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您的位置:诸暨市 > 诸暨医院 > 探访道地村 >

探访道地村

三角道地

三角道地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地名,顾名思义应该是一个三角形的道地。据笔者所知,这个地名在我们诸暨很多处。其中较为有名的一处在牌头镇,今称三国到地,属小砚石村,相传因明朝陈国公、开国公、秦国公曾到过此地而得名,但对这个得名来历笔者始终是持怀疑态度的;目前该村为李氏聚居之地,我家族《暨阳义安李氏宗谱》上还记载着与他们还是同宗呢!枫桥镇钟山村钟瑛自然村,有个三角形的道地而得名三角道地;该处是古枫桥最热闹的地方,前后左右都是店,也是旧时“千根扁担到枫桥”的第一站,属“黄金地段”,七百年前,此地还是枫桥骆氏的发源地,现在居民大都也姓骆。五泄镇十四都村狮象同善桥头的西南也有一个三角形的场地,当地人把它叫做“三角道地”,现已改建成一个公园。

在应店街镇也有一个三角道地,旧称山谷道地,现已并入应店街村。据版《诸暨县地名志》记载:元末,应十万迁此定居;当时此地有三角形荒地一块,故取村名为三角道地,后简称道地。应店街的三角道地对我来说,曾经是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的是,因为我祖母的大姐就是嫁到这个村子的,所以从小就能从长辈们的口中,断断续续地听说一些关于三角道地亲戚的音讯;陌生的是,我虽然无数次的想象三角道地是怎么一个村子,却从没去那边串过亲,也几乎不太认识那边的亲戚。我只知道三角道地在应店街集镇旁边,那边的亲戚姓应。

应氏于此地聚族而居,有“应义门”的美誉。据谱载,明弘治年间(—),应瑊字廷璋,富甲一方,为诸暨县运粮至京都,路过山东时,饥民拦阻去路。应瑊不顾押粮官劝阻,把粮食全部给了饥民,并由自己承担赔偿。皇帝知道此事后,说道:“朕观所奏,满门义气可嘉,应奖之,以敦风俗,以励臣民。”于是钦赐为义门,今应氏已成为当地的大族。

我第一次来到三角道地,是在年3月下旬的一个早晨。那天我与孙新栋、王力、王淑燕、俞广平等几位同好相约从市区出发,沿金杭公路直达应店街镇上,会同早已提前联系好的,等在那里作为向导的应仲年先生,并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三角道地,主要是为了寻访“聚善堂”惜字局旧址。

“聚善堂”惜字局

三角道地是个面积不大的小山村,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那个名为“聚善堂”的惜字局旧址,这是几间并不称得上高大宏伟的建筑,但外墙上还能看到清楚的文革标语和涂成的一小块黑板,可见这里一直是村里的政治文化中心。据说在此老屋的最外间曾有个尖塔式的惜字亭,那时村民们会主动将纸送到惜字局,也常常看到老人挑着贴有“敬惜字纸”的箩筐,手持火钳,走街串巷,甚至到次坞等周边村镇去收集。寻觅着散落在街路上的字纸,若有发现,便小心翼翼地将其夹入纸篓,纸篓装满后,便迈着蹒跚的步伐,回到惜字亭旁,将纸篓里的字纸倾入炉中焚烧。但现在惜字亭早已不见了踪影,也让我等一行不免产生几分惋惜之情。

据清《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建置志》载:“仓圣祠,在北门安仁坊在兹阁西北。光绪初年,应朝生创惜字局,收焚字纸,中奉仓圣神位,惜未蒇功而殁。其弟煜生,力踵成之。夫朝生以识字之农,无中人之产,乃知崇圣教而尊文字,毅然毁家而不顾,二十年来,实心实事,始终不渝,诚难得也!”又《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诸暨社会现象》记载:“应朝生,应店街人,肩挑佣力为生。与同族十六人创惜字局,先办于村中。光绪初年更议,创设于北门安仁坊,邑绅孙蘧庵、金澄海、郭幼林皆重其行,相与臂助。先后经营20年,规模粗具,而朝生殁。弟煜生继之。朝生性诚笃,终身茹素,略识字,善命理。”

民国己巳()《义门应氏宗谱》卷三余重耀撰《应公潮生家传》也记载:“公讳潮生……性慕儒术,爱书籍、重文字。习见士夫诵读诗书,旋举而弃之若土苴,不甚爱惜。而阛阓市井、乡曲委巷断简故纸飞灰坠溷,则尽然以为文字之劫,亟谋所以挽救之。遂发大愿,遍搜字纸,芒鞋重跰,日稇载而归,焚而投之清流,虽严寒酷暑勿间。已而倾其家以为之,倡集同志六十人设惜字局于城北安仁坊。”宗谱行传也清楚的记载着应潮生(—),字李丰,号莹玉,例授修职郎。应煜生(—),字李云,号莹金。以上资料显示,三角道地惜字局为应朝生等人所建,后来还会同他人在县城北隅安仁坊在兹阁创建了仓圣祠和惜字亭。

我们进入惜字局旧址后,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在与村里人的交流中,有位叫应苗兔的退休教师告诉我们,他家中保存着一本叫《聚善堂》的书,并乐意找出来给我们观看。后来我们看到这本一共才四十多页的古书,为光绪二十八年()木活字版。在这些略显发黄但并无霉变的纸张中,记载了古人爱惜字纸和糟蹋字纸所产生的不同遭遇,以警示后人。可见,聚善堂就是当时的一个慈善组织,同时,“聚善堂”的名称又让我联想到了民国至解放初期这一带称为聚善乡,年4月应店街镇又设立了聚善居委会,这之间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吧!

在探访惜字局遗址时,应仲年先生还告诉我们,村后山上还树立着一块刻满字的古墓碑。这也立即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就让他带路直奔后山去探个究竟。

云林处士墓志铭

在应仲年先生的带领下,我们穿过村中的小路,来到后山上,远远就看见了立在菜地石墈边的石碑。这时天下着濛濛细雨,我们顾不得道路的湿滑,也不在乎泥巴粘满了鞋底,菜叶打湿了裤脚,快步穿过菜地,来到了大石碑前。但见此碑尺寸较大,碑身也比较厚实,可惜当时没有带工具,所以也没量一下。经辨认,我们看到碑首分四列镌刻着“故云林处士应公君玉墓志铭”十二个篆体大字,碑文首题“将仕佑郎、杭州府儒学教谕、天台徐一夔撰文;嘉议大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使胡天民篆盖;奉训大夫、前隰州知州、同里吴从周书丹”,正文有“处士讳珍,字君玉,姓应氏。……四世孙淄、江西临江府知府琚、直隶和州同知津立石”等文字。但碑的底部因为插入基座中,已经无法识别了,大家只得作罢。后来在应苗兔老师家查看资料时,我们又发现了他祖父应松亭笔录的《云林居士福七公墓志铭》,即为此碑文。

墓志铭记载:云林处士应珍(—),字君玉,自号“云林居士”,家多藏书,曾辑《农圃须知》一书,与义乌黄溍友善。处士卒后十五年,其次子应成持里人前隰州知州吴从周所撰的行状,而登门请铭于徐一夔。

至于墓志铭作者徐一夔(—),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县平桥镇屯桥东序村人。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好几年前,我曾在他的文集《始丰稿》中找过一篇叫《菽水轩记》的文章。这块墓志铭既然也是他撰写的,那么文集中会不会有呢?回家后我就网购了天台徐永恩先生的《始丰稿校注》,果然在卷六查到了此文,题名为《元故处士应君墓志铭》,经仔细比对,内容基本一致,只个别地方与碑文及手抄本互有差异。后我又通过徐姓朋友辗转联系到了徐永恩先生,把墓志铭的相关照片发给了他。得知族中先贤撰写的碑铭历经几百年后竟然还立在诸暨一座小山上,他在高兴之余表示有机会想亲自来看看,并立即寄赠了他编著的几本书。

年4月下旬,也就是一个月后,我们第二次来到了道地村。我还把《始丰稿校注》上的墓志文复印件给了应苗兔老师,通报了和徐永恩先生联系的一些情况,并和王力一起对墓志铭的尺寸和外观进行了量测记录。

年12月,我和孙新栋、俞广平三人结伴又一次来到了三角道地,在应氏族人的陪同下重访石碑。到了山脚边,远远就看到碑上已覆以石亭保护,亭柱上刻有应苗兔老师撰写的楹联:“千秋功德佑子孙,遗迹永存赖后昆。”石亭是在年冬修建的,经过处理整修,这次墓志碑文变得更加清晰了,我们对碑上文字又作了仔细的校对。

墓志铭中提到的云林处士的祖先应奎、应镐,及四世孙应琚、应津等人,官职不小,在诸暨县志中却只有很简单的记载。我从《义门应氏宗谱》查到:应琚(—?),字子泽,潜心理学,由举人授延平通判,升临江府尹,有循声,诰授朝议大夫。应津(—),字惠中,任直隶和州同知,诰授奉政大夫。又查到《萧山县志稿》卷十三·选举记载:“建文元年己卯,举人,应琚,临江知府。《浙江通志》作同知。”这些资料,也可以作为县志的补充吧!另外据查双龙村长塘的四如堂《暨阳胡氏宗谱》,嘉议大夫、陕西等处提刑按察使胡天民(名觉)即出自该族,为胡学之弟。曾任隰州知州的吴从周却在历代诸暨县志中不见丝毫的记载,也不是山头王吴氏,这也让人颇为困惑。

书香门第

说起道地村的书香门第,自然要算应苗兔老师一家。其祖父应松亭(—),名玑,字玉衡,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光绪庚辰县试拔取前茅,邑尊潘大令赠五经书一部”,因家务浩繁、多遭变故而放弃求取功名。后发起创办同仁堂施材局和养气堂施茶所等慈善事业,做了修祖墓、平道路、解命案、建香火等造福宗族和乡邻的好事。应松亭善诗文,曾撰写有《南安十景》《凤梧十景》七绝诗各十首,意境优美,读来令人叫绝。另外,他还曾习医治病,“常有阴济阳济之功行”。去世后,山阴人谢禥为其撰写了《宿儒松亭故人传》。

应苗兔老师出生于年,毕业于次坞中学,先后在当地的三角道地、诸煌、庙后、双桥、应店街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和总务工作,为人忠厚诚敬,兢兢业业前后三十九年,今退休在家。我们先后两次去了应苗兔老师家里,除了看到他收藏的那本《聚善堂》之外,还收藏着祖父松亭先生的《募捐创建五云桥碑记》《荷花塘记》及戴汶子《螺峰记》等几张手稿。此外,还有道光、同治、光绪、宣统及民国年间的鱼鳞册等等,真是让人大饱眼福。应氏兄弟还保存着几本古县志,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还发现,在诸暨已经绝迹的康熙《诸暨县志》,竟然还有残本保存在他们家中,此事后来还曾在《诸暨日报》作了报道。

结语

通过对道地村的几次探访,我们与应氏家族建立了淳朴的友谊,也感受到了道地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么一个小山村竟然有好几处文化古迹,出了好几位历史名人,这也更激励着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去挖掘诸暨的乡土文化。

期待着再一次探访道地村!

李科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yy/24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