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社区干部一共才10名,如果没有这群热心的老年人帮忙,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简直无法正常开展。”浙江诸暨陶朱街道友谊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孙桂英一谈到自己社区的老年志愿者就立马翘起大拇指。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友谊社区有名老年志愿者积极参与了志愿服务工作,他们帮忙买菜、测体温、轮班值守等,牢牢筑起社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浙江诸暨陶朱街道友谊社区文化家园
中国文明网记者胡杨摄
搭建平台让老年人有了“家”
走进友谊社区文化家园一楼,陶朱调解室的3位老人正在值班,书法班的4位老人在认真地写着毛笔字,在二楼的舞蹈房,20来位阿姨身着旗袍在排练舞蹈,整个文化家园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孙桂英介绍,社区下辖12个小区,共有名居民,其中三分之一为65周岁以上老年人。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一直是他们努力想解决的问题之一。
老年人正在舞蹈教室排练
四川文明网记者罗园摄
令人欣喜的是,年5月,陶朱街道友谊社区文化家园建成,占地平米。社区最大限度压缩办公空间,让位于居民日常活动,开设陶朱老同志调解室、书法工作室、四点半课堂、舞蹈教室等多个活动空间,集办事服务、学习教育、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这里俨然成了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精神“乐土”
开办老年大学让老年人有了“乐”
书法班学员正在练字
山西文明网记者钱龙摄
为让老年人老有所乐,社区开设了声乐、戏曲、烹饪、书画、太极等13门课程,一共有24个班级,吸引了老年学员多名。授课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门门课程人气爆棚、一座难求。斯丽红阿姨说,她在烹饪班学会做酸菜鱼后,厨艺获得家人一致点赞。对此,袁秋理阿姨也深有同感,“我在这里学了戏曲、舞蹈等课程,还有幸参加了诸暨市组织的很多演出活动。”社区13门课程丰富了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也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
开设“老同志讲堂”让老年人有了“学”
陶朱老同志讲堂
中国文明网记者胡杨摄
社区每2个月开设一堂思政课——“老同志讲堂”,组建一支由老干部、中国好人、浙江好人、知名乡贤组成的“陶朱老同志讲堂”讲师团。内容涵盖政治、历史、国学、建筑等许多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用通俗接地气的语言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
组建“老同志志愿服务队”让老年人有了“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有时间、有精力、有威望,社区将多名学员全部发展成为志愿者,成立“陶朱老同志”志愿服务队,让老同志尽己所能、发挥专长、迸发余热,为社区治理贡献力量。
志愿者为社区居民送花
四川文明网记者罗园摄
说起志愿服务,老年志愿者们纷纷打开了话匣子。斯丽红说,自从她参加志愿服务队以来,一共调解了12起左右,主要是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小矛盾,只要听说谁家有矛盾了,她就会主动上门调解。何雪英谈到,刚开始一些年轻人乱停车不太听劝告,后来志愿者联合社区想出一个好办法,为每人送一朵花,让他回家送家人,效果居然出奇得好。志愿者袁秋理是社区推进移风易俗的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个97岁周姓邻居去世,本来要办20多桌酒席,在她的劝说下酒席全部取消。
目前友谊社区已组建“老同志文明劝导队”“老同志调解室”“老同志网格员”等各类志愿服务队33支,巧妙破解小区乱停车、垃圾分类、矛盾纠纷、治安防控等治理难题。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友谊社区投之以桃、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要,老年人又反过来报之以李、感恩回馈社区,形成了社区和老年人群体之间的良性循环。此外,通过发动广大老年人群体开展志愿服务,不断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来源丨中国文明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