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书局历时两年,倾心编著,推出首部以两宋为背景的砚文化主题专著《宋砚五十品》集50方宋砚,50篇咏砚诗词,5万余字,5种拍摄法,多张高清大图。独立构建12大体系,梳理两宋砚台形制、规范、风格,展现宋砚的文化积淀与传承。窥两宋风雅,补砚界之缺,详细解读宋砚之美。
《宋砚五十品》作者/朱曙光总策划/许石如出品/止觀書局出版/西泠印社出版社.6书号/-7---2装帧/函套布面精装开本/8开(mm*mm)页太史样。太史为官名。最早出现在《遵生八笺》,称为「大史砚」,大即太。此砚式方正敦厚,比较符合宋代官场道德准则,其风格在宋砚中独树一帜。
宋七星端石砚▽
七星砚是宋砚中的一种特殊砚式,即砚上的金星、石眼等石品纹理恰好是北斗七星的分布形状。北斗七星本是天文景观,但很早就被赋予了人文含义。《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宋代道教盛行。而道教对传统的星宿理论又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演变成了风水学上的意义,从而为平民大众所接受。因循宋元话本小说,创作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说的是北宋的事。不但一百单八将各有天上星宿对应,就连做个拦路抢劫的勾当,也要借助星宿天象造势壮胆。晁盖道:“我昨夜梦见北斗七星,直坠在我屋脊上。斗柄上另有一颗小星,化道白光去了。我想星照本家,安得不利?”七条好汉到齐后,吴用又总结道:“保正梦见北斗七星坠在屋脊上,今日我等七人取义举事,岂不应天垂象!”如此云云。七星砚因此在宋代开始得以流行。端砚和歙砚中都有七星砚,歙砚以金星为星,端砚以石眼为星。金星和石眼是优质砚石的标志,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但砚石中的石眼或金星是天然生成的,恰好出现七星又要位置得当的概率非常低。于是,歙州的砚工们开始造假。唐询《砚录》说到龙尾石:“又有金点如星布列其上,而成北斗、南斗之状者。或云工人制砚之时,因其有星,琢去余者,但留六七使如斗状,盖非天成也。”而端州砚工们则有镶眼技法,可在需要的位置着意“栽种”上一个或几个石眼。此砚砚面有石眼二,砚背有石眼柱五,正背合为七星。砚四侧稍内敛,砚背有划刻的元代铭文记录砚价,但砚为典型宋式。实际上星的多寡、分布形状,与砚的实用功能并没在多少直接的关系,只是这种石品比较稀有,且寓意吉祥,把玩的成分更多一些,更能得到文人雅士青睐。宋太史端石砚▽
宋代端石太史砚,色深紫,声清越,质细润,手感重实。砚面有石眼,眼形圆正,眼晕层次分明,眼中有瞳,熠熠有神。砚背抄手内有眼柱二,柱顶亦有眼。自宋代开始,就有关于端砚上石眼好不好的论争,以后历代亦然。各方意见归纳起来大概有那么几种:推崇者以端砚有眼者贵,甚至惟眼是求。宋代唐询在《砚录》中记述了有眼端砚价格高昂的行情:“大抵以石中有眼者最为贵,谓之‘鸲鹆眼’。盖石纹之精美者,如木之有节也。今不知者反以为石病,吁!可痛者。”“眼之美者,青、绿、黄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八九重。其状皆圆,有若描画而成。以色鲜美重数多而圆正者力上。其大者尤为稀有。绝大者有如弹丸。其次及其半,则比比有之。小者至如麻石豆。亦有布列于砚,或如北斗,或如五星、心房之形者,价已不减数万。”到了清初,潘耒作《端石砚赋》更是把石眼视作上苍的杰作:“人惟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不屑者以为石眼是瑕疵,不值得追捧。如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里说:“且石之有眼,余亦不取,大抵瑕翳于石有嫌,况病眼假眼,韵度尤不足观,故所藏皆一段紫玉,略无点缀。”也有平淡视之者。明代谢肇淛著《五杂俎》中论到端砚时,曾调和前人之说:“端研虽有活眼、死眼之别,然石之有眼,犹人之有斑痣,其贵原不在此。但端石多有眼,以此别其为端耳。”在他看来,石眼并无其他功能,不过是端砚的标志物,以区别于其他砚种而已,完全是轻描淡写的态度。还有很多玩折衷的。认为眼只要长对了位置,比如是高眼,或长得“标准”,比如是活眼,乃是无价之宝;如长错了位置,成了低眼,或长得“不标准”成了泪眼、死眼,那价值就大打折扣了。其实,产生这类争论的实质是持论者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简言之,从实际研墨使用的角度看,眼无用。从欣赏把玩的角度看,眼好玩。但市场总是很“任性”的,就算是赵皇上的意思也不会买帐。你看从宋代到今天,有眼端砚尤其是有佳眼的端砚比无眼端砚贵许多,总是不争的事实吧。这从另一方面说明,砚台并不仅仅是磨墨的,还承载着其他更多的功能。宋太史端石砚▽
太史砚。宋时典籍无此砚名,明季始见。如《遵生八笺》中有“大史砚”,即太史砚一名。坊间或谓太史为官名,故此砚式为官府专用砚,此说只是约定俗成而已,尚无确切考据为证。此类宋砚常如新斫成,打磨精细,边线劲挺爽利如刀削。石色青紫,多有石眼,石眼多圆正莹润,眼色黄碧,层次分明,中有黑点瞳子,熠熠有神。石质柔而刚,锋芒暗含,细润发墨,其砚石气质的含蓄与典雅,与后世明季水岩石及今日之老坑石迥异。因流传世间极少,且少有使用痕迹,今人多不识,常视为新仿砚。然问及如若新仿,则当出于今日端溪何坑何石,则多沉吟良久,无以应对。宋时端石有名坑佳石,名为下岩石。不但《端溪砚谱》上记载详尽,且宋代文人笔记中也多有记述。如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五:“太上留心文雅,在大观中,命广东漕臣督采端溪石研上焉。时未尝动经费,非宣和之事也。乃括二广头子钱千万,日役五十夫。久之,得九千枚,皆珍材也。时以三千枚进御,二千分赐大臣侍从,而诸王内侍,咸愿得之,诏更上千枚,余三千枚藏诸大观库。于是俾有司封禁端溪之下岩穴,盖欲后世独贵是研,时人或不知厥由。今世有得此者,非常材矣。”其开采规模之大、产量之高、石质之精,为后世莫及。以当时的开采量,有一点可以肯定,下岩石端砚应该有一定的存世量。然因缺乏明确记载的标准器,目前对这种名坑端石制作的砚台,我们一直无法确认。一如当初在法门寺地宫打开前,瓷器界一直对传说中的秘色瓷的认知说法莫衷一是。我们也期望有朝一日,在某个地方,也会出现一个宋砚界的“法门寺”,出土“下岩”标准器,能让砚友们了却心头的一桩“悬案”。此种太史砚,江南屡有发现,如浙江诸暨陶朱山桃花岭淳熙八年武氏墓即有出土。也许是宋室南渡时携来?它是否为下岩石所制,目前尚不得而知,且留待后人辨识。宋涵星端石砚▽
《说文》:“星,万物之精,上为列星;涵,水泽多也。”北宋时古冀州有古井。井壁作八角形,井水清澈幽深,每到良辰吉时,可见星月倒映其中,成为当地名胜“古井涵星”。涵星砚,即指砚上有星星状石品包涵或潜泳在水中的砚式。这应该是宋代一种名贵砚式,在当时诗文中涵星砚常被吟诵赞美。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中详细记录了一方苏东坡的涵星砚,让我们对这种砚式有了一定的了解:胡堂长伯量,记度常卿涵星研云:“研,端石,以石眼在池得名。……星在池者十有三,下皆乘以云气。大者四:其二近半月,其二倚南壁。而一复差大而高,外微绿、中黄,瞳如针眼而绀碧,众星此为独胜。小者九:二倚东壁,二倚西壁,如参商然;五者中立,一高、二次而三低,如聚东井然。汲泉满池,粲粲相辉,半月止墨,玄云黮叇而下,古人制作之精如此。星在阴者二。”由此可知,涵星砚是因为石眼生在砚池中而得名,当砚池中汲满清泉时,池中列布有序、高低参差的十三颗石眼如星星般在夜幕中相映成辉。这是一方豪华版的涵星砚。东坡的确曾拥有过涵星砚,有其《涵星砚》诗为证:“紫潭出元云,翳我潭中星。独有潭上月,倒挂紫翠屏。”在其《题冯通直明月湖诗后》中也有句云“呼儿净洗涵星砚”。以端石制作涵星砚时,石眼常被设计成星辰,留在砚池中,周围饰以云纹。当砚石中并无石眼时,砚工们会在砚池中留下一石柱,在柱顶镶嵌一石眼以充作涵星砚,只是年久岁长之后,流传到今天,镶嵌的石眼大多脱落,只留下光秃的石柱。如这方宋代端石涵星砚,砚池中有一柱,柱顶原镶有石眼,已脱去。这类属于涵星砚中的简化版。《宋砚五十品》版本介绍
止观书局一如既往的推出两个版本:函套布面精装本与函套布面精装作者签名藏书票编号本。函套布面精装本函套布面精装作者签名藏书票编号本藏书票两种各发行部:北宋莲花座形石砚、北宋双鱼龙尾石砚(任选其一)藏书票钤中国书房、止观书局、晴雨楼藏砚、作者朱曙光、吕瑛手拓五方印,极具收藏价值。如需要题上款,下单时请备注姓名,女士/先生或堂号,如下单时没有备注一律不题写上款。正式发售后不再题写上款,编号随机。因为藏书票中的编号去掉了“4”,编号自动顺延到号;北宋双鱼龙尾石藏书票北宋莲花座形石砚藏书票购买藏书票作者签名本有惊喜!赠送由著名书画家汪为新先生题跋、吕瑛女士手拓的北宋双鱼龙尾石砚和北宋莲花座形石砚拓片复制品各一张(尺寸:*mm)拓片(两种)实拍图AB北宋双鱼龙尾石拓片复制品
北宋莲花座形石砚拓片复制品《宋砚五十品》包装细节
《宋砚五十品》实拍书影
《宋砚五十品》出品/止观书局出版/西泠印社出版社
正式发售长按识别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