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少美食、年俗是诸暨人过春节的餐桌必备和保留节目。今天记者就分别向大家介绍一样美食和年俗,看看诸暨的传统春节是怎么过的。
幸福和谐团圆果幸福和谐“团圆果”
临近除夕,母亲打来“家里的团圆果已经包好了,要不要送一些给你丈母娘?”我满口答应下来。
什么是“团圆果”?其实这就是诸暨人过年时一道必不可少的点心。团圆果分白果和青果,用糯米粉和粘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制作而成。果里都有馅料,白果包咸馅,一般用猪肉、豆腐、冬笋、咸菜等炒制;青果包甜馅,一般用豆沙馅、芝麻馅,青果有时候也做成雪团,即团成圆形后外面裹一层糯米。它长得很像荸荠,所以又叫荸荠果,包好后放在锅里隔水蒸熟为止。
“团圆果”的名字非常形象且寓意深刻,先将一团果皮捏成果碗,放入馅料后将果皮打褶,用手一点点圈紧,直到顶部紧紧地团在一起,真的非常像过年时一家人从四面八方往家赶,最后在家里团圆,共享天伦。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团圆果,大家说说笑笑,十分融洽。
一般人家两种果子都会做上一些,大年二十九夜做好,除夕晚上大家一起吃。蒸熟的团圆果口感爽糯,味道鲜美,时常让人欲罢不能,小时候由于贪嘴竟吃到消化不良,现在想来还是十分好笑。
吃团圆果,是人们渴望一家人幸福团圆的情感流露。记得那时母亲总是会夹一个果子放到我碗里,告诉我“吃个团圆果,团团圆圆过新年”。所以,很多时候,人们吃的并不是一道点心,而是对家乡、家人的向往和想念。
国泰民安舞龙灯国泰民安舞龙灯
“咚咚锵”、“咚咚锵”……铿锵有力的鼟锣声从远处传来,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着,大声地来回报讯:“龙灯来了,龙灯来了!”。很快,整齐有序的龙灯队伍映入眼帘,有人拿龙珠,有的扛龙头,有的摆龙尾,整齐而欢乐。这样的场景,在春节期间的诸暨乡村十分常见,这就是传统的舞龙灯年俗。
清《光绪诸暨县志.风俗志》有载:“暨俗有龙灯,首尾为龙形,鳞爪毕具,其中翘装联络,缀以人物故事。灯桥多者至四百许,一望辉煌。杂以锣鼓旗帜。”此中的“暨俗”两字,指的就是在诸暨民间,每逢春节元宵等盛事大节举行舞龙和迎龙灯的民俗。舞的龙有板凳龙、布龙、竹龙和琉璃龙等多种。大家在舞龙迎灯中,贺岁拜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这么多种类的龙中,尤以板凳龙体型最大,样子最威武,也是最难舞动的。龙头、龙身、龙尾组成的板凳龙,龙头是以竹木为骨,布、纸为面描金贴彩制成的;龙身则是以若干形似诸暨农村双人木板凳的长木板作托板组成。
一块板称为一桥灯,每桥灯板上皆装有纸扎的各色花灯,既可是鱼虫花草、飞鸟走兽,也可是戏曲人物、亭台楼阁等。每桥灯的长木板两端凿有圆孔,舞灯时用木柱穿孔。节节相连,既可无限延长,又可灵活转弯,以方便舞龙时人们变换队形和姿势。
跟竹龙、布龙那些整条穿缀在一起的龙相比,板凳龙常常是几十桥灯串连,上百人合作,要做到蟠发有序、腾跃自如,没有严格程序和默契配合是不行的。为此,一般板凳龙舞动时,前面要有老人带队,通过龙珠引导大家做出造型;龙头龙尾都需是青壮劳力上阵,通过追、赶、跑、跳、蹿、拉等各种动作舞动板凳龙,展示龙灯游曳腾越、矫健洒脱的阳刚之美。
小时后过年,迎龙灯是一件大事,看舞龙也是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最喜欢看的,还是夜间盘龙灯。每一块灯桥上都点起一盏灯,在夜幕中飞舞的板凳龙瞬间变身一条火龙,场面蔚为壮观。
每年的元宵节,诸暨都要举行元宵踩街活动,几十支队伍会在市区主要道路绕行一圈,在空旷之处轮番表演一番。这些表演队伍中,舞龙队数量最多,板凳龙、布龙、珍珠龙群龙聚首。想要一睹诸暨舞龙风采,不妨当日亲临现场。
派奖啦▼▼▼▼▼▼▼▼▼▼▼▼▼▼▼▼▼▼▼▼▼▼▼▼▼▼▼▼▼既然这么欢乐,小编就要派发礼物啦~
价值元的古越龙山状元红礼盒装
参与方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