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
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
一瞬眼,
人生已走过大半。
这辈子,有遗憾,有失落,
更有回不去的过去。
曾经,我们年少过;
曾经,我们意气风发过;
曾经,我们也激扬文字
……
所有的一切都化为
——今天的《老俞胡说》
生在诸暨,长在诸暨马上有60年了,说起来也惭愧,除了“诸暨木陀”、同山烧、东白山、白塔湖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零碎的地理记忆之间,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对诸暨了解得并不多,我想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也与我差不了多少。
所幸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宅家这么多天。宅家期间,偶尔在书柜里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印制的《乾隆诸暨县志》,便欣欣然翻阅起来,不想一翻以后便停不了手。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地在网上查了许多关于《诸暨县志》的资料,顺便也做了一些摘录,现在稍作整理,旨在为朋友们提供一点谈资,把总题目叫做《读县志?懂诸暨》,但因自己才疏学浅又不是专业人士,难免会有很多错漏,因此不当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
怎样的三修县志
《诸暨县志》据文献记载,有记录的修了12次,北宋庆历初年修了一次,元至正年间修了一次,明代修了6次,清代修了4次,现在留给我们的,除了康熙、乾隆、国朝三部外,其余9部均失。唐宋年间,诸暨已有志,但具体情况不明。元代至正十七年(公元年),黄邻(字元辅,明初赴科考中,官监察御史,后谪杞县知县)所纂的县志,是有记载的诸暨最早的县志。他花了10多年时间才得以完成12卷、4图的诸暨县志。明景泰四年(公元年),在黄邻县志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译修纂,文篆者骆象贤,字则民,枫桥人,平日笃行好学,博览群书。明正德庚辰(公元年)知县彭莹主事,以黄志、骆志为基础再修正。明嘉靖初年,知县朱廷立(年到任)继而修正。明嘉靖乙巳年(公元年),知县徐履祥以县学诸生为主,修成8卷。明隆庆(公元~年)年间,骆缵亭再修。明万历壬辰(公元年)秋重刻。清康熙(始于公元年)初年,章平事纂为20卷,章平事,字大修,号无党,三都人,自幼家贫,七岁通毛诗,顺治壬辰(公元年)进士,职河南永宁知县。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年),在知县沈椿龄支持下,楼卜瀍以骆志、章志重修。至年成,44卷,30余万言。楼卜瀍、字西浜,乾隆庚辰(公元年)举人,辛丑(公元年)会试后,任国子监典簿。自黄邻始,到陈遹声、蒋鸿藻前,不管规模大小,县志至少已纂修了9次,那么,陈、蒋为何要称“三修”呢?它应该是以朝代更替为序的:元一修,明二修,清三修。三修县志始议于年,由谭大今为总纂,后谭病殁,修志事拖了四、五年尚无头绪。当时,正在家中服丧的陈遹声邀请孝廉蒋鸿藻一起出来主事。陈遹声,字蓉曙,枫桥人,光绪十二年(公元年)由翰林院编修财政处提调政务处总办,钦加二品御,官四川重庆关监督,节制川东巡防金营。蒋鸿藻,光绪二年(公元年)举人。至年冬,稿毕,成六十卷。陈遹声服丧期满赴任。带去手稿和捐款余贯,先后在苏洲、京师、成都、重庆等地请人刻版。与年6月刻毕。次年秋,陈遹声将他分刻的版片(占四分之三)交蒋鸿藻,与蒋分到的版片(占四分之一)汇齐,共计余版,97万3千余字,宣统三年(公元年)三修志即成。二人杰地灵
不管是《乾隆诸暨县志》还是《国朝三修诸暨县志》,“人杰地灵”这四个字永远是《诸暨县志》的中心思想。以《国朝三修诸暨县志》为例,序文冠县志之首,洒脱俊秀的行书,白宣纸石版印刷,作者署名为:金坛冯煦。
《国朝三修诸暨县志》序全文不上六百字,精炼扼要,颇有气势,作者在概述了诸暨地理形势后,说:“夫山泽之气磅礴而郁积,其地必产贞臣畸士”,接着又列举事实为证:“南宋之初,冯时可忤秦桧援李刚;元季杨维桢,浮沉贞元之交,鹤书屡征而皭然不滓;王冕之杜门不出,义命自每;“宋汝章之遁迹勾无,下侪樵牧;明季陈洪绶,酒色自晦,而大节皦然。凡若是人者,百年千里得一已难,而诸暨以一弹丸之地,而贞臣畸士辈辈如此,信足以上簿三辰,下镇宙合。”
作者之论似乎是:“地灵”则“人杰”。其实,细细想来,应该是先有“人杰”,才使得作者感叹于“地灵”。虽然,“百年千里得一已难”,不管如何,作者的颂扬应当说是真情的。上面所举文物除冯时可、宋汝章外,其它如杨维桢、王冕、陈洪绶大家较为熟悉,就不作介绍了,这里单说说冯时可与宋汝章。冯时可,字与学,宋高宗绍兴三年(公元年)科考中,官秘书省校理监修史馆,人称有“良史才”。已卯(公元年)进士。时当南宋之初,他上疏主抗金,并救援丞相李纲。李纲有文赠之曰:“监修史馆冯君时可,抗疏救予,始得乞骸奉祀以归,时可之力也。然平居虽闻时可名,而未尝识其人;而时可亦未尝至吾门。故乃惓惓若此哉?亦以志同道合而意气之相许者,同一忠爰之所发耳。”李纲去职时,冯时可亦归乡里,病卒。宋汝章为元末人,自号勾无山樵。通晓战国时事,善机变,有胆略,喜论兵,人称“智谋雄伟非常之畸士,”毕生隐逸勾无山中。说到“人杰地灵”,我又想起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诸暨出的许多杰出人物,如张秋人、宣侠父、俞秀松、宣中华、汪寿华等等,真正无愧于“人杰地灵”这四个字。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