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绍兴饮食文化散论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周珠法;施琦良;周超;

一、源远流长的绍兴饮食文化

绍兴历朝历代留下的宝贵历史文献和古迹考古资料,为绍兴饮食文化的挖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一)历史文献

春秋时期,公元前年,越大夫范蠡就著有《养鱼经》,为我国第一部专门撰写人工养鱼的书。《养鱼经》首次提出了人工挖塘来养鱼,总结了养鲤鱼是“鲤不相食”“易长又贵也”。他鼓励越国百姓养鱼,并给予“其利不租”的优厚待遇。养鱼改善了国民生活,丰富了烹饪原料,改变了饮食结构。今诸暨境内还有叫“蠡湖”的地方,据考范蠡曾在此养过鱼。

东汉《越绝书》,原称《越绝》或《越绝记》,为袁康、吴平合撰。写的是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详细记载:(1)吴越交战、称霸中原的经过;(2)越地民情、地理、城治、冢墓、建置等;(3)越国的农业、渔牧业、林业、手工业生产的情况。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被誉为“地方志鼻祖”。据书记载:越国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还有大豆、大麦、赤豆、稷等品种,常有“五谷”“八谷”之称。又载:勾践在大举伐吴之前,设宴以鸡肉、狗肉、猪肉供给士兵吃食,以鼓励士气,等等。

北宋嘉祐四年(年),会稽(绍兴)人傅肱,字自翼,自署名“怪山”,所作《蟹谱》,为国内撰写螃蟹最全最详述的专著。该书计二卷,分总论、上篇、下篇三部分,记述螃蟹的习性、形状、不同名称与种类。并总结说:“蟹,水虫也,其字从虫;亦曰鱼属,故古文从鱼;以其外骨,则曰介虫;取其横行,目为螃蟹焉。”说到蟹之种类时:“小者谓之蟛蜞,中者谓之蟹,匡长而锐者谓之蠞,甚大者谓之蝤蛑。”又说:“明(宁波)越(绍兴)溪涧石穴中的‘小蟹’,其色赤而坚,俗呼石蟹。”更说:“吴越之人,尤嗜蟹”。还介绍了古人食蟹的多种方法,尤以“糖腌蟹(糖蟹)”,味道很好,当时人“长充庖厨,永为口实”,为东晋南朝时三大名菜(白鱼、鱼脯与糖蟹)之一。

清乾嘉时期,萧山(旧属绍兴)人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著《善俗书》。该书所述烹调之法较为独特。其中有叫“饭焐”的。绍兴人煮饭用“大灶”,有一口或两口大大的锅子,锅子旁有一汤锅,“锅用木盖,高约三尺,上狭下广,入料下锅,以竹编架,横置上面,肉汤菜饮之类皆于架上,一架不足则碗上再添一架,下架蒸生物,上架温熟物,饭熟后,稍延片刻,揭盖则生者熟,熟者温,饭与菜俱可吃,便莫甚焉。”后来他在湖南做知县时,把此方法介绍到湖南,并竭力倡导这种实用方便的方法。

清绍兴人童岳荐,字砚北,精于盐荚,善谋画,多奇中,寓居埂子上,著《调鼎集》,亦名《童氏食规》或《北砚食单》。全书共十卷,是清代中期的烹饪用书,是厨师实践经验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介绍了扬州菜的烹调方法,尤其是书中收录了多种鱼菜,并附有对原料鱼的详细说明,收荤素菜肴两千种、茶点果品一千种,从日常小菜腌制到宫廷满汉全席,应有尽有,烹调、制作、摆设方法,分条一一讲析明白,实为我国古代烹饪集大成的巨著。该书所写虽以扬州菜为主,但盐商童岳荐为绍兴人,如果没有绍兴烹饪的传承和积累,要著这样的烹饪巨著是难以想象的。

清光绪四年(年),会稽人范寅撰《越谚》,为绍兴方言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卷上著录“语言”,卷中著录“名物”,卷下著录“音义”,还有附论。《越谚》记录的是绍兴方言,对研究越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很有价值,可以说是一本绍兴方言的“辞海”。其卷中的名物类里,辑录了上天下地、鬼神人物、草木果蔬等的异名,以及关于技术、风俗的词汇,对绍兴饮食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

(二)考古资料

绍兴饮食文化可从余姚河姆渡文化和余杭良渚文化得到见证,两地都相距绍兴近百里路程,都是古越先民的活动地界。年,在杭州余杭发掘出早在多年前的一些实物,从而证实了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文化”。年,在余姚河姆渡发掘出距今约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了大量植物性的水稻、谷壳、菱角、葫芦、酸枣、莲藕、小葫芦、麻栎果、芡实、薏苡等;有动物性的猪、狗、鹿、麋、雁、鹰、鱼、龟、红面猴、猕猴、穿山甲、豪猪、黑鼠、鲸、豺、黑熊、虎、亚洲象等残骸;有釜、罐、盆等陶器,反映了古越先民日常生活中以稻谷为主食、瓜果为辅食、渔猎为菜肴、罐盆为炊餐器皿的原始烹饪饮食的雏形。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出土的24个猴子头骨中,竟有22个头骨是砸开了的,经考古动物学者仔细观察,证实是被人有意打开的,打开头骨的目的是吸吮猴子的脑髓,证明古越人很早就食用猴脑。还有一种釜的内底,出土时竟粘有烧焦了的米粒残渣,就是今天所说的锅巴(俗称“镬焦”)。以此证实古越先民“农耕渔猎“的饮食方式。

南越巢居:越族就是生活在长江以南,雄踞长江下游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称“百越”。古越族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巢居”生活。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巢居、稻作、渔猎是最早的生活方式。

尧禅舜位: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史称虞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舜因避尧之子丹朱之乱曾到过绍兴一带,巡狩游憩,亲自耕耘。至今绍兴有舜井、象田、隐地等遗迹和舜王山、舜桥、舜江、上虞、百官等纪念性遗址。《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汉书·食货志上》:“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舜耕历山,农植嘉谷。就是古越先民生产劳作方式。

象耕鸟耘:李善注引《越绝书》:“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恒水又东迳蓝莫塔,塔边有池……此中空荒无人,群象以鼻取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耕者以象行为法,耘者如鸟之啄食,春天啄去草根,秋天啄去杂草。后用以此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为越地的民俗民风的写照。

饭稻羹鱼:《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汉书·地理志下》又载:“江南地广……民食鱼稻,……果蓏、蠃蛤,食物常足。”两书记载的意思相近,都说越地以大米为主食,以鱼虾龟蚌为副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一件鱼禾纹陶盆外壁正中,刻有茁壮生长的禾稻,以及在稻间悠然流动的游鱼。“饭稻羹鱼、鱼米之乡”就是绍兴先民饮食生活的浓缩。

二、积蕴深厚的饮食民俗

绍兴饮食文化着重体现在绍兴的民俗上,尤以烹饪原料、成品及技法、食事掌故传说等方面得到展现。

(一)烹饪原料

南宋陆游《稽山行》一诗描述了绍兴“山川的秀丽,物产的富饶,人民的殷实,生活的和乐”。其中写到的食物原料就有桑柘、粳稻、杨梅、荔枝、生姜、莼菜、羊酪、螃蟹、鲈鱼、鸭等,这些至今依然是绍兴菜主要的烹饪原料。

绍兴“社戏”中有这样一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唱词。“咚咚斩白鲞,咯咯杀鸡娘,虾鱼蟹鲞,茭白芋艿苋菜梗,糟鸡糟鹅糟白鲞,腊鸡腊鸭腊肚肠,黄鳝泥鳅加生姜,田螺螺蛳两碗盛,粮橱旮旯里还有一碗陈年霉千张,小鸡毛毛(霉毛)三寸长,菜油浇了六大量,麻油浇后喷喷香”。这些全是绍兴厨师擅长治厨的原料。

绍兴是浙东鱼米之乡,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绍兴菜是浙江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地方菜。最独特的要数绍兴的“霉菜”的制作和淡水鱼类中的鱼茸菜肴的制作。绍兴霉菜品种众多,著名的有霉干菜、霉豆腐,霉苋菜梗、霉千张、霉菜头、霉笋、霉茭白、霉腌菜、霉毛豆、霉面筋等,有“十霉”之说。

“鱼圆会刮,肉皮会发”是历代绍兴厨师司厨的基本要求。鱼茸菜肴可分成七个大类,品种有鱼圆、鱼片(柳、白)、鱼丝(线)、鱼糕、鱼珠、鱼球、鱼饼等,每类中又有若干不同的菜品,“清汤鱼圆”、“糟溜鱼白”等名菜不胜枚举。

(二)成品与技法

绍兴烹饪有独特的烹饪技法。独特的技法造就了独特的吃法,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菜式和饮食方式。

沃:“沃”是以水为传热烹调方法,一种带汤带水菜点的总称。如“沃肺”、“沃羹”、“沃什锦”、“沃面”、“菜沃饭”、“沃年糕”等。沃之方法不同于汆,汆虽为大汤大水的方法,但加热时间很短,开水下料,一滚即起;又不同于煮,煮同样是大汤大水,但加热时间较长,煮熟煮透。沃是处于汆和煮之间,带汤带菜不勾芡。具体是先将锅中的水烧开,下原料加入调料煮熟,后淋油装盘即成。沃菜始于何时,已无法考究,正因代代相传,至今亦然。平时,绍兴人吃东西追求方便、快捷,像“菜沃饭”之类,就是将菜和饭一起放入锅中沃一沃,就是一餐的伙食了,年糕、面条都是如此,经济实惠,饭、菜、汤均在一锅中。如今,这种吃法依旧是大酒店主食的方法,受百姓喜欢。单曝:曝,从日,暴声。字本作“暴”,最早是把米拿到阳光下晒。无疑不是烹调方法,而是民间腌制烹饪原料的时间。曝者,短时也。但绍兴民间一直把它当成是烹调方法,并硬把它写成“抱”或“鲍”。绍兴人爱制单曝,即原料用短时间进行腌制,然后用蒸的方法使原料成熟。有“单曝黄鱼”、“单曝带鱼”等。具有滋味鲜香,鱼肉活络、鲜嫩之特点,风味别具一格。单曝虽较多适用于动物性原料,蔬菜类原料制作单曝,呼之“手捏菜”,用小白菜制成,不放葱、姜、花椒,稍放点干红椒,味带微辣,也是十分鲜美的,同样深受百姓爱食。

泖:水传热方法。把经过初步加工的原料或半成品,放在滚开的汤里或水里浴一下,捞出装盘,后调制卤汁浇在菜上就成。这个“浴和浇”的过程叫泖。有“泖螺蛳”、“泖黄蚬”、“泖猪肝”、“泖腰花”、“泖韭菜”、“泖草籽”等。

制作泖菜独特之处在于泖菜不用油,以水传热,不勾芡,口味清鲜、爽口,原料极为鲜嫩,制作极其方便,经济实惠。尤在当今提倡少油饮食的趋势下,不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焐:字从火从吾。“火”指“热源”“吾”义为“中间的”。“火”与“吾”联合起来表示“把热源移动到被加热物体的中部”。陆游《素饭》诗中就有“松桂软炊玉粒饭,醯酱自调银色茄。”说的就是现今的“饭焐茄子”。清汪辉祖《善俗书》就载饭焐之法。菜品有“饭焐肉”、“饭焐萝卜”、“饭焐茄子”、“饭焐芋艿”等等。

糟溜:绍兴出好酒,无疑产好糟,也无疑以糟来烹调菜肴。用糟做菜,全国除了绍兴,就数福建了。绍兴产白糟,福建产“沉缸酒”得红糟。绍兴的糟菜有糟鸡、糟鱼、糟肉等,但这

都是冷菜。糟菜中最独特的当数“糟溜”,为热菜之烹法。

说起“溜”,烹调一般分脆溜(炸溜、焦溜)、滑溜和软溜,其共同的特点为先经油炸、划油或水煮,调制卤汁用淋浇或翻拌制成,酸甜味型,卤汁较宽。糟溜的溜,不符合溜菜的方法和要求,称溜不像溜,比较特别,也许是叫别的。根据其加工制作,成菜滑嫩汁紧,糟香味鲜,符合滑炒要求,但在绍兴一直就以糟溜相称的,有“糟溜鳜鱼”、“糟溜虾仁”、“糟溜鱼片”等。

独特的烹调方法,创造出独特的绍兴菜式,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游客来绍兴大饱口福。

(三)食事掌故传说

绍兴菜与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绍兴师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清汤鱼圆

据大禹陵《会稽石刻》传说,在公元前年,秦始皇东巡来大越,在会稽山祭大禹,赞美越地民风淳朴,物产富庶,同时,也被越地河鲜所陶醉,遍尝鱼虾,但总觉得河鱼刺多,喜食而又后怕,于是,令随带厨师烹制无刺鱼肴,厨师虽绞尽脑汁,但总不得满意而丢了性命。其中有一厨师,自知性命难保,悲愤之中拿鱼发恨,将鱼斩得粉碎,加盐和水调搅后汆汤一烧,献于皇上,等待死亡决断,不料,秦始皇尝后不仅没有要他性命,相反较为满意,赞美鱼肴既无剌又鲜美极嫩。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历经厨师不断改进,就成今天的“清汤鱼圆”。

清蒸越鸡

据考,在春秋越国时,越鸡是一种既供“斗鸡”玩赏,又可食用的一种鸡。雄性越鸡生性凶狠,好斗。至今绍兴城内还有“斗鸡场”之地名。雌性越鸡,尤其是未经产蛋的越母鸡宜“清蒸”,俗称“独杀鸡”,是男童发育时期必须服用之佳品,有强健筋骨,补气壮神之功效。越国专设有“鸡山”豢养,后慢慢传到民间。至宋代,南宋陆游诗中多次提及。《秋来觉顽健》载有“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啄黍黄鸡嫩,迎霜紫蟹新”诗句。清乾隆游江南到绍兴时,也闻名而品尝过此菜后赞叹不绝。年,柳亚子夫妇南来绍兴,品尝越鸡后,概括为八个字:皮薄、肉嫩、骨松、汤鲜。

葵花团肉

据传,隋炀帝南下扬州时,各地纷纭敬献美食于朝廷,越州官吏敬献的美食就是“葵花团肉”。“葵花团肉”现今叫“狮子头”。清《调鼎集》中就有收录。“葵花团肉”绍兴人通俗称“饼子”,有“懒惰饼子”之叫法,取其“懒惰”,其意为不能剁得过细,搅得很实,这样吃口很酥松鲜嫩。传统的绍兴“饼子”,有两种形状:一种是圆球状,即“狮子头”状。这是传统筵席“十碗头”中第一道菜“绍什锦”里必备的,而且在饼子里还须加“冻米”(爆米花),目的也是为了吃口酥松,有“饼子加冻米,扣肉吃张皮”之说。球状狮子头当然可蒸、可炖、可烧,并可与鱼肉合制,绍兴人喊“鱼圆饼子”;另一种即扁平状,可蒸、可煎,如“鳓鲞蒸肉饼”、“霉千张蒸肉饼”、“蛋蒸肉饼”、“干菜饼子”等等。

素炒鸭子

“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是唐代名士、诗人,浙江萧山人,萧山旧时隶属绍兴,属绍兴人,今绍兴还有“贺秘监祠”。

相传,“素炒鸭子”就是贺知章晚年回山阴(原绍兴一名)时的日常饭菜,用千张这种豆制品制成,炒成后其形似炒鸭子而得名。其时,贺知章戒酒茹素,不食荤腥。一天,他去拜访一位深山道人,却发现火工道人竟以大碗“炒鸭子”为他佐膳,心中疑惑不解,道人不食荤腥,怎能吃炒鸭子?后经询问,才知是用豆制品千张炒制而成,且其味甚佳。回家后仿制而食,取名“素炒鸭子”,并在士大夫中流传,至今绍兴普通百姓家里人人会做此菜。

东坡腐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美食传天下。在绍兴也有“东坡腐”的传闻。据传,“东坡腐”来源于“东坡乎”,实为“油豆腐嵌肉”。

宋时王安石重视水利建设,十分推崇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有一年,他出京巡视,特地到绍兴祭禹。当时,任杭州太守的是苏东坡,系王安石的门生,便从杭州陪同来绍兴。这天中午,东坡亲自操厨,做了一碗独特的油豆腐宴请王安石。王安石曾在浙江鄞县(今宁波鄞州区)当过县令,对油豆腐这类菜肴并不陌生,但在吃到如此之油豆腐(油豆腐中嵌入肉糜)还是第一次,边吃边叹。苏东坡好生奇怪,问道:“恩师因何长叹?”王安石指指菜碗道:“这明明是肉,它粉身碎骨以荐众生,却无声无息地被油豆腐夺去了名姓,岂不可叹!”苏东坡接住话题道:“恩师不是常常教诲子瞻,贤臣亦分三等:畏法度者为下;爱名节者为次;但知国计民生,不知祸福,不计毁誉者为上。为人为官尚且如此,何惜肉糜哉!”王安石听了这番话高兴之至,感奋地说:“此其东坡乎!此其东坡乎!”“东坡乎”与“东坡腐”在绍兴的读音是相同的,从此绍兴人便把这油豆腐嵌肉喊成“东坡腐”,至今亦然。

东坡腐可与菠菜或黄芽菜汆汤;可配制火锅;还可配成“三鲜”。食用时最好囫囵入口,闭口细嚼,饱含鲜汁,其味无穷。

柳豆腐

郦道元是北魏时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桑钦著《水经》,郦道元为之作注,名《水经注》。有一次,郦道元来探若耶溪(绍兴地名)之源,途经一岔道口,有一寺院,见天色已晚,就在寺院投宿,住持老僧知其身份,特备素斋款待,。席间有一菜,甚合郦道元胃口。饭后,郦道元问老僧道:“大师既称素斋,何故又以‘蛋浆’好菜待我?”老僧知其误解,笑答说:“佛门圣地,岂可贪腥茹荤,此‘柳豆腐’也”。还把制作的方法告诉了他。郦道元在会稽考察多日,所到之处,无不将“柳豆腐”介绍给当地百姓。从此这菜便在民间流传了。“柳”是绍兴叫法,其字是从手从柳声,无法写,姑且写作“柳”,实为“搅”。

制作“柳豆腐”关键是“盐奶”。“盐奶”为何物?盐奶是绍兴的俗称叫法,其实就是将盐用嫩毛竹的笋壳的干制品(俗叫“箬壳”)包裹成粽子状,放在木炭烤制而成的盐疙瘩。绍兴人旧时用“大灶”烧饭,盐奶可直接入在灶肚里煨制。去掉盐块外的箬壳,食用时碾碎便是。

“柳豆腐”用豆腐和盐奶。将豆腐放入钵头中,用筷子一把,将豆腐捣碎,然后以同一方向不断的搅动,边搅边放入适量的盐奶,搅的时间要长,越长越细腻,俗称“万柳豆腐”,至豆腐成浆状不带颗粒,倒入碗中,上蒸笼用微火蒸熟(熯),出笼浇上麻油制成。

淮蟹

淮蟹是绍兴人对腌螃蟹的别称,是绍兴醉蟹的前身。据野史记载,从前,有个绍兴师爷在安徽作幕,当时,淮河两岸蟹多为患,当地老百姓却不知食用,眼看庄稼遭害,驱赶无方,十分惊恐。师爷便灵机一动,想起家乡父老十分爱食此物,即暗暗向州官提议,鼓励百姓捕捉,上交官府,他则备好许多大缸和食盐,将百姓捉来上交的螃蟹腌制起来,然后运到家乡销售,既解决了蟹患,又赚了大钱,至今家乡老者就称腌螃蟹为“淮蟹”。

由于腌蟹实在有点咸,宜下饭,不太宜下酒,而绍兴人又十分钟情酿酒喝酒,有好事者,把腌蟹泡到酒里,泡后再食,觉得咸味明显减轻,却风味别致,便纷纷仿效,经不断改进,即成当今的“醉蟹”。

八宝姑嫂鸭

明代成化年间,绍兴舍子桥畔(地名)有家姑娘和嫂嫂开的饭馆,姑娘在饭馆里掌勺,烧得一手好菜,隔壁有位章姓秀才恋上了她,但因门户不当,难成连理。当时,正好章生之父从浙江布政使衙门作幕而归,章生便请姑娘烹菜为父接风,席中的“八宝姑嫂鸭”深得章父夸奖,叹曰:“家人无此手艺,不能常食”。章生趁机就把与姑娘爱恋之意禀告父亲,并仔细叙说了姑娘的身世,姑娘家原先也是书香世家,后破落为生计所迫,开店掌厨,章父听后,便成全了他们的姻缘。从此,此菜就成了绍兴“定亲办酒”的主菜之一。

干菜毗猪肉

明代才子徐渭,诗、文、书、画、戏曲无一不精,号称明代绍兴师爷。“干菜毗猪肉”就出于他的手,成为绍兴第一传统名菜。

据传,当时,在山阴(绍兴)城内大乘弄口有一家新开张的猪肉铺,请徐文长书写招牌,招牌写就后,店主兴喜若狂,并以一方猪肉相送。当时徐文长正好数月不知肉味,急忙回家烧煮,但由于身无分文,家里连烧肉的调料早就用完,即想起甏里还存有些陈年霉干菜,就拿来蒸猪肉,不料其味甚佳,百姓纷纷传开了。

干菜毗猪肉之“毗”字,即为紧紧地靠在一起之意。至今民间还把紧紧地靠在一起的情形,形象地称之为“干菜毗猪肉”啊!鲁迅先生曾多次在日记和书信里提到过干菜焖肉。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杭州楼外楼宴请当时民主德国贵宾时,就以此菜待客。干菜焖肉已在全国数届烹饪大赛中获金奖。

三、绍兴食事名人名品与文化走势

多姿多彩的绍兴饮食文化,创造了多姿多彩绍兴食事名人名品,更引领其文化走势,引人注目。

(一)姒家菜

“姒家菜”之说,起于年4月10日,周作人去苏州游灵岩山,在木渎午饭,应“石家饭店”主人索题,仿壁间于右任题云“多谢石家鲃肺汤”句,题诗书诗。诗曰:“多谢石家豆腐羹,得尝南味慰离情。吾乡亦有姒家菜,禹庙开时归未成。”姒家菜为哪些菜式?古书实难查寻,周作人先生也没有具体说明。通过相应的古籍考释和对禹庙守陵的姒姓后人的专访,有几方面能作推断:《尚书·禹贡》载:大禹治水后,社会生产力发展较快,大禹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开通了各地朝贡的方便途径。《尚书·禹贡》载有“九州贡品”。“九州贡品”是何物?实难考究。“九州贡品”无疑是当时最好的东西,这应该与姒家菜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屈原《天问》说:屈原在《天问》载:“彭铿斟雉帝何飨”。彭铿,好和滋味,善斟雉(野鸡汤)事帝尧。彭铿是谁?据晋葛洪《神仙传》说:“彭祖者,姓钱,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之事。王闻之,以为大夫,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丧妻四十九,失五十四子……”彭铿从帝尧至周,中经虞、夏、商三代,所斟的雉乃是当时最有名的菜,是贡菜,应该与姒家菜也有一定的关系。祭禹供品看:大禹陵“菲饮泉亭”下有“宰牲房”,系古时祀禹宰牲之地。陆游《稽山行》中就载有“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牲”即牲口,绍兴人叫“牲屠”,即“供品”(绍兴人称“福礼”)。公祭时的供品为“三牲(猪、牛、羊)五谷”;民祭的供品的“三牲”(猪头一个、鱼一条和鹅一只)或“五牲”(加鸡和羊肉)。祭毕,族人分享。姒家菜肯定与这些祭品有着必然的联系。姒姓后人调查:大禹陵(庙)旁,居住着世世代代为大禹守陵护陵的姒姓后人,经过对他们的走访调查,据说,在过去,历代皇帝对他们“护陵”都有封赏,光免租田地就有百亩以上,自种自给,繁衍生息。有人推说,大禹平了水患,疏通了江河,使绍兴河鲜水产加倍丰富,姒家菜就是绍兴的河鲜菜。发掘和研究绍兴“姒家菜”已是绍兴饮食文化的大事。今虽有一些餐饮企业在零星的营销,众人拾柴火焰高,姒家菜定会成为绍兴的一张名片。

(二)西施菜和西施宴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越国苎罗(今浙江诸暨)人,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为四大美女之首。春秋战国,诸侯争霸,越败于吴,论为附庸国。越王勾践采纳文种、范蠡等人之计谋,抓住吴王夫差的弱点,选送美女西施、郑旦等献于吴王,以诱使其“惑乱沉缅,不领政事”,而越国则暗自积聚力量,等候时机,达到灭吴的目的。越灭吴国,西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人赞颂她有“爱国爱民,舍小我明大义”的高尚情操;有“外柔内刚,坚忍不拔,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并为她造殿、盖祠,以视纪念,诸暨的“西施殿”就是最为独特的代表。

西施有“沉鱼落雁”之貌。她的色形之美和心灵之美在历代的诗、词、赋等中有着很多的阐述和形容。在吴越之地,西施与很多美食有联系,有西施菜和西施宴。有西施舌、西施乳、西施鱼、西施藕、西施豆腐、西施虾仁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江苏无锡曾创制过“西施宴”,很受欢迎,足见其魅力。

(三)放翁宴

陆游是十二世纪有名的诗人、词人、文人、书法家、史学家、战略家,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富有爱国思想的文学家。一生著有《剑南诗集》《渭南文集》《家世旧闻》及《老学庵笔记》等,一生写诗歌多首。他更是一位烹饪专家和美食家。在宦游蜀地时,就写出了“十年流落忆南烹”之诗句。到晚年,过着田园生活,总结养生之道,并作“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至神仙”。陆游诗词中有很多的饮食诗词,尤其是以陆游菜点研制成的,以田园、养生的主题“放翁宴”,获得了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的公认和好评,并摘得了奖牌。

(四)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创建于年,鲁迅小说《孔乙己》就是以它作背景的。“咸亨”两字源出于《易经·坤卦》:“品物咸亨”句。高亨的《周易大传今注》曰:“亨”是“美”的意思。咸亨除了字面意思外,也是唐高宗的年号。唐人孔颖达释为“亨通”之意。而“咸亨”两字用作店号,也就取其“通达顺利”之义。

酒店以经营纯正的绍兴菜和绍兴特色菜,每类菜肴都成为系列风味。过酒坯也在保持传统风味的特色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成为绍兴菜点传承基地。酒店技术力量上也非常雄厚,配有国家级的、省级的大师,可谓名师云集,热忱为国内外游客服务。

咸亨酒店名扬海内外。现经扩建改造,酒店已提升为以江南文化、越文化为背景,融名城、名士、名酒风情于一体的五星级文化主题酒店。酒店最具文化特色的“堂吃”,更是游客体验绍兴风情的必到之处,古老而年轻的咸亨酒店,已经成为绍兴城市的客厅,文化旅游休闲的地标。

(五)台门宴

绍兴台门是绍兴历史的浓缩和写照,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门就是绍兴民居,就像北京四合院,风情独特。它反映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风貌和民间建筑的艺术特点。其组成一般由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团地等。名称多以官衔、科举功名、行业、建筑形式等命名,也有以原来宅主的姓氏命名。俗话说得好:“绍兴城里一万人,十庙百庵千桥亭,台门就有三千另”。

台门文化开发已成为绍兴旅游的新亮点,“台门宴”作为绍兴百姓饮食的缩影也就顺风顺水地呈现出绍兴饮食文化(“十碗头”)的魅力。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无疑是个备受







































鐧界櫆椋庡湪鏃╂湡鑳芥不鐤楀悧
娌荤枟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鍝噷濂?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yy/1839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