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暨市山下湖镇,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一个叫詹元秀的,他曾经是原诸暨县西江乡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劳动农民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组建了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劳动组织——互助组。土改以后得到广泛发展,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有农忙临时互助和常年互助之分。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中,发展成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在互助组的基础上,以个体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它的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实行统一经营;社员参加集体劳动,劳动产品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用之后,按照社员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及入社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多少进行分配。
(互助组合并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社干部和社员检查入股的农具)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内部建立适应生产需要的劳动组织,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通常是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有的还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和超产奖励的责任制度。有的还把包投资作为生产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形成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实行的包工、包产、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再加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的制度,统称为“三包一奖四固定”制度。
(社员的土地除少部分菜地留作自用外,全部作股入社)
诸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像全国一样,在年7月,中共诸暨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部署土地改革运动。土改后,经历了一个从拌工组、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全过程。
据《诸暨县志》记载,年,诸暨县西江乡山下湖村詹元秀率先建立互助组。互助组有临时组和常年组两种,是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换工互助、共同劳动、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仍为私有的集团劳动组织。底,詹元秀又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建立的集体经济组织。年9--10月,詹元秀试办成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初级社基础上发展而成。
年5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命名诸暨县西江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年度农业爱国丰产模范(第一批)”。年6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命名诸暨西江乡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年度爱国丰产模范(第一批)”。是年,农业部命名诸暨县西江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詹元秀为“农业增产模范”。年2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命名诸暨西江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年度农林渔牧业丰产模范(第一批)”。
詹元秀从年8月到年3月,连续当选为浙江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
年春节期间,省丰产模范、西江乡高级农业社社长詹元秀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一本年1月4日登记的“诸暨县西江乡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济手册”显示,当时的社长是占(应为詹,应该是简写了)元秀,会计占(詹)汤水,户主姓名为何仲根。内页清晰的记录着年9月至年2月30日至,共投资人粪草木灰为7.97元。57年3月1日投资草木灰88.5斤,3月4日投资土肥草灰49斤,3月14日投资土肥人粪斤。
还有两本分别是“何佳生”年1月4日登记的“诸暨县西江乡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济手册”和“何建生”的“诸暨县西江乡西江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劳动手册”。
同样,何佳生的“经济手册”也记载着年9月至年2月30日至投资土肥草木灰45斤,3月6日开始,到4月5日止,有投资草木灰、人粪等数量,有支取饲料鲜草籽、茶叶的数量,有支取番薯籽、油菜大麦杆的数量,支取春花预购款,还有投资生产现金的金额。
何建生的”劳动手册”记录着56年11月份开始到57年11月份每月的生产内容和工分。可以看到,何建生4月份在大桶盘种田有18.3分一天,前皮种田每天都有18分,三山下车水10分一天,上八亩挑垃圾有13.5分一天。7月份最多一天前皮四亩割稻29.22分,耘田最多一天20分。
生产队是农村最基层的一个单位,确立“(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生产)队为基础”的体制就是对其性质的概括。那时生产队的成员统称为“社员”,社员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都有一个底分,底分的赋值多少,一般根据社员的个体强弱和技术高低,经评定的每工作日应得的工分,就是劳动者的底分。
一个中等强壮的男劳力,凡能拿得起田里地里犁耙耖的十八般农活技术的每天一个工分定为10分,能力有上下差距者为11分和9分,能完成田里土里的全部农活的中等女劳力,一般定为7分,能力有上下差异的定位8分和6分。社员早起出工挣2分,上午和下午分别挣4分。要成为10分劳力,基本上要求农活要样样拿得起。
生产队实行工分制,每月一合计,年底分红按综合挣多少工分来结算。分红工值分别在几毛之间。
从劳动手册可以看出,何建生应该是一个10分劳动力。他每个月的工分从农闲时的几十分到农忙时的三百多分不等。
岁月变迁,时光如白驹过隙。随着改革开放,分田到户,农业生产合作社已不复存在,生产队、工分都已经成为过去式,只留存在人们的闲聊和记忆中。
这些《劳动手册》和《经济手册》唤起了你脑海中的记忆片段有木有?当然只对50、60、70后而言。(文/摄郦小平)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