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暨市陶朱街道境域内,有两条河流流经,一条叫五泄江,一条叫浦阳江西江。
西江自南向北从西江桥而下,流经陶朱街道境内,沿江第一个村叫祝桥头。祝桥头村,西北部临靠五泄江,东依浦阳江西江,三面临河。
五泄江自西南向东北汇入浦阳江西江,祝桥头村就成为这一重要的水利枢纽汇入口。
祝桥头村的水脉,因西、北、东三面临河,区域内拥有门前湖、道仕湖、小连七湖等水域,水域面积达多亩,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农业水利渔业村。
然而,在历史上,祝桥头村深受沿河各种水患、干旱等的影响。据《诸暨县志》记载:自清同治元年()至宣统三年()的49年中,共发生洪水23次,其中有10次洪水进城;民国元年()至民国37年的36年中,共发生洪水20次,其中有7次洪水进城;~年的36年中,诸暨城关水位超过14.0米的有14次。至今,诸暨民间还流传“民国十一年,大水没屋檐,死者上万,要活万难”、“沿江人家一夜穷”等民谣。
以水为镜,以灾为鉴。经过历朝历代先贤的整治,诸暨的水患得到了全面根治。为治水患,历代先贤前赴后继,付出了巨大的贡献。
仅建国后,为治水而献身的祝桥头村烈士和英名者就有:年仅36岁的赵成在王家堰坝运土翻车牺牲;年仅49岁的陆铁虎,在道士湖横塘埂抢险时牺牲;历任道仕湖中蓬圩长兼水利委员的严高来、金德表等等。
先贤的奉献精神,激励着勤劳能干的祝桥头人。祝桥头人更是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对区域内河流,进行不断的整治,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经久不息的水利建设。
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工具,到逐步先进的水利设施,随着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的不断投入,大规模水利建设开展得热火朝天。
通过培修堤防、疏浚河槽、江道拓宽,先后完成了小江堰工程、王家堰工程、门前湖工程、道仕湖工程,历时60多载,建成防洪堤米,电力排灌站一座,橡胶坝3座,抗洪能力显著提高,沿河百姓安居乐业。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河域水系,如今的祝桥头村呈现出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的景象......
......
来源:陶朱街道
供稿:蒋晓雯
审核:周春蕾
责任编辑:侯雯雯
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