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当年震惊全国的科举“朝元”牌匾,是在诸暨墨城坞村一农户的猪圈里发现的。据考证,此匾主人为三味书屋的塾师寿鹏飞,有文物专家认为此匾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该匾由诸暨人石裕堂收藏在古越百匾馆中,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这块“朝元”牌匾长2.01米,宽89厘米,在牌匾的左边写着“礼部为”三字,而牌匾的右边则写着“光绪癸卯优贡正取第二名甲辰朝考一等第一名寿鹏飞立”的字样,意思是清朝礼部为新“朝元”寿鹏飞立。
寿鹏飞何许人也?
鲁迅先生“三味书屋”读私塾时的塾师寿镜吾大家都知道吧?寿鹏飞是寿镜吾的次子。由于寿镜吾不喜八股文,所以凡学八股,总由寿鹏飞来教。寿鹏飞虽教八股,但比较灵活,在他的影响下,鲁迅开始记日记,写诗,并阅谈课外书,如《明季稗史》等野史就是寿鹏飞借给他的。
寿镜吾生于年,20岁中秀才,时值乱世,因不愿出头路面与当局合污,便不再继续应试,后也剧烈反对子女仕途科举。其子寿鹏飞因长年在家塾中,自感才华不得发挥,于清光绪十七年(),以县试第一名考中秀才,后又取为廪生。光绪十九年,到省城杭州以廪生考取优贡(即非正科年份的选拔特考)。次年,适逢慈禧七十寿,朝廷决定在京城保和殿举行全国优贡会考。当寿镜吾老先生知道儿子寿鹏飞坚持走仕途之路后,阻止儿子参考,便将他关在家中楼上,每天派人看管送饭。后经寿鹏飞母亲支持,从窗口攀绳而下,逃出家中,进京赴考。结果取为“甲辰朝考一等第一名”获“朝元”功名,朝廷即御赐“朝元”匾额。
中国历史第一人
按照封建科举制度,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全国会考,状元也要三年才出一个。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正逢执掌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七十寿辰,为了增加喜庆气氛和选拔人才,清政府决定增加一次全国会考,这一年,寿鹏飞在保和殿全国优贡会考中,一举夺魁,获“甲辰科朝考一等第一名”。因为这次是优贡特试,所以称“朝元”不叫“状元”。据鲁迅研究专家张能耿介绍,“朝元”系祝贺慈禧70岁寿诞而特设,为区别于别的状元故改称朝元,物以稀为贵,可见“朝元”弥足珍贵。“朝元”的来历还有待研究,这一发现对科举研究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寿鹏飞与鲁迅的关系也有意义。
收藏者石裕堂还就“朝元”一词查找了《辞源》和《辞海》,他说,198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修订本(1~4合订本)中,“朝元”条目中无科考解释,1989年出版的三卷本《辞海》无“朝元”条目。因此,“朝元”为《辞源》、《辞海》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何会在诸暨墨城坞农家猪圈发现?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年出生在绍兴城内都昌坊街区的寿家台门,不过他的祖先却是在浙江省诸暨江藻墨城坞村,大概是清朝的中期迁居到绍兴都昌坊定居的。至于为什么会流落到诸暨,张能耿认为,这可能与寿镜吾先生反对科举制度有关,因为寿镜吾对儿子参加这次科举是极力反对的,儿子中了“朝元”,寿先生却不以为然,于是将儿子寿鹏飞的牌匾从三味书屋搬到了老家诸暨江藻镇。
墨城坞的前辈们,说及这块“朝元”匾额时,无不神情自豪。他们说,“朝元”匾初次进墨城的时候,乡人族人鸣锣开道,八个壮汉头扎红巾,一路轩昂地在鞭炮声与唢呐声中,威风凛凛地抬到一个叫高畈祠堂的大门口,然后寿氏长老们,身着长袍,齐刷刷面对匾额下跪行叩拜礼。之后,匾额便悬挂在高畈祠堂的正厅中央。
据墨城坞当地的村民说,这块“朝元”匾,当时是在墨一自然村的高畈祠堂里悬挂,旁边还有“进士”、“魁元”等三十多块匾额。可惜70年代,高畈祠堂被拆除建学校时候,这些匾额都被村人或外村人分走,“朝元”匾当时是被村民寿定田用作拦猪圈。幸运的是又被世人发现。
幸好被世人发现了,不然还在猪圈呢!
来源:江藻镇
供稿:朱晖
审核:余灵君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