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城区的诸暨人请注意,“拜山头”时间到,你们住的地方,曾经可是他们的地盘……
公元前年始置诸暨县,至今已历二千余年。自宋室南迁后,从外地迁往县城内的百姓也日渐增多,北方文化也逐渐融入进来,诸暨城内形成了一些人口较多的宗族。自元、明、清代代延续,直至民国初,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宗族不下十余个。
郦姓曾占城区一半后街、敦古堂里、四眼井、姚舍山脚、郦祠前湖、万寿街烂道地、大雄寺前湖及老基督教堂一带郦姓迁徙城区较早,后街、敦古堂里应为郦姓聚集地,旁及四眼井、姚舍山脚、郦祠前湖、万寿街烂道地、大雄寺前湖及老基督教堂一带,几乎占城区一半,故素有“郦半县”之称。民国时期花鸟画家郦宝昌(—)、郦紫文(—)等人即为其族人。
郦家历代建有宗祠,地点在总工会旧址,新中国成立前后曾办城西小学,后改为粮仓,年改工人俱乐部,至八十年代初拆除建造总工会。
赵姓万寿街两侧及上大街、南门头一带赵姓主要聚居在万寿街两侧及上大街、南门头一带,俗称“南门赵”,富户较多,先后徙迁枫桥、大侣、赵家山下等地,与郦姓规模相等,亦号称“赵半县”。
我国著名科学家赵忠尧(—)、近代著名中医赵一荪(—)为其后裔,宗祠建万寿街东面,后毁于抗日战争。
孙姓万寿街一带赵姓为万寿街一带,多富户,尤以民国时期县内首富孙钦亮为最。曾拥有田地、山塘数千亩及房屋千间,商铺典当多处,宗祠建南庠小学原址。
钟姓姚舍山脚钟姓分布在姚舍山脚,四眼井头、蟹眼桥里、后街及南司道地一带,南宋迁入,子孙繁衍众多,部分迁往大唐、城南各地。清末著名书画家钟石帆(—)为其后人。宗祠建六角井头旁,毁于抗日战火。
曹姓万寿街及大雄寺前湖等地曹姓分布在万寿街及大雄寺前湖等地,亦具一定规模,宗祠建万寿街西口,上世纪60年代改办幼儿园,年拆除后改建为县委党校。
王姓老城中心上大街(现广播站附近)王姓,分布老城中心上大街(现广播站附近),故称“县上王”,旧有王家弄堂,从大街直通郦祠湖,50年代初被封堵,弄堂旁建有王氏宗祠,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用于碾米、制面当工场用,后被拆除。
金姓花园岭西侧,龙角石里、火神庙前湖两侧及香店弄堂、采芹桥头、六角井头一带金氏聚居在花园岭西侧,龙角石里、火神庙前湖两侧及香店弄堂、采芹桥头、六角井头一带,规模较大,现代画家金鸣秋(—)为其族人。宗祠建火神庙前湖东面,60年代前一度可演跑马戏。新中国成立前为城区中心国民学校分部(浣江小学前身),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停办,改作粮食仓库,后被拆除。
陈姓青年路及北门大街陈氏分布在青年路及北门大街,因在此聚居人口较多,又属陈氏发祥地,故称“北门陈”。在执笏街建有宗祠,上世纪50年代初一度由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使用,70年代转为电影管理站使用。
张姓环城马路(现大桥路)、花园岭东侧节孝祠一带张姓分布在环城马路(现大桥路)、花园岭东侧节孝祠一带,从城区地形来看属县后,故称“县后张”,宗祠拆除建造诸暨印刷厂。
程姓、蒋姓姚舍山脚、木吒庙一带及横街口花窗盘姚舍山脚的程姓和南司道地,木吒庙一带及横街口花窗盘里的蒋姓,这些宗族都建有祠堂,惜乎在抗日战争期间都被毁。
袁、郭、陈姓江东一带明清以来江东人口聚居逐渐增多,也形成几个较大的宗族,有袁、郭、陈等姓,各自也都建有宗祠,尤以袁姓为最。新中国成立前在袁家祠堂设诸暨最早的汽车站,年后,市委、市政府统一开发江东,全部列入拆迁范围,居户则迁至江东新村及香港街等地。
看完只想问,万寿街一带怎么能出这么多大家族!觉得这条内容好玩的点个zan吧!
——end——
文
王福祜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长按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