“或取荆公披蓑上野航之义而名义乎?”即源于荆国公王安石诗句“携幼寻新的,扶蓑上野航”,仍不中;三猜:“或取杨寡见乘国如乘航之义而名之乎?”即源于汉代著名思想家扬雄(原为杨姓,后自改为扬)所著《法言》“寡见”卷中“乘国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则人斯安矣”之语,再不中。如此三猜足见傅学沆学识之渊博,可惜均未猜中,不免面露难色,于是深思片刻再次答道:“俗语有云:蔡公过浮航,脱带腰舟。定取自此义。”说的是东晋时蔡谟(字道明)拜为征北将军,此人行事极为谨慎,每过桥乘船时必在腰带处系上舀水用的大瓠,菊溪先生听后不禁大笑道:“你这个说法真有点刻舟求剑的味道。”于是向傅学沆道出了“航村”的出处,其实说来也很简单,迁居航村的先祖慷慨好施,不计得失,看到贫困之人,不管远近,都能拿钱粮救济,人人皆称苦海慈航,村名即由此而得。

  傅学沆知道答案后,十分感慨,于是欣然撰写了《航村说》,还对“航村”之义作了更深入的论述:“以仁为帆而扬之,以义为柁而捩之,以礼为樯而树之,以智为筰而引之,以信为缆而维之,编忠孝以为篷,撑廉耻以为橹,操道德以为棹。”巧妙地将传统道德准则融入到“航”之中。

  需要补充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水利建设的需要,乌岩一带将建造石壁水库,世居数百上千年的传统古村落顾全大局,按政府制定的规划移民迁居,其中航村的一部分整体移民至县城以西,即现暨阳街道新航村。

  凰仪楼氏·创设新学

  窃不自量,谬附于发起人之后,会宗祠谋诸父老,设本族两等小学堂,间附他姓,俾族邻之秀者有所成就,次亦不失为开化之农工商贾。款取之公产,不足,则劝募而附益之。复承严命,岁捐百金为倡,属门下士酉阳庹茂才云卿草《学规》若干则,作嚆矢之引。

  ——节选自楼藜然《创办凰仪学堂记》

  清末期,因国家屡遭列强欺凌,为增强国力,有识之士提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策略,于是兴起创办新学之风,自古文教兴盛的诸暨当然不甘人后,吴忠怀率先于年创办了翊忠学堂,其后各村各族纷纷跟进,据《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统计,至民国九年()诸暨有高小19所,在校生人,国民小学校所,学生数人。

  诸暨凰仪楼氏开族于元代,族居王家井凤仪楼村,族属一直来十分重视教育,清时期就出了两位推动诸暨文教事业发展的名儒,一位是乾隆二十五年举人楼卜瀍,主修了乾隆版《诸暨县志》;另一位是光绪五年举人楼藜然,号蘠庵,于民国五年()捐书四五万卷,再搜访购募二三万卷,创建诸暨图书馆,并任馆长,即为诸暨图书馆的创始人。

  而十年之前,即光绪丙午年()楼藜然就积极倡导宗族兴办学堂,由于受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民众难免排斥新学,他指出:“病噎者不能并食而废也,伤热羹者不必见冷齑而吹也!”只要“诚使立一学、开一校,格守定章,严编规则”,必定可以办好学堂。楼藜然不仅鼓动族人积极参与创办学堂事宜,还身体力行,承诺每年捐百两银子,让其门下士四川酉阳人庹云卿起草《凰仪学堂学规》,希望“我诸父老及热心于学之宗彦,矢以公心,持以果力,无一丝一毫自私自利之意掺杂其间,则族学之成可翘足待”,并规划学堂的未来,“由是改良扩充为吾乡一完全学堂,他日吾宗子弟,循循绳墨,出为人敬,比于宋时湖学弟子”。

  在凰仪学堂的基础上,至年凤仪楼正式设立作人小学,据《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载,民国八年至十二年间每年学生数均稳定在百人以上,这在当时可算是为数不多规模较大的村级小学之一。

  东安潘氏·文昌惠族

  今则物质文明,日新月异,非将新旧学识融会贯通,断难应用,出而与当世士大夫相颉颃,兹为保存国粹,嘉惠后学起见,集合族中同志,设立文昌会,购置新旧书籍,以资观览。

  ——节选自《东安潘氏文昌会章程》

  诸暨东部有一个山村叫潘家坞(今属店口镇),南宋时期潘姓迁居于此,繁衍而为东安潘氏。

  一百年前,十位潘氏读书人难得聚在一起,他们之中有从甘肃灵武知县任上退归的潘瀛(字咏侯,号讷庵),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生物系留学归来的潘锡九(字寄群,后成生物教育家、曾任浙江博物馆馆长),诸暨中学、日本体育学校毕业生潘锡畴(号伯夏),浙江法政别科毕业生潘锡璋(号鸠泉),浙江第五中学毕业、在甘肃省长公署任职的潘锡璜(号倬侯)、邑庠生潘继燫(号藜轩)、宿儒潘继传(号承轩)、大东公学毕业生潘继赓(号虞轩)等。

  其时,民国肇始,科学渐兴,面临这样的形势,他们认为既要传承国学精粹,又要让族人接受新知,即便身处乡野,也能胸怀世界,于是经过商讨,发起成立了潘氏文昌会,制订《东安潘氏文昌会章程》,各自购置并捐赠书籍若干册,其中既有经典古籍如《前汉书》《后汉书》《古文观止》《百子全书》等,地方文献如《诸暨县志》《蕺山书院课艺》等,以及当代书刊《战争三知识》《海军丛谈》《法政讲义》《清理财政说明书》《盐政杂志》等,虽共计只有数千册,但对一个山村来说却是一大笔知识财富。

  设立文昌会后,所捐集的书籍并不只是作为藏书而束之高阁,根据章程规定,文昌会设置在司谏堂宗祠厢房楼上,可供村人阅览或借阅,这既是一个村级阅览室,也是一个乡村图书馆。

  民国乙丑年()东安潘氏续修宗谱时,将《东安潘氏文昌会章程》及书目载录于谱中,这在传统家谱中是极为鲜见的,或许可以这样说,东安潘氏文昌会是诸暨最早的村级图书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yy/246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