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欢青,浙江诸暨人。
山东大学新闻系级本科生。
济南时报文化副刊部副主任。长期从事文物考古报道。
曾获年度全国晚报文化好新闻一等奖、年度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年度山东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金奖、第七届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等。
曾出书《古村落里的济南》《齐鲁国宝传奇》等。
左上、左下、右上
依次为
《考古济南》
《齐鲁国宝传奇》
《古村落里的济南》
山大南路27号:钱老师您好!或者说叫您钱学长也许更合适一些。我们了解到您的老家在浙江诸暨,但选择留在了济南工作直到现在。济南可以说是您的第二个家乡,这个城市最吸引您留在这儿的“点”是什么?
钱欢青:当时其实就是非常偶然的一件事,毕业时考研究生没考上,回杭州找工作又有点胆怯,我家也不是杭州的,觉得去杭州也是人生地不熟的。当时济南时报来招人,实习三个月就能留下。也不是说济南多么吸引我,就阴差阳错留下来了,一留就这么多年。工作中途也有想过要回老家,但也就只是那么一想,也没有采取什么实际行动,一直留在了济南。
山大南路27号:那么您觉得在济南做新闻与其他城市可能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钱欢青: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吧,做媒体最核心的还是平台。如果你是央视的记者,或者说是《人民日报》的记者,那么你去全国各地采访肯定都很方便。其实记者这个行业也是有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济南的记者和央视的记者肯定不一样。比如前些年我做《齐鲁国宝传奇》的采访,需要采访全省各个博物馆的大量藏品背后的故事,我就要寻求省里相关部门的帮助。让他们帮忙给博物馆沟通。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你的采访,他们有权利拒绝你的采访。
山大南路27号:说到济南,我们也了解到您曾经出版过《古村落里的济南》《考古济南》等书。什么原因促使您为济南去做这些甚至许多济南本地人都没有毅力去做的事?
钱欢青:其实没那么多高大上的理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是我的工作。这不是一个特别值得宣扬的事,因为我本身就在《济南时报》工作。我一开始到报社是在新闻部,待了半年,后来就到了文化部。作为一个新记者,到文化部之后,其他的领域都已经有很多老记者在做了,版面大家都已经分完了。但是考古这一块儿,相对来说老记者不太愿意去跑,因为必须要去考古工地,相对来说要辛苦一些。第一次去做一个考古报道是关于济南市考古工地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只是个几百字的稿子,其中去到县西巷一个工地,那里要平移一个四合院。我觉得这个事儿有意思,所以等安全检查结束了之后我又去了一趟,采访工地上的考古人员,问他这个四合院有什么特点,是不是能够代表济南,有什么价值,下一步打算怎么做等等。问得比较详细,写了一个版的稿子,叫《全面抢救济南四合院》,这稿子获了不少奖。然后慢慢的,可能觉得我这个记者比较有心,也愿意去工地,就开始多做一些考古类的报道了。
山大南路27号:“始觉泉城美,愿做济南人”,您在济南跑遍了这么多山山水水,有没有哪个地方是您最爱的、永远也去不腻的?
钱欢青:济南的好地方还是很多的,比如下雨之后趵突泉的某个角落。有一段时间我有点苦闷,经常一个人拿本书去大明湖的一个亭子,旁边有大石头,我就常常躲在那块大石头夹缝里看书。一待半天,也没人来。那里有渡船,等到有人喊再不走就来不及了,我才出来。我很喜欢那里。另外就是我采访的那些古村落,不少古色古香的,村里人也特别好,感觉很好。
山大南路27号:您曾用三年时间,写出山东版《国家宝藏》——《齐鲁国宝传奇》。是什么支持着您呢?三年时间很长,您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哪呢?
钱欢青:其实这个事情没那么难,也没那么崇高。应该是年,我们报社搞了一个深度报道周刊。但当时只有两个正式记者和一个实习生。人手很缺,所以报社让别的部门无条件配合。当时成立了一支“雪豹突击队”专门做深度周刊。根据周刊设计,想在后面加一点文化类的内容,就让我来做文物传奇。每周发一篇,跑了17个市,市级的博物馆全部都去过了,有些好一点的县级博物馆也去了。总共大概去了47座博物馆和文管所,了解了重要藏品的背后故事,尤其是采访了大量老的文物工作者。这个工作其实是我日常工作之外的,但是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完,把它做好。如果不去采访,很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可能就会消失了。采访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记得当年去采访青州博物馆的夏名采先生,真是特别好的一位专家,他接待过很多国内外的专家、记者,欧洲的专家去博物馆,他热情地介绍,我这样一个地方报纸的小记者去采访,他也很热情地介绍。青州佛像世界知名,而且是夏先生亲自发现、发掘的。后来听到他去世的消息,真是非常悲痛,这样一个为文博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的老文物工作者,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挖掘。文物的流传过程是文物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虽然到不了文物研究这一层面,但是相信这些第一手的采访资料可以为别人提供一点资料,我想这也是《齐鲁国宝传奇》的一点价值吧。
山大南路27号:《齐鲁国宝传奇》的书的封面是哪几件宝物呢?为什么从那么多宝物中选取这几种放在书封上呢?是有什么故事吗?
钱欢青:封面挑选了甲骨、青铜鼎等几件。当时想的是封面可以设计成一个文物架,放上几件重要一点的文物。我先推荐了一些印象深的,然后出版社的编辑根据视觉效果挑了几件作为封面。
山大南路27号:您是怎么想到要为这些国宝的前世今生作传呢?
钱欢青:一件文物,如果是用一种专业角度来叙述,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会显得比较枯燥和深奥。所以我们其实是基于传播的特点来做的,通过故事来吸引读者。如果没有故事,就只是告诉大家这个国宝长多少、宽多少、他的材质是什么、是什么工艺,读者读起来会觉得没有什么兴趣。但是如果讲这件文物曾经在战争中被轰炸,到了日本后千辛万苦又回归到中国,或者这件文物是被大水冲出来的,这样就会比较有意思,这个时候再顺带介绍一下它的工艺、材质,就会有趣得多。我们在采访的时候也发现有些文物的确非常珍贵、精美,但是它完全没有故事可讲,那我们也只好舍弃了。当时我们专栏叫“文物传奇”,文物当然是一个关键词,另一个关键词是“传奇”,所以在选择上就要紧扣这两个核心要素。
山大南路27号:《齐鲁国宝传奇》以山东的国宝为主题,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选题,您选择这个,是出于您的个人兴趣还是上边儿派给您的任务呢?
钱欢青:两者都有。文物的确是小众的,但是它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现在文物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