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朝诸暨唯一国史有传的隐士,其著作还入编《四库全书》。
说起诸暨文化,大家自然容易想到名扬天下的“枫桥三贤”,在另一文化古镇草塔,同时期的也有一个文化巨匠——杨恒,此人在元末明初是当时教育界数一数二的人物,也是诸暨在元明清三朝唯一国史有传的隐士。
杨恒几乎是王冕同时代人,生活在元末明初那个动乱的年代,一介白衣书生,从小就才思敏捷,文采非凡,他生活的时代,天下已乱,群雄称霸,科举取士早已废弃,因此他也没取得过什么功名,算作一个白衣书生。身处乱世之中,没有科考累身,读书倒反而少了功利的成分。
虽然没有了功名,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好老师。他唯一的工作经历似乎就是应浦江郑氏家族之邀,去其私塾给子弟教书。浦江郑氏是浙江的名门望族,以孝义传家闻名于世,家规甚严,自宋至明,十五世同堂共食,出仕多人,无一贪官。“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中国儒家最高的人生理想,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实践,家族鼎盛时,达到多人口,恰似一个孔教思想统治下的“小朝廷”。郑家历宋元明三代,代代都有褒奖,数百年积累起来的殊荣,筑成了今天的一条牌坊街。这样一个“豪门”选择老师,人品学识就不用多说了。杨恒去的时候,朱元璋那块“江南第一家”的褒奖牌匾还没有发下来,所以,这块金字招牌之中也凝结着杨恒的一份付出。
(浦江郑家)
十多年之后,杨恒觉得自己精力没有以前那么旺盛,便辞归故里,后去白鹿山隐居。每天头戴棕帽,身披羊裘,随带经书,躬耕陇亩,种田读书,啸歌自乐,做个山民,倒也快活自在。朱元璋和张士诚的隆隆枪炮声,也没能打破杨恒的平静生活。胡大海攻下浙中重镇诸暨城后,朱元璋命栾凤知州事,听说杨恒乃饱学之士,欲请以为督学,至少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但被杨恒婉言谢绝——“州牧独造门拜曰:‘凤素闻先生贤,言行无悖古先哲人,愿为州学子师。’生牢让不起……”(宋濂《白鹿生杨恒小传》)尽管如此,栾凤亦不以为意,每遇重要事项,必遣人去山中请教杨恒,杨均坦诚相告,间接地起到了参谋的作用,保持着一种恭而近、敬而远的关系。当时蒙元帝国大厦将倾,朱元璋、张士诚双方“革命”前景尚不明朗,加上已定都武昌的陈友谅,谁都有可能问鼎中原,这或许是处在漩涡边上的白鹿生唯一可以选择自保的两全办法。
后来唐铎任绍兴知府,也多次请其入为府吏,杨恒仍然坚辞不就;朱元璋称帝后,宋濂在身边负责翰林院的工作,他早年与方孝孺、戴良等元末诸生先后在诸暨白门方镒所置的义塾就读,很早就知道杨恒的博学多才,与杨恒颇有些渊源,所以想推举其入国子监,作公卿子弟的老师,听说杨恒的这些事情后,放弃了原先的打算。所以张廷玉在写《明史》的时候,将杨恒列入了隐逸篇,他还是元明清三朝间诸暨唯一国史有传的隐士。
不入仕途也有诸多好处,省却了无休止的应酬,换了个自由自在身,杨恒可以随意支配个人的时间,潜心著书立说,先后写下了《书学正韵》、《白鹿子文集》等著作,《书学正韵》还编入了《四库全书》,为后世留下了精神财富。
杨恒的活动范围很小,一生足迹几乎不出婺越,却能《明史》有传,大名不朽,一个原因是诸暨一带为朱元璋势力活动频繁的地区,杨恒与其部属有过不少交往,具备一定声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恐怕就是他有著作行世。
大诸暨真是卧虎藏龙之地!
来源:草塔镇
供稿:孟幸宇
审核:骆鑫
如果信息不错
请点赞↓↓↓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