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中国耕作学创始人之一沈学年

沈学年

沈学年(—),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耕作学创始人之一。他是最早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任教者,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艺学系的早期创建者之一。他长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科研事业,为作物育种和建立发展我国耕作学领域做出了贡献。

人物简介

沈学年,字宗易,年9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肖东乡沈湾村的一个耕读世家。祖父、伯父、父亲均以教书为业,兼事农耕。母亲是农家妇女,兄弟6人中有4人从事农业,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沈宗瀚即是其四哥。童年时代,他经常与三哥下田劳动,一同割草、放牛,深知农民疾苦,并立志要为发展农业生产、造福农村出力。

年7月,沈学年考入南京江苏第一农业学校。年毕业后升入南京东南大学农科,年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年毕业后任浙江省稻麦改进所技士及浙江上虞五夫稻麦育种场技士兼主任。年到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助教,年受聘于金陵大学任讲师。年7月,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学习,获硕士学位。年10月回国,即应聘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改组为西北农学院)任农艺组技师兼副教授。-年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同时还兼任教学试验农场主任至年。此后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后改建为浙江农业大学)教授,曾当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第六届浙江省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第一至四届委员。直至年退休。年3月4日,病逝于杭州。

沈学年教授从事农业教育和科学研究半个多世纪,主讲过遗传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水稻生理生态等多门课程。年至年间,沈学年教授指导培养了硕士研究生20余人。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艺篇副主编,《农业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主审。沈学年教授在我国作物学界和耕作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

学术成果多熟种植

沈学年是我国耕作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学年一直从事稻田耕作制度的研究。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和农学家创造积累的有关耕作制度方面的宝贵遗产,他结合学习苏联的农业科学技术,在自己的教学和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耕作学课程。年,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会议一致推举沈学年为名誉理事长。年,他与姜秉权在浙江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第二次耕作学研讨会,他在会上明确提出耕作学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为80年代耕作学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后,沈学年接受委托再次主编《耕作学》(南方本)。年,农业出版社出版了沈学年与刘巽浩合写的《多熟种植》一书。这本专著全面总结了我国的多熟种植经验,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我国耕作栽培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小麦研究

沈学年从事农业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始于30年代初期。他在浙江稻麦改进所和上虞县五夫稻麦育种场时就开始搜集省内外大量的稻麦农家品种,并以“一穗传”的方法从事选育工作。—年在金陵大学工作期间,他发现了“1—3—86”和“宁波晚籼”两个纯系水稻的茎秆细健,抗螟力强。为此,他写成《水稻抗螟育种》一文,收录在《金陵大学农学院试验报告集》中。年,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撰写的《作物抗虫育种》硕士论文中,不仅参考了国外许多论文报告,也包括自己在国内进行水稻抗螟虫育种的经验,为我国当时从事作物抗虫育种的一篇重要文献。

沈学年在西北农学院任教期间,在广泛搜集小麦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分别从潘氏世界小麦和当地小麦中系选出“碧玉麦”(“武功14”)和“蚂蚱麦”(“武功27”),并在关中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碧玉麦”抗锈能力强,茎秆坚韧,色碧绿,上有白色蜡质,籽粒大而透明如玉,故得名。蚂炸麦选自当地农家品种,适应性强,产量高。后来在黄河流域大面积推广,为我国北方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的小麦良种“碧蚂1号”就是用这两个品种杂交选育出来的。

水稻研究

年沈学年回到浙江后,长期从事水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年,他出版了《作物育种学泛论》。该书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国内外农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育种方法、良种推广、田间试验及生物统计,并融汇了他在西北农学院多年教学、科研的实践经验和主要成果,对当时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和作物育种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年沈学年著的《水稻》,是我国较早论述水稻生产的一本著作。年,沈学年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作物栽培学》(南方本)的编写工作,主持“绪论”、“耕作制度”部分的撰稿,也是全书的定稿人之一。为进一步推动南方稻作的发展,他联合了浙江、华中、江苏、南京、湖南5所高等农业院校稻作学教师,合编了《实用水稻栽培学》一书。由沈学年统编全书并与学生方德义共同撰写了“稻作生理障碍诊断”一章。此书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沈学年在教学和科研中,一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产,为农业生产服务。在50—60年代的耕作制度改革中,浙江绍兴东湖农场带头发展双季稻,并积极推广春粮、连作稻三熟制。沈学年深入该场,与场长胡香泉共同研究耕作改制的有关措施,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大学的科技人员一起,把胡香泉口述的生产经验,编写成《东湖农场三熟稳产高产经验》小册子,于年出版。浙江省改革耕作制度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委授予的一等奖。

沈学年经常带领青年科技人员和学生到农村蹲点或到国营农场如嘉兴双桥农场、诸暨良种场、余姚实验农场等进行现场教学。下乡时,总是和年轻人一道下田,边干边讲。他那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大家。他了解下情,对农业生产有充分的发言权。省里有关党政领导下乡视察时,经常邀请他当技术顾问。他几乎每年都要与省农业厅、农科院的有关专家一起参加省内的生产考察,出席省农业科技会议。农闲时,省农业厅还把农业劳模和生产能手请来和他一同总结生产经验。他也经常起草生产经验总结和高产典型的报告,这不仅及时指导了生产,而且丰富了教学科研内容。年,他在诸暨县红村蹲点时总结的《从红村的粮食高产谈科学种田》这本小册子中,写了“露天工厂”、“八字宪法”、“四良配套”、“水稻一生”四个部分,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多次在群众大会上宣讲,深受农林干部、群众欢迎,后来由诸暨、绍兴、温岭县农业局大量翻印,普遍散发。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sh/2305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