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诸暨赵家有村民捐了一件家族宝贝,档案

8月31日上午,赵家镇宣家山村村民宣仲兴、宣品行、宣理沛等人来到诸暨市档案馆,将他们家族保存了数百年的“宝贝”——《暨阳宣氏宗谱》(共计16册),捐赠给档案馆作永久保存。这一家谱的入藏,使诸暨市档案馆最早馆藏品的年代向前推进了年。此前,诸暨市档案馆的最早馆藏品为清嘉庆五年()的地契。同时,《暨阳宣氏宗谱》也是诸暨档案馆馆藏家谱中年代最早的,具有重要的文献版本价值。最早一册编修于年此次捐赠的《暨阳宣氏宗谱》共计16册,最早一册编修于康熙九年();最晚一册编修于民国七年(),时间跨度长达年。今年77岁的宣品行老人告诉记者,他捐赠的这一册《暨阳宣氏宗谱》(康熙九年版),原先的保管者是村里一位单身老人,“20多年前,我很喜欢去他家里看家谱,这个是手抄本,很少见。后来老人生病时我去看望他,他就将这册家谱转赠给我保管。现在想想如果我们个人继续保管下去的话,很容易破损,所以还是捐赠给档案馆保存比较好。”“在这年中,宣氏一族先后经过了6次续修,不同时期形成了7种版本,并被完整地保存至今,这在诸暨是十分罕见的。因为,在中国家谱编修的传统中,如果新版的家谱圆谱,之前的旧版家谱大多数情况下需上缴祠堂,统一焚化,以维护新谱的权威性。所以我们现在的公藏机构及私人手中,保存下来的大都是晚清、民国时期编修的家谱,而宋明及清早期版本的家谱较为稀见。”市宗谱研究会常务理事、《诸暨谱牒文化》期刊执行副主编俞广平介绍。据年出版的《诸暨家谱总目》初步统计,诸暨明版家谱存世的有3种,均收藏于上海图书馆,其中编修于万历辛巳年()《暨阳西安李氏续修宗谱》(存1册)较为著名。《暨阳宣氏宗谱》(康熙九年版)在诸暨现存家谱中,编修时间排在第4位。《暨阳宣氏宗谱》的另一大特色是谱中的祖像。祖像又称祖宗像、太公像,诸暨本地则叫“尊纸”。一般挂在祠堂的大多为全身坐像,而编录于家谱的则常用半身像,有的是彩绘,有的是白描,以追忆先祖,表达敬思之情。《暨阳宣氏宗谱》康熙版中有祖像8幅,乾隆版中有39幅,道光版中有20幅,咸丰版中有17幅,光绪版中有32幅,总计幅,而且都是工笔彩绘,历经几百年岁月的沧桑,这些祖像依旧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这批祖宗像的数量和画风演变,在诸暨其他家谱中已找不到第二例。目前,宣家山里宣族人正在筹措编修新的《宣氏宗谱》,续接年以来至今宣氏族人的相关历史。全市宣氏有0人左右诸暨宣氏,主要分布在枫桥、赵家、牌头、安华、王家井、同山、璜山、店口等地,到年,全市共有0人左右,在诸暨各大姓氏中排名21位。历史上,宣氏在诸暨县城内曾建造过一座总祠堂。从年测绘的《诸暨县城图》中可以看到,这座祠堂(水木堂)的遗址在今诸暨剧院以西的位置。诸暨全境宣氏分20多派,比较有名的有南门派、洋湖宣店派、宣家墙弄派、宣家山派、厚溪派、界牌宣派、长澜派、善溪派等等。其中宣侠父为长澜派,宣澍甘(晚清举人)、宣中华为善溪派中央宣支,宣华芳为界牌宣派。另外还有一支为范改宣,即东和乡杜家坞宣铁吾家族。就宣家山一支的情况而言,宋建炎年间,户部侍郎宣谔长子宣持(百四公)迁大部乡(今枫桥、赵家一带)。宣持长子宣仪生二子:宣行之,宣衍之。宣衍之又称万十二公,他于宋德祐元年()再迁今赵家镇宣家山。宣衍之生三子:长子宣元明生宣伯淳,居施家井,为外宣祖;次子宣元白生宣伯盛,为里宣祖;幼子宣元应生二子,长宣伯显为杜家坑祖,幼宣伯全为黄坑祖。宣家山宣氏从南宋定居后,就和香榧树打交道,从香榧树种的改良嫁接等,都有宣氏先祖的历史贡献,值得后人铭记。将对馆藏家谱抢救性修复和电子化开放家谱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等大量信息。当前,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激励人们爱家乡、爱祖国和增进民族自豪感及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诸暨县现存家谱收藏名册》调查记载,年时全县发现登记在册的家谱共部册。后陆续又有新的发现,且数量较多。另据年出版的《诸暨家谱总目》统计:截至年8月,全国各地(含诸暨本地)共有种诸暨籍家谱,占浙江家谱总量的14.1%。自年至今,市宗谱研究会相关成员又陆续发现了10多种诸暨本地的老家谱,包括这次捐赠的《宣氏宗谱》。这些家谱的条目信息,在《诸暨家谱总目》中是缺载的,以后再版时将补充完善。“这次我们还收集到了明代《暨阳西安李氏续修宗谱》的电子版,也将拷贝给市档案馆作电子化存档。”俞广平说。据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科长宣静野介绍,自年以来,市档案馆已先后征集到《暨阳次峰俞氏宗谱》《暨阳上林斯氏宗谱》《暨阳浣西姚氏宗谱》《暨阳冠山侯氏宗谱》《暨阳水霞张氏宗谱》《暨阳盘山蒋氏宗谱》等多部家谱。其中,清代编印的7种35册,民国编印的20种册,现代编印的种册。今后,市档案馆以打造档案展示陈列厅为契机,将加大对本地新老家谱的征集力度,并对馆藏老家谱进行抢救性修复和电子化开放,方便全市百姓查阅本族家谱,亦希望广大市民积极捐赠,以期资源信息共通共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tc/30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