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暨有这么一个习俗,叫做望清明。每年清明节快到的时候,父母就会去看望去年端午节后新出嫁的女儿,礼物就是一担蛮好看的花果。
近日,诸暨市次坞镇小结合实际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民间艺人显身手”为主题的清明节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情怀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
师生们从村子里寻来花果民间手艺人,现场拜师学艺,和家长一起学习制作花果并现场蒸煮品尝。
据了解,花果又称“清明果”、“望囡果”。诸暨素有“望囡”习俗,即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新年、清明、端午及八月半,做父母者必挑“篮头”,到女婿家探望自己的女儿,俗称“望囡”,诸暨方言读作“蒙”。此俗始于何时已难稽考,但一代代传承下来,至今在诸暨地区盛行不衰。
清明望囡“篮头”里的“清明果盘”可谓花式繁多,它给人以美的享受。
《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有载:“婚姻以媒说合,其家使人探望,致礼物焉。自后逢节,女家必以时物来,丰俭一称其家之贫富与父母之爱憎。率一年三节,有至老不废者。”
一九九三年出版《诸暨县志·风俗篇》载:“清明时节,邻里互赠清明果,上山祭祖。清明果有青、白二色,咸甜二味”。从艺术的角度看,它可列入民间工艺品“粉塑”一类,与北方之面塑相类,而这一“粉塑”承载了文化和礼仪的职能。
此次活动不仅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还被《光明日报》刊发了,更激发了广大师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诸暨向为礼仪之邦,次坞镇同样民风淳朴,“尊老爱幼,注重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早已经融入了诸暨人民的血液里。
文:杨日新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