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文、新闻的方式,记录身边的美好
浦江晚8点,一个有温度、有影响力的知识分享者
这几年,浦江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图为白马嵩溪村。
昔日卖石灰 今朝卖风景
11月3日,白马镇嵩溪村。一群摄影“发烧友”穿梭在古街小巷中,手中的照相机不停地“咔嚓咔嚓”。
这群“发烧友”来自上海市闵行区。72岁的退休干部高亮明说,他们在网上看到这个宋代建村、拥有间古建筑的历史文化村落后,一群人一凑合,就赶来了。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便于创作,他们还在浦江找了模特。
这个素有“小杭州”之称的嵩溪村,自年起启动古村落保护开发以来,已经成为3A级国家旅游景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千年前的嵩溪村,周围有储藏量丰富的石灰石,多数村民以烧制石灰为生,销售石灰生财。浦江、东阳、义乌、兰溪等地的村民多以嵩溪和旌坞一带的石灰用于农田与建筑。
年,该村成立嵩溪石灰生产合作社,嗣后,又在此建立国营石灰厂。上世纪80年代生产最盛时,县、村各开5窑,计10只窑,年总产石灰吨,产值82万元。
回忆起那段历史,85岁的柳方顺和81岁的徐锡桥仿佛历历在目,两位老人当年都用肩挑过、用手推车拉过石灰。“一开始用肩挑百来斤的石灰,后来用高轮车拉,数量达到三四百斤,再后来用低轮车拉,达到六七百斤。”两位老人说,当年常常是前一天傍晚拉着石灰离村前往义乌、苏溪等地,直到第二天中午才回家。
在两位老人看来,嵩溪之所以有“小杭州”之称,与当年的石灰产业分不开。“东阳、义乌、兰溪、诸暨等地都到我们村里来拉石灰,每天都有人在这里吃饭、住宿,当年的兴旺程度不比杭州差。”
年,嵩溪古村落保护开发全面启动。此后,古建筑修复、景观改造、景观提升等一批工程相继实施。仅去年,就成功实施了亩的花漫嵩溪、村口景观、道路加宽等工程,小桥流水人家、石路古墙庭院,使这个古村焕发生机。
现在的嵩溪村,每天都有游客来村里旅游,每个双休日则更热闹,一批批来自县内外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的国庆长假,每天游客量都达到人以上。昔日“卖石灰”的古村,实现了今朝“卖风景”的完美转变。
农家乐迎来了春天
嵩溪村不大,游客却不少。自从村里开发了乡村旅游项目后,每到周末或是节假日,熙熙攘攘的人群让偏僻的山村不再孤寂。正因如此,村民徐军雷的农家乐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环境美了,游客多了,我家的生意更好了……”说起变化,徐军雷难掩内心的激动。
8年,徐军雷在嵩溪村一处山坳开起了农家乐,因为自己和父亲都是猎人,所以取名“猎人之家”。“刚开业的时候只有7个包厢,生意相对冷清,后来熟客多了,慕名而来吃饭的人也多了,但大都是浦江本地人。”徐军雷告诉记者,年,村里着手旅游开发,外地游客日益增多,来他这里吃饭的外地人也多了起来。“年之前,我这里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也只有四、五千的营业额,但是到了年,生意最火的时候营业额达到一万元以上,收入实现翻番。”
现在每到节假日,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暑假是一年当中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最少也有七、八千,人多的时候还要等待。”徐军雷的农家乐现在可同时招待23桌客人,即便如此,一到旅游旺季还是供不应求。为此,徐军雷招了4名员工维持农家乐的正常运营。
由于这两年村里游客猛增,乡村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给他们一家人带来了满满的辛福感。
旅游带火番薯粉销售
“自从村里的旅游业搞起来后,我家的番薯粉、番薯片卖得越来越好了。”11月3日,嵩溪村村民邵粉英笑着说。
番薯粉作为嵩溪的特产之一,其柔韧爽滑的口感深受嵩溪村名的喜爱。嵩溪番薯粉的制作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番薯经过打磨成浆、沉淀、搅拌、蒸制、切条、晾晒等多道工序,最后成了大家碗中的美食。番薯粉具有“经得煮、汤不浊”的特点,干粉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左右,泡软即可下锅,煮熟的番薯粉透明晶亮、柔韧有弹性,口感极佳。
“以前嵩溪村旅游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番薯粉都是各家做来自己吃,很少会有人把这种粉丝当成土特产来卖。”邵粉英说,嵩溪村旅游业发展起来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嵩溪,番薯粉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有些游客尝番薯粉后觉得好吃,就顺便买一些回去。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嵩溪的土特产销售,邵粉英介绍,近两年来,她家的番薯粉一直广受游客好评,自制的番薯片也是游客非常喜欢的土特产。下一步,她打算购置一批机器,因为旅游旺季时根本忙不过来。
保洁员“净”迎四方客
深秋的清晨透着微微的寒意,5时30分,徐飞仙夫妻俩准时推着垃圾收集车去“上班”了。
徐飞仙夫妻俩干保洁工作已经七年多了,光笤帚就扫坏了数十把,簸箕用坏了十多个。夫妻俩表示,多出点力没什么,只要村里干净,让来嵩溪游玩的客人觉得不虚此行,就值得夫妻俩一直干下去。
“现在村里游客多,环境卫生就是我们村的门面,所以一定要在游客来之前就把卫生全部清理好。”徐飞仙告诉记者,一般夏日里,夫妻俩4点半就出门。
“因为村里的小巷子都是石子路和石板路,一些果壳很容易卡在石头缝和石板缝之间,所以打扫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用力扫。”徐飞仙表示,每天早上夫妻俩至少要干2个多小时,才能把包干区清扫干净。
下午,早早吃完午饭的徐飞仙夫妻俩又出门清扫垃圾了。“我们要趁着客人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再扫一遍。”徐飞仙说,现在秋天落叶多,夫妻俩每天除了早上、中午2趟雷打不动的清扫外,还时不时要去落叶多的地方清扫几遍。
游客眼中的“嵩溪印象”
导游小方:我是从邻县兰溪嫁到嵩溪村的,现在是村里唯一的导游。我跟先生结缘,就是来嵩溪旅游时相识的。在我眼里,嵩溪村环境非常幽静,让人内心放松下来。特别是这些古建筑巧夺天工的布局,让我觉得很神奇。以前虽然经常回村里,也花一一整天的时间去观赏,总感觉不尽兴,这里的山,这儿的水,那些古宅古巷,还有历史悠长的文化需要慢慢品味。于是,我就索性带着孩子从城里搬到村里,当起了导游。
上海游客:我曾经到过周庄、乌镇,但那是一种太过喧哗的感觉,建筑与石头都与这里不太一样。而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岁月沉淀带来的宁静,让人自然地想停留下来看一看。
独自旅游的游客:这里让我这个进入城市太久的人又记起了儿时家乡的模样,有一种家的温馨。这里的白墙青瓦、潺潺溪水和幽雅环境让人舒服,那个感觉是很有传统味道的。这个村庄,让我很想融入其中,有种特别平和的感觉。
带着小朋友的年轻妈妈:当我站在这里看水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纯净的地方,能够让我看到自己,觉得这很惊奇。这里很舒逸。也许文化是背景,需要慢慢体会,我感觉这里就是个让人安祥休憩的地方。
嵩溪古村文化飞扬
嵩溪有多户人家,全村有徐、邵、柳、王等十余姓和睦聚居在一起。他们世代耕读传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勤于农耕也善于经商。
嵩溪人素来热爱传统文化,对经史、诗文、书画情有独钟,农暇研经读史、吟诗作画,不亦乐乎。清初康熙三十二年(),首先由学者徐敬臣创建“嵩溪诗社”,一直延伸到嘉庆二十五年(),历时一百二十八年之久,如此长寿的诗社,在中国诗社史上实属罕见。6年更名为“浦江文联嵩溪学社”。年11月26日嵩溪村成立国学院,日4月15日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中国楹联十杰”首席楹联家王翼奇来村里讲学,至今已开展七期,内容有诗文、书画、家规家训等。嵩溪村现有书画家34人,其中国家级会员3人,省级会员9人,市级会员10人,县级会员12人。
嵩溪村非遗项目多,有板凳龙、土法织布、昆曲、剪纸、木雕、烧石灰技艺等。嵩溪村板凳龙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嵩溪迎灯早在明初就很兴盛了,徐、邵、柳各姓都有自己的龙灯,子灯为“框”。清末至民国,全村有四房里、七份头、聚魁堂三个灯头。四房里大灯头全村人都可参加,七份头、聚魁堂两个灯头则为“房头灯”,一般该房派十五岁以上男丁参加,体弱者必须自己雇人迎灯,称为“一丁一旗”。有时三个龙灯同时在大明堂中来回穿梭,或“麦饼团”,或“剪刀股”,或“铁索环”,或“品字形”,在苍茫夜色中回环蜿蜒、十分壮观。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伴随着历史走过了数千年的沧桑岁月。如今,传统技艺大多消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中,而嵩溪村的妇女们依然保存着非遗项目土法织布。在嵩溪村的老房子里经常可以看见土法织布,今年68岁的徐绿芳,14岁就学会土法织布,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分为纺纱、染色、浆纱、倒纱、经纱、上机穿扣、织布等工序。织布虽可一人完成,但需起早贪黑,累日经月,操计家务之外,一有工夫就上机,一梭复一梭,一尺复一尺。一个“轴头”完成一般需几个月,要达到布样设计效果更需要有良好的织布技术,土布的花样比较多,有“八卦花”“核桃壳”“格子布”“鱼鳞布”等,花样繁多、手法不同。织好的布除满足自家需求外,也可以出售以贴补家用。浦江传统风俗,大多数人家嫁囡,“土布被”是必备的嫁妆,绝不可少。嵩溪妇女的传统技艺除织布外,还有剪纸、织带、面塑、刺绣等,无一不体现妇女们耐心、细致、肯吃苦、会理家的优秀品质,顶起了家庭的“半边天”。
嵩溪村里还有众多的文化遗迹和大量的古民居。现存明清古建筑共计余间,平方米,保存完好,其中徐氏宗祠、邵氏宗祠、小厅门里、孝友堂、王姓门里等43幢,尤为精美。
王姓门里故事多
到嵩溪不去王姓门里是憾事!自从嵩溪开放乡村旅游后,它就成为一个让人治疗白癜风用甲氧沙林液看白癜风到专业医院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