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心灵手巧的七仙女闻东白山之名翩然而来,恋恋不回……
非遗·七夕传说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现又被称为是“中国情人节”。 在诸暨,每年的七月初七那一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涌上山头,在山顶的仙姑殿中留下他们对爱情向往的许愿和忠贞的誓言,然后静静地在山上等待日出,期望看到美丽的七夕巧云,从而得到牛郎织女的爱情祝福。东白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爱情圣山。 东白山七夕节是诸暨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仙女下凡到东白山沐浴,并与牛郎相会。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该传说在诸暨周边县市广为流传,形成地方上著名的东白山七夕传统节日庙会。每年七月初六,许多中老年女性会登山来祭拜仙女。对仙女的信仰,寄寓着广大民众尤其是女性的美好愿望。 牛郎织女传说成型于明代,在诸暨广泛流传。存留的相关景物有仙姑浴盆,在东白山西北端的天池,绿水如碧,相传是七仙女沐浴的地方;山顶有纪念七仙女而建的仙姑殿,从殿前石碑的残文可知,该殿始建于东晋,重建于清代嘉庆乙亥年,即年;东白山山麓还有蚕丝岗、牛郎村两个村落,至今仍有农户居住,并有牛郎织女爱情传说、七仙女传说、玉皇大帝传说、东白仙茶传说等流传至今。东白湖镇政府整理出版了《东白山传说》,其中以七仙姑传说为核心内容,分人物传说(如《七仙姑下凡》)、地名传说(如《仙姑浴盆》《龙门飞瀑》)、物产传说(如《香榧传说》)、风俗传说等。 东白山七夕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生态,它综合型的民间文化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东白山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为七夕节的留传,提供了坚实的现实载体和平台;人们通过观牵牛织女星、东白云海、东白日出等极富浪漫色彩的传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又为东白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年1月,“七夕传说”被列入第五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仙姑下凡 相传,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玉皇大帝派她们去织云锦:把天上的云都织成彩色的。 七位仙姑织云锦,开头倒觉得很好玩,但天天织,就觉得不好玩了。这一天,最小的七妹利用织云锦的空隙拨开云头向下看,只见地上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七妹连忙招呼她的六个姐姐过来看。七位仙姑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只顾议论人间美景,哪里还有心思编织彩云。她们都是第一次看到这么美好的景色,个个心中都动了思凡的念头,只是没有一个敢带头开口。她们知道,私自下凡是犯天条的。最后,还是七妹心直口快,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姐妹们,人间这般美好,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留在天上过这种枯燥的生活,何不下去走一遭。”一人提,众人应,七个仙姑把天上的规矩、玉帝的律条抛到九霄云外,驾起祥云下凡来了。因为这一天她们织云锦刚好织到诸暨、东阳上空,所以她们降落的地点就在诸暨和东阳交界的东白山太白尖上。后人为了纪念仙姑降临,在太白尖上建了一座仙姑殿,为七个仙姑塑了神像,至今香火鼎盛。 话说七个仙姑向往人间美好生活而降临东白山,在东白山上过起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东白山上有一种竹,叫鳗竹,竹尖像鳗鱼的尾巴,扁扁的,据说是仙姑当年种下的。仙姑种的高山云雾茶,至今成为东白山特产,叫石笕茶。仙姑满山种花,特别是有多种色彩的杜鹃花,其中一种最有名的叫云锦杜鹃,看了特别让人赏心悦目,生长在东白山的成片云锦杜鹃已成为东白山十大景观之一。仙姑种药材,使东白山成了天然的药材衍生地。仙姑养牛的地方,至今叫牛团湾。仙姑种田的地方叫叶家坑,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说那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最奇怪的事发生在东白山半山腰上一个叫黄金浪的地方。传说,仙姑挑着一担豆腐下山来卖,走到黄金浪的地方,扁担头滑脱了。甩出去的一筐,一直飞到十里路外的笔架山大湾,那些豆腐碎块都化成了碎石块,至今,笔架山大湾碎石铺地。而原地落下的一筐,变成大块大块的平整石块,就像整筐豆腐开裂似的。这些石块下面能发出一种类似浪涛的声音,就好像石块下面有很多的水在流动似的。于是,就有人说,那是仙女豆腐滴下来的水。这种现象成为东白山特有的一种奇观,引来人看,引来人研究,“黄金浪声”就成了东白山景观中的一个谜。
传说·仙姑浴盆 站在东白山顶仙姑殿边,可以看到不远处的一块高山湿地。四周墨绿镶边,嵌在中间的湿地淡黄浅绿,状似桃形,被人叫作“盒里仙桃”。相传,这里原是一个山顶天池,曾碧波荡漾,鱼虾畅游,是七位下凡仙姑的沐浴之地。后来沧海桑田,天池变湿地,这里面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话说七位仙姑在东白山住下来后,每年的七夕前夜,必定要到东白山顶的天池沐浴。她们在脱衣下水前,先作法用云帐罩住天池,然后除去身上衣衫放置池边,赤身条条下水。她们裸着身子,在水中任意嬉闹,你扑我的水,我搔你的痒,把她们在天上难以享受到的快乐,在人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仙姑们在天池中嬉闹,惊动了生活在天池中的水底百族。它们自从在天池中生长以来,何曾见过这等情景。出于好奇,它们纷纷游拢来看热闹。见这些新来的物种没有伤害自己的意思,几只胆子大一点的乌龟和几条好奇心重的水蛇,就开始接触七位仙姑。乌龟用脚搔搔仙姑的脚底,水蛇绕在仙姑身边嬉戏。开头小打小闹,仙姑们也不大在意,还觉得这些小东西挺可爱的。你来搔我,我也摸你,你来撞我,我也撩你,倒为她们水中嬉闹增添了不少情趣。但水中族群不懂得适可而止。它们见七个异类和蔼可亲,就得寸进尺纷纷聚拢来到她们身边。霎时就挤满了整个水面,弄得七位仙姑无法承受。终于,她们惊呼一声,身子腾空而起。 这一声惊呼夹着仙气,震得东白山地动山摇,天池水霎时外溢,流向东白山四周。池边石壁泥坎,一下子倒向天池,把天池填得只剩下一块凹地。那水中百族,也如同雨点般落向东白山各处。如果你在游东白山时注意一点,你便会发现,散落在东白山各处的石块,多有动物形状:有的像龟,有的像蛇,有的像青蛙。传说,这些原是天池中的生物,是被七位仙姑的惊呼声从天池中震飞出来的。 天池被填,年深日久就成了现在的高山湿地。因为潮湿,在这里冬天还能看到雾凇景象,成为游客的必到之地。至于天池,后人在离高山湿地不远处人工开凿了一个,倒也与高山湿地互为衬托,相得益彰。现在那块高山湿地,尽管有人根据它的形状叫它“盒里仙桃”,但老一辈人传下来,还是叫“仙姑浴盆”的居多。
延伸·三洲乞巧节 乞巧节,是岭北三洲村的传统迎佛庙会,庙会的形成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三洲村旁边有一座梅畹山,山上有一个洞,叫梅畹洞,洞口正对距洞约10里许的义乌三梯岩笔架山中峰。梅畹洞四面环翠,风景十分秀丽。民间传说,三梯岩上是七仙女宫殿,岭北是七仙女济世之处。于是,在年,三洲村村民吴朱佩雇石工开凿梅畹洞,并在洞内塑了7尊七仙女的佛像,他自己则在洞内天天诵经拜佛。他的行动吸引了村民,因为村民自古以来就对以巧手编织云霞的七仙女奉为至尊神明。至此梅畹洞香火日盛,虽几经兴毁,仍绵绵不绝。每到农历七月初七,村民们把七仙女迎下山来,在村中举行迎佛庙会,传说村民(特别是女性)会祈求如仙女一样的巧手。这种活动到20世纪50年代后停止。年后,乞巧节迎佛庙会再度兴起,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目前,三洲村的村民仍热衷于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日迎七仙女。 过去的乞巧节迎佛庙会十分热闹。在这天早上,三洲村的村民敲锣打鼓,迎佛的队伍手拿各式长旗、大旗、小旗,善男信女手拿清香、蜡烛到梅畹山把“七仙女”(七尊木雕的佛像)从梅畹洞接到村中。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会来赶庙会,拜“七仙女”,还会在“七仙女”面前“问”一些事情,或许愿还愿。 在乞巧节迎佛庙会期间(3天),村民会用大莲花、十二花等多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文艺杂耍来欢庆节会,祈求佛祖显灵。据说,那时三洲村的罗汉班十分出名,往往是庙会的压阵戏。附近村庄的罗汉班也会赶来比武、竞技。现在,迎佛的仪式每年照常举行,村民拜“七仙女”仍像以前一样虔诚。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