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店街镇上,有一家很不起眼的馄饨店,只卖2种食物:馄饨和烤饺,每天从早上6点开到晚上6点,客人络绎不绝。
高峰期还会各种排队和搭桌。来这里吃的人,都为了寻找一种味道——儿时的记忆。
↓↓↓
2分半钟的视频背后,有好些事情和没有剪进去的镜头,再用图文的形式跟大家说说。
没有名字的老店
第一次和小龙打交道是在电话里,浓重的应店街口音,支支吾吾的,听得出有点紧张,一听要来采访,再三拒绝说店面不好看。
小龙那边挂了电话,我就连忙给拍摄的峰子打了电话过去,说你再去劝劝小龙,我们只要最真实的就行了,店面不好看没关系。
同为应店街人的峰子以老乡的身份劝说一番,小龙才勉强应下来了。
我们早上6点多到了应店街老街,小龙的店在一个不起眼的街边,更不起眼的是他的店名:老馄饨店。
店面确实挺老的,40平米左右的大厅摆着6张桌子,并不非常明亮,一个吊扇吱呀吱呀,店里还很好玩地贴着一张标牌:本店没有WIFI。
这时已经有吃客陆续来了,店里只有小龙的妈妈俞玉兰在煎饺,包馄饨的小龙睡过头了……
两种食物
一种味道
一家店,就卖2种食物:馄饨和煎饺。还能支撑80年?还能有吃客络绎不绝?还能从早做到晚??我满脑子疑问。
小龙姗姗来迟,和想象的差不多,害羞老实,笑起来很明媚。一个17岁就开始继承馄饨手艺的小伙子,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坐在店里包馄饨。“没有休息天,就过年那会歇一歇。”他说。
你不会觉得枯燥吗?不想出去玩吗?我问,他就笑笑不说话。
你们家的馄饨好吃在哪里呢?为什么每天都有这么多人来吃?我继续问,小龙想了半天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儿时的味道吧。
小龙的手艺是爷爷传给他的,父亲很早就走了,爷爷开馄饨店,妈妈帮忙,然后他17岁的时候又接过了爷爷的棒。
没两年,爷爷走了,小龙和妈妈把店从弄堂里搬到了街上。听爷爷说,太太公就开始做馄饨了,代代相传,一直就是这样的做法和味道,七八十年了,没有什么改变。是很多诸暨人儿时的回忆。
通往童年的时光机
馄饨肉是纯精肉,皮子是自家的粉,特别薄,简单的几种配料:酱油、猪油、蛋皮、葱花和盐,熬猪油和煮酱油是小龙每天下午空闲时的必修课。的确是我们小时候吃的那种味道,又滑又嫩,连汤都特别淳朴。
烤饺金黄酥脆,有韧性,并不是很油,一口咬下去咔次咔次,肉鲜嫩,还有汤汁流进嘴里,都不舍得蘸醋去冲淡那股肉香。
这份食物就像是通往童年的时光机。忽然就能想起小时候被领进饭店,大人帮忙呼呼吹凉馄饨,你无意识地抬头看看头顶的吊扇和周围的人……
急性子吃不上热馄饨
这家店令人不太满意的特色,可能是慢。
七点半高峰期来了,一波一波的吃客进来,“你这边有人坐吗?”六张桌子老早坐满了,吃客们就到处拼桌,坐个桌角也是好的,没地方坐了就在外面站一会。
小龙一个人默默在那包馄饨,包多少烧多少,烧一次最多不超过4碗。
妈妈在后厨煎饺子。用一个小小的平底锅煎,烤一次最多也就20只,基本上每次都要等,急脾气的吃客们一边喊你们太慢了,一边还是要点,吃了还要打包。
坚持传统是原则
馄饨手艺传到小龙这一代,他正值而立之年,脱去稚气,沉稳富有冲劲。“我们要样子做点详详,想把隔壁店租下来,整面墙砸掉,扩面。但还是会坚持最古老的做法,这是原则。”一提起自己的规划,小龙满脸的自信。
在剪视频时,无论是小龙的笑脸,还是他们母子背后的坚持,总给我一种暖暖的感觉,不知道小龙的未来会怎样,但能遇到这样一位传承者,其实也是馄饨的幸运。
有太多的传统手艺被雨打风吹去,又有太多古老口味被现实冲淡或改变,有这样年轻的传承者静心守护,更心怀志向,何其幸运。
哦对了,最后再多添一句:小龙未婚……
我们在4个月前拍了第一辑老街美食,诸暨最老的次坞打面(点蓝字直接跳转)全诸暨最牛的打面店,没店名
只开2小时
只做肉丝面!但还是有很多人从杭州赶来吃……吸引了无数吃货。
这次希望大家给予更多意见和推荐诸暨老街美食。不过黏糕小编是个拖延症晚期,千万不要催我快点推第三辑……点击如果不高,没准就被腰斩了。请给我们一点继续做下去的动力,放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知道吧!
为诸暨的美食,更为儿时味道的传承点个zan!
诸暨日报爱诸暨现面向所有网友征集短视频,有趣、好玩、正能量、突发事件,统统砸到后台来!一经录取,稿费从优!
——end——
文、导演、剪辑
黏糕
拍摄
蒋必峰
监制
陈伯渠
感谢峰子视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