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暨,有一款不能错过的传统食物---藤羹!不管什么时节走进诸暨山区一些农家,好客的主人总会烧上一碗热乎乎的藤羹点心。几乎每个诸暨人,都喜欢捧起那热腾腾的藤羹点心,那么,你呢?
藤,形容其韧;羹,吴越地区形容胶状物的常用词。藤羹必定是煮得爽滑不腻,不硬不糊,恰到好处,配之以笋片、肉丝、雪菜、香葱,味道鲜美,吃得人心里也热乎乎的。
晚米入仓,寒风吹起,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蒸藤羹忙碌了。蒸藤羹呈流水作业,得五六个人协同作战,同住一个台门或一个自然村要好的大嫂大婶们,就商量着排定次序,今天你家、明天我家、后天她家。选定晴朗的冬日,主妇就把粳米浸上24个小时,挑到村里的加工厂,加水碾碎成流汁,呈米羹状。把铁锅大小、中间呈网状的的竹匾清洗干净,磨快菜刀备用。
蒸藤羹一般在凌晨开始,先烧开满满一锅水,把米羹均匀地平摊在竹匾上,放沸水上,盖上锅盖约煮二分钟,起锅,用一只筷子在边上利一圈,把竹匾上白色薄饼样的藤羹小心翼翼地倒扑。刚出锅的藤羹卷上雪菜、干菜吃,别有一番风味,现在城区街头就有这样的藤羹摊供应早餐、点心。
农家蒸藤羹可不单单为了吃上两个三个,而是要把湿的藤羹拿到大的竹制烘匾上烘干,由负责烧火的人不断在烘匾下添加红红的炭火。烘干时要定人不时翻动藤羹,免得藤羹粘在烘匾上,或一半烘焦一半未干。烘到不粘手了,就把藤羹一张张叠好,两三张卷在一起用锋利的菜刀把它切成丝状,再盘成团状,一个藤羹刚好煮一碗点心。一个个团状的藤羹有规律地放到竹晒箕上,这时太阳笑眯眯地向辛勤的主妇们致意,男人们也起床了,帮着女人头顶晒箕把藤羹送到太阳下去晒,一般得两三天才能晒干。
冬日加工的藤羹耐贮藏,上百斤的藤羹晒好了,一年四季待客的点心也就充足了。或许是藤羹有着母亲的温暖,从东白湖、璜山等地山村走出来的人无一例外喜欢吃自家做的藤羹,而对通过机械化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藤羹不屑一顾。只是,这样费工费力蒸藤羹,现在真的是越来越少了。
天渐渐冷了,大清早的,就有一碗热乎乎的藤梗放在你面前,里面又是各种料,青菜啊、皮卷啊,雪菜、笋干、鸡蛋啊。一碗下肚,那简直就是满血复活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