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五泄镇十四都村藏绿自然村的周氏宗祠是诸暨最为人所知的祠堂之一,她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古至今,生生不息。
祠堂坐北朝南,
面对山番,名曰金畚斗;
背靠小山,名曰铁扫帚。
其地风水尤佳。
据传宗祠完工于清乾隆朝的年,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宗祠正门东西两壁上的“诗书世泽”、“忠孝诒谋”石匾,意谓传统文化泽被后世子孙,忠孝伦理是立身处世之道,这也可以看作是周氏族人世代相传的家训。
祠堂正厅中堂,立柱合抱,大梁横跨,高耸宽敞,气势非凡,门梁上悬挂“进士”、“贡生”等匾额数块。
从正门前的“下道地”到后厅“寝室”,连进五层,依次递进、逐层登高。上“道地”置有10座“棋杆石”,为周氏裔孙曾经取得的功名的象征。祠堂两边左抱义学右抱义仓。
关于宗祠的细节和背景,小编有过介绍。
今天小编就专门来讲讲,这两个“义”字
——义学义仓。
“义仓”是存放粮食谷物的仓库。
据说,因为周氏族人在朝为官者颇多,所以藏绿村也不乏家境殷实的大户。于是,富裕的周氏族人会将小部分田地捐给祠堂,稻谷就存放在义仓里。遇到灾年,就开仓放粮,接济困难户。
周氏宗祠“义仓”由七世祖周睦堂创立。计有义田余亩,其中亩为周氏八世祖醇庵公兄弟三人(周殿忠、周殿孝和周殿禄)所捐,每人百亩,其余为乡贤捐输。
初创“义仓”是因为当时族中有多户人家特别困难,意在立”义仓“扶贫。后来,族中贫困子弟上“义学”、宗祠修缮、年节祭祀、每年元宵在宗祠内宴请本族50岁以上老人的费用,均由“义仓”支付。凡贫困而操办婚丧大事有难者,亦由“义仓”拨付费用。
“义学”在过去是供族人子弟免费读书的地方。
“义学”直到解放前还在使用,据说过去做官的周氏族人中有不少就在那里识字读书。
漫步在周氏宗祠里,“一门四杰”、“传旨嘉奖”、“父子同科”、“翰林”、“进士”、“贡元”等匾额,无一不在昭示着这座小山村曾经的重教兴学之气。
史料记载,仅清一代,这个当时仅数百人的村落,就出了进士4名、举人23名、岁贡生10余名,举人20余人、贡生58人、太学生人。另有监察御史、户部侍郎、内阁中书、太守及知州、知府、知县等70余人。现代则有著名学者、翻译家周颂棣,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专家周立伟等,可谓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正是这些周氏后人,用古建筑定格了这里历史,如今的我们才有幸能在青瓦白墙、书写篆刻中体会周氏宗祠曾经的辉煌和一脉传承的耕读情怀。
来源:五泄镇
供稿:沈维君
审核:寿浙翔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