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诸暨人,你知道五泄风景区的入口在哪个村吗

小孩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bdfzg/160203/4769448.html

初冬的早晨,下着细雨。沿着一条已经落叶的银杏大道,我们抵达泄峰村。村庄依山傍水,沉浸在迷蒙的雨雾里,尽显江南山水的温婉秀丽。再往前不远,就是名闻天下的五泄风景区了。

村庄一景

村庄简介

泄峰村位于五泄镇西南部,由泄溪、道坞、青口、齐家四个自然村组成。泄峰村地处五泄风景区入口处,村庄周围山体围绕,森林覆盖率达71.3%。泄峰村做好森林休闲旅游业的文章,投入资金开展环境整治,着力打造绿波楼台、西山烟雨、深谷幽境、山花涧溪四个森林休闲旅游景点,完善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配套元素。

泄峰村就像是五泄风景区的一扇大门,游客往往会匆匆走过这道门,奔向他们心中的风景。泄峰村的村民也不急不躁,他们安静地守护着自己的村庄,守护着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守护着祖辈留传的民俗乡风,将平淡的日子,过成一首清丽的诗。

在泄峰村最近建成的文化礼堂里,我们看到了泄峰村的前世今生。村民挖掘了村庄的文化记忆,复原了村庄曾经辉煌的造纸技艺过程,修复了经历风雨侵蚀的古建杨氏宗祠……村民希望,有一天,会有更多的游客驻留泄峰村,在这里寻找到一份烟雨江南的动人风情。记住历史,重现古老造纸技艺泄峰村文化礼堂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造纸馆,从实物展示到文字介绍,造纸馆“全景”式地呈现了从前泄峰村人赖以生存的造纸过程。泄峰村造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年间,泄峰村始祖寅三十一西溪公从概浦(今应店街)溪塔杨迁居到灵泉(今五泄镇)之西溪(今泄溪)。明朝庆隆年间,泄峰村先祖就开始了造纸,迄今已有余年历史。

重现造纸流程

造纸所采用的原材料是竹子。泄峰村地处山区,有着丰富的竹资源,盛产细竹、石竹、毛竹等。另外,造纸还需要利用水力推动水碓,用水碓代替劳动力,将竹子捣碎。五泄江从泄峰村穿村而过,水资源的便利,也是泄峰村发展造纸产业的一大优势。从原材料到成品,造纸一共需要多道工序:敲竹、扒料、踩料、打料、晒纸、凿纸……造纸馆里复原的那个巨大的水碓,展现的就是其中一道工序:利用水力来敲竹。“你看,这个大石礅是祖辈传下来的,上面就是用来放竹的,经过多年的撞击,已经撞出这么大一个凹洞了。”村民杨浩灿向记者介绍,为了复原这一幕,他们从村民那里搜集到保存至今的原始造纸工具,并根据村民的记忆制作出这个大水碓,“原先这些水碓都是设置在五泄江里的。”民国时期,泄峰村的造纸产业最为鼎盛,全村人基本上都是以造纸为生。那时候做纸,基本上都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光,勤劳的村民不惧严寒,起早摸黑。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泄峰村的造纸产业逐渐式微,直至销声匿迹。如今,村里会造纸手艺的已经只有寥寥数人,而且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挖掘重现这一段造纸历史,并非是要重拾这份产业,而是让后人知道和记住,我们祖辈的勤劳和智慧。”泄峰村党支部书记杨炎明说。

村里的乡村图书馆

展示风情,传承独特民俗乡风腊月廿三吃汤圆,是诸暨人都熟悉的民俗。传说中,那一天,司管一家人运程的灶司菩萨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年来人间每个家庭成员的所作所为,玉皇大帝根据灶司菩萨的汇报来评判这一家人的善恶,来赐予来年的运道。所以这一天,要请灶司菩萨吃一顿好的,求他上天奏好事善事,保平安财气。腊月廿三吃汤圆一般都是在晚上。但在泄峰村,村民吃汤圆有两个时辰:上村是晚上吃的,下村是早上吃的。为什么要早上吃?村民说,这是为了纪念和保持祖辈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泄溪二始祖,号双泉公。那时候早上吃的都很稀薄,双泉公想反正廿三夜有的吃汤圆,何不早上吃了,吃了汤圆再去集市上卖纸,可以耐饥些。为了纪念双泉公,腊月廿三早上吃汤圆的习俗,就一直保存了下来。在泄峰村,最讲究的节日之一,要算过夏至了。每年夏至,村民们做馒头,做豆腐,包灰汤粽,做夏至麦饼……精心准备一大桌富有当地特色的美食,热情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做客。此外,这一天早上,还要迎杨老三相公保稻。村民们抬着三乘雕工非常精美的佛轿,到青口庙将杨老相公、潘老相公、柴老相公接到杨氏宗祠,置三牲福礼祭祀,以求村庄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当日下午,组织队伍将三位相公迎到田畈保稻,沿途分发糕点糖果。最后将三相公送回青口庙。这样的习俗传承至今,寄寓的,是一份虔诚的敬畏之心,还有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乡情,集资修复杨氏宗祠

泄峰村村民为诸暨倪杨氏后人。倪杨氏一族,本为倪氏所改,通俗点说,就是“真倪假杨”。史载,浦江倪氏盈公第八世孙倪炤为宋朝龙图阁学士,因拒王安石变法,被流放新州。倪炤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为全宗嗣,倪顺被亲人藏匿在概浦(今应店街十二都煤垯)外婆家。官府缉捕,外婆孟氏以同岁的幼舅调包顶替,倪顺得以保全。他长大后,奋发读书,成绩出众,后念外祖家杨氏之恩,即以母姓杨氏应试,考中宋元祐三年()戊辰科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诏赠金紫光禄大夫,右仆射,韶阳县开国公,谥文贞。倪顺即为诸暨倪杨氏始祖。诸暨倪杨氏族盛齿繁,至第四世“千”字辈时分为七宗。各宗独立修谱,自成字派。泄峰村杨氏,就是七宗中的千十一公杨钦一脉。杨氏宗祠缵绪堂建于乾隆三十九年(),据族谱记载,缵绪堂“堂五楹,高二丈五尺,深二丈八尺,广中丈六尺,边丈四尺,周以围墙。柱以石者二十,以木者十二。木大小若干株,砖若干万,瓦若干万,灰若干万斤。中间后八尺,阁之上,奉正符大帝;香火下,奉四世祖吴越路相司法参军千十一公神像。”在岁月的长河中,杨氏宗祠经历风雨侵蚀,逐渐破旧不堪。年10月起,泄峰村决定重修杨氏宗祠,筹集各方面资金80余万元,经过3年的努力,终于修缮完工。今年12月2日,杨氏宗祠惊艳亮相,除了保持祠堂原先的风貌之外,重造万年戏台、祖宗神像,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当天,村里还请来了越剧团,热热闹闹地举办了庆典仪式,众多倪杨后人齐聚一堂。

精美壁画

“在一定时期,祠堂曾与落后、封建画上了等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祠堂也是与时俱进,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容与社会责任。宗祠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符号,其相应的文化,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不可小视的值得传承的一笔财富。”对此,负责此次修复工程的村民杨浩灿和杨志良认为,祠堂是联系全族血脉乡情和凝聚力的一个地方,杨氏宗祠的修复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丨诸暨日报

图文丨何珠华郭斌杨浩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sh/2771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