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暨市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开。
年,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年,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扩展到全市所有镇乡(街道),共计38个村开展该项工作;年,又扩展了个村,基本形成了“微生物高速发酵、沼气厌氧、太阳能堆肥”三种处理模式;年新增个村,目前已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全覆盖。截止年12月底,全市个行政村(包含4个拆迁村),33.5万户全部完成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共已建成微生物发酵处理站25个,78个村6.3万户受益;沼气厌氧处理站个,个村20.5万户受益;太阳能处理站75个,个村6.7万户受益。
暨阳街道“内外结合”促工作提升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质量,暨阳街道及时总结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出现的农户分类意识不强、外地租户缺乏有效管理等重难点问题,提出了“内外结合”的工作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内”树规范,层层落实。在认识到当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由初期的宣传推广步入到深抓分类质量的攻坚期,暨阳街道及时转变工作方式,工作初期发放宣传手册,开展居民会议培训,进行分类宣传,目前则是实地走家入户督导垃圾分类质量。村两委干部、党员是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农户日常了解各项政策要求的首选对象。暨阳街道双福村每月都对村分管环境卫生的两委干部进行垃圾分类专项培训,并在依托街道每月考核奖惩的基础上,制定了村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奖惩标准,根据每月考核情况对专职督导员、网格员进行相应奖惩。
“外”强责任,有的放矢。对在户常住人口宣传督导的基础上,通过对房东落实具体责任,并选定分类情况良好的模范外地党员并安排他们来对外来人员进行“老乡式督查劝导”,加强对外来租住人员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与督导。暨阳街道袁家村是典型的外来人口聚集大村,其外来租住人员约为在户人口的3倍左右。为了更好地提升整个街道面上农户分类的质量,解决村中外来租住人员集聚地生活垃圾分类情况不佳等老大难问题,袁家村两委干部常常挨家挨户上门帮助其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对于整改“钉子户”,袁家村两委干部在整改时通知房东一起进行劝导,同时选取其邻近的外地党员作为联系党员。经过一系列针对性整治,袁家村的生活垃圾分类情况以及村容村貌都有了较大改善。
陶朱街道抓好“队伍建设、考核奖惩”两个关键环节强化队伍建设,种好“责任田”。一方面,陶朱街道出台统一的收集员、督导员考核办法,将辖区内农户分类情况与其报酬相挂钩,并进行排位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按比例发放工资,促使收集员、督导员想方设法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另一方面,街道在督导员常规督查基础上,新增村主职干部、驻村干部、村分管卫生两委干部3个层面的定期督查,使多方人员参与到垃圾分类检查中来。从3月份开始,要求村主职干部和驻村干部每月督查不少于2次,村分管两委干部每月督查不少于4次,每次检查不少于30户农户。针对发现的问题,街道要求各村通过垃圾分类工作群实时反馈、及时处理。
做到奖惩分明,当好“阅卷人”。陶朱街道在下拨的垃圾分类工作经费中划出专项资金,用于农户奖励并要求扩大受益面,各村每月评选不少于10%的农户,对其实施奖励,激励农户主动分类。同时街道划出专项资金并对收集员进行奖励,按每月抽查结果,对分类正确率高于90%的,实行元/人的奖励;对分类正确率低于30%的,给予元-元的奖金扣除。3月份共对5名收集员进行专项奖励,对7名收集员实行奖金扣除。
枫桥镇奏好规范分类“三部曲”规范分类设施。统一规划,通过合理配置四分桶,因村制宜逐步拆除原有垃圾站房,改用垃圾大桶代替,做到垃圾不落地,倒逼农户将垃圾按可腐烂、不可腐烂统一分类倒入二分桶或四分桶。
规范收集环节。收集环节的混装混收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枫桥镇定期组织“枫桥大妈”与村收集员一同下村收集,帮助其进一步厘清工作职责,提高责任意识。通过倒查垃圾站房、处理站房使用情况来督促收集员规范垃圾收集运输,让处理站房“有得吃、吃得饱”。
规范清运车辆。枫桥镇整编裸奔清运车,全力规范垃圾清运。出台补助资金,对全镇29个行政村的垃圾清运车辆进行更新提升,统一配备两分桶,并对颜色、标识、规格进行统一,确保运输车辆外观整洁、密闭专用、规范有序,杜绝运输途中出现抛洒、滴漏现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