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诸暨”和“下诸暨”
杨士安
清《光绪诸暨县志·建置志》载:“(越王)句践(前?—前)所立宗庙,在(诸暨)城东‘明中里’(《弘治府志》)。城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县北带乌山。先名‘上诸暨’,亦曰‘句无’矣。故《国语》曰:‘句践之地,南至句无’(《水经注·渐江水篇》)。秦始立诸暨县,属会稽郡(《浙江通志》)。《越绝书》曰:‘始皇帝三十七年(前),东游之会稽,道度诸暨,到大越,已去,奏诸暨,因上姑苏台’。此纪实之文,前此者据今证古,皆后人追书之词耳(《楼志》)。汉属会稽郡。王莽(前46—公元23)更名‘疏虏’”(见卷2第1页)。文中明确提到了地名“上诸暨”。而汉应劭在《汉书注》中则提到有地名“下诸暨”。
汉代学者班固(32—92)撰写有《汉书》。唯问世后,时人每觉是书“文繁难省”,较为难读。《后汉书·班昭(45?—?)传》亦谓:“《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故自后历代学者为《汉书》作注者竟多至67家:或补充史实,或考镜异同,或订正音义。其中,又以应劭(?—)为最早、且最重要注家之一。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越州》载:“《汉书》应劭注:‘汉分诸暨、山阴地为下诸暨,后易名余暨’”(见清《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影印本第96卷)。明代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绍兴府》(明崇祯三年刻本第4卷)亦载:“应劭云:‘汉分诸暨、山阴地为下诸暨,后更名余暨’”。比较两引,仅仅改“易”为“更”而已,文义不变。应劭,字仲远,后汉汝南南顿(今河南)人,少笃学,博学多闻,汉灵帝(刘宏,?—)时举孝廉,辟车骑将军何苗掾,中平三年(),举高第,再迁,中平六年(),拜太山太守。时战乱频仍,旧章湮没,书记罕存,劭慨然叹息,乃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等书,凡朝庭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随着时代变迁,特别是唐代颜师古(—)之《汉书》注本问世后,其他《汉书》注本便日见稀少,故《宋史·艺文志》所载书目中,已不见对应劭上述两书之著录也。今天,我们有赖于《太平寰宇记》和《大明一统名胜志》所辑引文,方有缘见得应劭原注。应劭认为萧山最早名称应为“下诸暨”。有“下诸暨”,自有“上诸暨”,此两相对应故也。根据诸暨民间风俗,每每称南方为“上”,称北方为“下”(或作“落”),如称“回上海(方向)”为“落开啦(下去啦,回北方去啦)”;称南方为“上”,如称“去金华(方向)”为“上开啦(去往南方向啦)”,又,称去南方之火车为“上车”。再如:清朝嘉庆时期()浙江省下设11个府,驻杭州府。11府分别为:杭州府、嘉兴府、湖州府、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温州府、处州府。民间俗称为“下三府”和“上八府”,即钱塘江以北三个府(杭、嘉、湖)”和钱塘江以南八个府。等等。据后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渐水篇》载:“(浦阳江)江水又东经诸暨县南,县临对江流,江南有射堂,县北带乌山,故越地也,先名上诸暨”。可见当时确实存在有“上诸暨”及“下诸暨”之地名,其情况与当今杭州市存在“上城区”及“下城区”者相类;应劭认为“余暨县”之行政区域系从“诸暨”“山阴”两县割置合成。秦建郡县时,会稽郡钱塘江南岸地区,仅置山阴、诸暨两县,萧山固处于此两县范围之内。年版《绍兴市志》载:“秦王统一全国,全国推行郡县制,先后于钱塘江以南,设立山阴、诸暨、句章等10余县,今绍兴各县(即旧称‘会稽八邑’)分属山阴、诸暨两县”。年版《诸暨县志》在述及其县境地域时,亦谓“秦置县时,(诸暨)县域远大于今”(97页)。萧山当汉建县时,初名应是“下诸暨”,而非“余暨”。按常理推断,其时行政当局之所以从诸暨、山阴两县分置“下诸暨”,其目的即为设立一个新行政区域——“下诸暨县”。从《汉书》当时撰写及注释通例进行审视。或从《太平寰宇记》等两书辑引情况看,应劭此注,注于《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所属26县之一即“余暨”名下,按照《汉书·地理志》撰述体例,在所注地名中均省去“县”字,今之读者在解读时,似宜读为“汉分诸暨(县)、山阴(县)地为下诸暨(县),后易名余暨(县)”。此方合“应注”之实际含义。至于“上诸暨”“下诸暨”地名,应该认为系原已存在之概括性称谓。故《水经注》有“先名上诸暨”之说。余暨建县之始,“下诸暨”地名一度被沿用作为县名。所惜者,相关地志史乘对此重要史实竟然未加载录焉。当然县名“下诸暨”使用时间不会太长,鉴于称谓上之方便,旋即改称“余暨”也。以上所载为历史上行政区域中之“上”与“下”。下面不妨顺便说说诸暨及相邻县区行政区域中之“东”与“西”:解放战争推进至年7月,我中共路西工委召开了第一次工委会议,会上即决定成立路东县、路西县及金义县三个县工委及县政府。可见方位地名中不但有“上”有“下”,亦每有“东”有“西”。此固后话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