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回味家传的诸暨味道

生活在诸暨,是一种源于舌尖味蕾的幸福。

一碗羹汤藏着西施姑娘的良苦用心,它叫做西施豆腐;

一根木棍释放出面粉的韧劲,它叫做次坞打面;

一层食盐留住鸡肉最原始的汁道,它叫做盐焗鸡;

一个红印盖出吉祥寓意鸿运当头,它叫做马剑馒头……

诸暨素来热爱美食,西施豆腐、盐焗鸡、三鲜……都是诸暨的传统菜品,家家户户都能依样做上几道,而真正的时鲜美食,深藏在酒楼餐馆,或隐匿于溪山农庄。西施豆腐、榧子鱼卷、麋鹿香榧鸭、酒糟竹林鸡、清汤牛肉莲蓬、象形鸭蛋包等一大批诸暨特色菜获评为浙江名菜。玉米饼、藤羮、糖漾、油麻团、马剑馒头等美食小吃更是富有鲜明的诸暨特色。

今天,我们将带您品味这浓浓的家传味道。

      西施豆腐    

西施豆腐,是一种羹汤,诸暨人又称煎豆腐。煎豆腐要用鸡汤做底料,豆腐最好用盐卤豆腐,加上笋丝、肉丝、火腿、开洋、时件等,最后用淀粉挂糊,成粥状。煎豆腐味鲜,一上桌总被众人争抢,诸暨民间有“乱抢煎豆腐”一说。西施豆腐始自西施深明大义的壮举,融入了重义的诸暨性格。当年,西施决定以身许国后,向越王勾践提出:替她去苎萝村老家操办几桌告别酒宴,既答谢父母乡亲养育之恩,又表示原先的西施不存在了,相当于一席丧事饭。席面上必须上一道改良后的“煎豆腐”。以豆腐为主,加入虾仁、肉末、木耳、笋丁、高汤、水淀粉等配料,并封上一层蛋黄汁。乡亲们在吃的过程中发现了蛋黄汁下面都是豆腐,深感西施姑娘的用心良苦,于是将酒宴中摆“煎豆腐”的风俗保留下来,并改名为“西施豆腐”。如今,无论是起屋造宅、逢年过节,还是婚嫁、寿诞、喜庆、丧宴,西施豆腐都是席上头道菜肴,也是老百姓家里的家常菜。

      盐焗鸡    

岭北盐焗鸡,让多少人念念不忘。这绝对是一道要靠抢的地方特色美食。事实上,作为诸暨“非遗”,盐焗鸡早在诸暨市内,甚至省内都享誉盛名,一直以来备受吃货们的热捧。盐焗鸡,选用岭北鸡,小而精,一只鸡大约在1斤半到2斤之间,放养于山间,可轻松爬岩低飞,因此造就了盐焗鸡肉质紧实、口感鲜美的特点。盐焗鸡的做法也简单,将现杀洗净的鸡放进铺满食盐的大锅里,再覆上一层食盐,然后煮熟就行,不需要再添加其他任何调料。不过,火候控制要非常精确而到位,食盐才能保留鸡肉最原始的汁味,散发独特的香味。正是其独特的制法,使盐焗鸡色泽金黄,味香浓郁,皮脆肉嫩,让人回味无穷。

      杨梅粿    

杨梅粿,形似杨梅圆滚滚,色如杨梅红彤彤,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夫妻感情甜甜蜜蜜,杨梅粿就是这么一道喜庆的甜食。

不知从何时诞生,也不知从何时兴起,但它一直就与人们的喜事相伴。三份糯米粉与一份粳米粉和好,搓成一个个圆球;将芝麻炒熟,用擀面杖擀碎,拌上红糖,又甜又香,作为馅料;将糯米浸湿,用食用色素染红,作为点缀;把馅料填进圆球里面,在红糯米上一滚,周身通红,像一个硕大无比的杨梅,蒸熟以后,就可大快朵颐。岭北地区,小伙子讨老婆,老头子做寿,小孩子满月或周岁,讲究的人家要摆喜宴,就必定少不了它,让客人与主人一同分享那份喜气。品尝杨梅粿时,要咬个小口,先把汤汁吸完,随后,再咬一小口,慢慢咀嚼,体会其中的甜甜滋味。

      糖漾    

糖漾被称作“大藤羹”,前期做法与藤羹相同,不同之处是它有夹层,制好米浆的同时要准备好馅料,蒸制时先铺一层藤羹,再铺上馅料,再铺上一层藤羹浆,蒸好后香糯可口的糖漾就出炉了。满满一大块糖漾,只见师傅拿起一把长条形刀,一竖一竖,又斜着一刀刀切,就成了一小块一小块菱形的样子。热乎乎的糖漾最是好吃了,刚出炉的糖漾一口咬下去,黏黏的表皮,细腻的豇豆,一口一口,意犹未尽。有心一点的师傅会把糖漾各层的颜色做得不一样,小孩儿吃的时候喜欢一层层剥开来吃,比发糕有嚼劲。诸暨有句土话:“七月半,糖漾麻糍当一顿。”“糖漾”根据方言音译,听老人说,七月半这天会祭祀那些没有后人祭拜的孤魂野鬼,所以最好呆在家里,而且一定要吃糖漾。

      马剑馒头    

马剑馒头,制作工艺全来自传统,一代代的马剑人靠师徒、家人口传心授,将它的做法技艺保存至今。

马剑馒头与普通馒头制法不同,它是纯手工制作而成,以面粉为主要材料,以酒酿发酵,没有任何的食品添加剂。看起来色泽亮丽,但不像劣质的馒头暗淡无光,或色泽过于亮丽。其形丰满,又松又软,活像一个个充了气的球,还带点酒酿的甜润,不仅口感好,且清香扑鼻,入口香醇。《辞源》编辑之一、清末民初的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述:“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这和现在的马剑馒头形状特性都完全一样。它本身白白胖胖,有着“发”的含意,马剑人会再在上面加盖吉祥红印,比如“双喜”、“福”、“寿”等,寓意鸿运当头。吃马剑馒头有讲究,才能品出滋味。先把馒头掰开,将大块扣肉夹在馒头中间,大口咬着吃,汤卤会渗出,才能感觉出滋味。

      次坞打面    

次坞人的一天总会这样开始:缓缓悠悠地来到老街,走进一家相熟的老字号打面店,闻面香、吃面条、尝面汤……周而复始的日子里,一碗打面,已深深融入次坞人的生活;而如今,这碗面,亦成为外人知晓次坞古镇的最大招牌。几根面,却拥有多年历史文化积淀。相传当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带兵打仗时曾在次坞吃过此面,并赞不绝口,下旨赐名为“次坞打面”。之后,次坞打面便名声大噪,引得达官显贵、普通百姓争相品尝。次坞打面,精髓在于一个“打”字,这依赖于打面师傅擀打挪切,通过“打”释放出面粉的韧性。打得好,还必须烧得好,两个锅同时开工,一锅煮面一锅烧浇头,面条要放到开水锅里焯一下,去碱,焯的时间不能长,长了要糊;也不能太短,否则碱性没有去尽,面条会发硬。一般是等面条在开水锅里浮起即可捞出,倒入炒肉丝、笋片、咸菜等浇头的锅里同煮,待浇头的汤水进入面条,立即起锅。两者合一,面滑料香,一碗鲜而不涩、油而不腻,有劲道的次坞打面就出锅啦。

      黄公糕    

紫阆黄公糕是舌尖上的诸暨“非遗”,又名豆糕,在诸暨市应店街镇紫阆地区传承已逾千年。作为一种糕点,它最早以糯米为主料,以红糖、蜂蜜、花生、芝麻、核桃仁、香榧果等为配料,纯手工制成。逢年过节,人们常请紫阆黄公糕工匠入户,制作这种糕点用于接待宾客、馈赠亲友。黄公糕的名字,跟大画家黄公望有关。黄公望晚年隐居于紫阆边黄自然村大岭山脚,期间常随带豆糕去相距几十里外的富春江两岸实地写生,并创作《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名作。至明代,紫阆人徐镫邀请吴中四才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游历紫阆,四才子食用豆糕后大为赞赏,提议可命名为“紫阆黄公糕”。徐镫将其作为礼品馈赠文人,紫阆黄公糕之名遂广为人知。如今,黄公糕原料从单一的糯米到玉米、芝麻、小米等,口味从单一的甜味到椒盐味、葱香味、木糖味等,形状从单一的长方形到圆形、弧形、核桃形等。

      年糕粥    

每日天蒙蒙亮,草塔老街就在大米香、萝卜丝香、肉香等的拥抱中,渐渐苏醒。将大米粉蒸成的粉团子趁热揉成年糕片子,包上现烤的葱油饼,对草塔人来说,他们的一天,就从年糕粥的饱足感中开始。

其实,它不是粥。为何称粥,一直是个谜。有一个糳字,意为舂过的精米,倒和这食物的原材料有些相关。或许我们可以猜想一下,年糕粥本叫年糕糳,因为诸暨话粥与糳发音相同,喊着喊着就变年糕粥了。小小白团,还是状元出品。清朝时,草塔镇莼塘东村下三房自然村曾出过一武状元。当初这个武状元还是武举人的时候,家中为他上京赶考的干粮发了愁。可巧,锅里蒸着年糕,碗里盛着萝卜丝,家里人就顺手将萝卜丝包进了年糕里,团成了团子交予武举人,这便是年糕粥的雏形。之后它被不断改良,萝卜丝里拌了肉馅,外面还包上了面皮,然后贴在炭炉壁上烘烤……小小白团,长长久久地牢牢地粘在了食客心里。

还在等什么?

回来吃个够!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正规
北京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xw/1827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