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埤中阮市史迹众多
尤其是天子山周边地区有数个越窑遗址
窑址烧造时间长,窑址多,范围大
考古资料表明,阮市柁山坞自然村、白浦自然村、下檀自然村,分布着手工业作坊和制陶工场,经专家鉴定属于春秋战国时期遗存,分布面广,堆积层厚,以烧造印纹陶罐、坛、鼎、罍等生活用器为主,也有原始青瓷碗、筒形罐、碗沿装饰越式器上常见的“S”形堆纹。
柁山坞印纹陶窑址
位于阮市镇柁山坞自然村前山嘴,分布范围较广,堆积层厚0.4-0.6米。有大量印纹陶整器及残件出土,纹饰有回纹、云纹、米字纹、网纹、方格纹、席纹和“米”字与波形组合纹等,器形比较大。胎呈暗红或灰褐色。尤其发现有少量原始瓷碗胎质细腻,器地较厚,内底有螺旋纹,釉色青中泛黄,釉层较薄,碗内圈纹清晰,瓷化程度较高,这是原始青瓷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具有划时代意义。该遗址现为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诸暨籍作家钱汉东,曾经前来阮市镇柁山坞春秋战国窑址考察过,指出窑场遗址表明了当时越国经济发展的水准,反映了越人的聪明才智,这一带为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下檀印纹陶窑址
位于阮市镇下檀自然村凤山南麓,分布面积約平方米,堆积层厚0.4-0.6米。烧造以罐坛为主,质地坚硬。紋饰有米字纹、方格纹、席纹等,少量陶片表面有爆汗釉。该遗址现为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虎头山陶窑址
位于阮市镇白浦自然村老虎头山南麓,属春秋战国遗存。曾发现圆形残窑3座,直径2.70-3.20米不等,用黏土作窑壁,后壁上部有直条形烟囱。窑床内有烧结变形的印纹硬陶器碎片,表面印“米”字纹。
战国印纹硬陶罐为什么当时在阮市会有那么多越窑呢?
原来是得天独厚的环境
让越窑的遗迹留在了这方土地上
这里多山坡地,山上的又林木茂盛,很适合建造龙窑,完全符合烧制陶瓷器的条件。
面临大湖,水路交通便捷。当时诸北所有湖都连成一片,无堤分割,白塔湖又是造船基地,水上交通发达,贸易往来以船最方便。故而将越窑集中建在天子山脉下就不难理解了。
(天子山)
阮市镇一带从四千多年前无余开始,已然是埤中古都,为古越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勤修政事而兴越国......”。而越窑烧制的生活之器、祭祀之器,在当时为国之主要产业。埤中越窑既能提升国力,也便于将老百姓集居,统一管理,也就是说:古越国之繁荣以埤中越窑之盛为始端。
穿越千年,越窑遗址
让陶瓷文明在阮市留下遗迹
……来源:阮市镇
供稿:骆洁何仲尧
审核:徐彬
责任编辑:赵娟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