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三块石头,这座山叫紫薇山,这三矶石头叫新妇石,又被文人唤作石新妇。
紫薇山在枫桥算不上是很高的山,也就是典型的一个江南丘陵,但他在枫溪畔伏作虎踞龙盘之势,因此紫薇山在枫桥的地理位置上是别的善不可替代,他是枫桥的“风水”之口和象征。
《乾隆诸暨县志》记:“(紫薇山)在县东五十里,当枫溪之阳滨,溪有神仙洞,洞边有新妇石,山之阴产白石英,下当东化城寺塔”。
传说紫薇山是一条横卧枫溪江畔的大鱼,它生性凶猛,大嘴一吸,江水就干;大嘴一吐,大江猛涨,山下的生灵均受其威胁。
古有风水先生踏勘后指点,要用巨大宝剑插在它背上,就能镇住它的邪气,还能化害为利,为枫桥这方土地带来生机和活力。于是山上就有一座奇特的四方宝塔,酷似青铜宝剑,他就是东化城寺塔。
据清《国朝三修诸暨县志》载:“东化城寺,县东五十里紫薇山中,梁大同二年建……初名紫岩院,后改今额。
寺后山巅有东化城寺塔,宋元祐壬申建,亦名元祐塔,下有滴水岩……”相传,东化城寺全盛时,殿宇雄伟,僧众数百,寺与塔均声名远播。
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南渡,特地参礼东化城寺。金兵闻讯追至,寺内众僧奋力杀敌相拒,并将康王藏于寺后的岩缝中。金兵擒王未获,就将东化城寺焚毁。但当年康王藏身处的岩石缝边所刻的“龙藏”两字,仍依稀可辨。
紫薇山西麓有构筑精巧、楼阁错落的小天竺
小天竺始建于年,原为处士骆骖别墅,其子骆问礼(湖广按察使副使)重修。整座建筑凿磐石为基,依山势而建,极林泉之胜。
中以“见大亭”为最,亭前有碑廊,壁嵌有陈洪绶、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王守仁等撰写的贴面,水池岩壁上,镌“海眼”、“忱流漱石”,为海瑞亲笔,“枫水名贤坊”内,陈列枫桥名人王冕、杨维桢、陈洪绶、何文庆、何颂华、何燮侯等人的传略史迹。
紫薇山还是那座山,夏日山麓还有绽放的紫薇,可矗立在缠绵蜿蜒枫溪畔的那位石新妇已沉入江底,不见踪影,如今只能在杨维桢的诗里面寻觅三矶石的面貌和身姿:
亭亭独立望天津,四畔无家水作邻。
苔发不梳千古髻,翠眉空锁万年春。
霜为铅粉凭风传,霞作胭脂倩日匀。
莫道岩前无宝镜,一轮明月色常新。
得山川之蒙养,获人文之精神。
来源:枫桥镇
供稿:王加佳
审核:刘玮
如果信息不错
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