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山镇有所达材学校,学校的前身叫达材书院,书院坐落在六峰山麓,同山镇唐仁村殿前自然村旁,它依山傍水,环境优美。说起这所达材书院,在诸暨县城可有名气了。它在光绪二十四年(年)由诸暨知县沈宝青亲口提议兴建;暨阳同山边氏是达材书院的始创者,两者一起出谋划策,捐田捐钱。后曾几易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诸暨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
那时候的达材书院惠及同山、青山、安华等多个乡镇,甚至西浦江一带,是一方人才的摇篮。在现在的达材学校内,尚保存完好的前序石碑上一一繁刻着达材书院创始的见证。
达材书院碑文内容:边村隶诸暨县西南境,与浦江界相错,族强人众,好勇斗狠,淮鲁之风习焉,不察恣睢之气,残而难平,捧檄来者,咸以是地为难治。
余于丁酉冬隷任。门下士边生鉴三自是村来谒,询及地方风俗,颇以习尚犷悍为憾事。余谓风俗之不齐,亦教化之有至有不至耳。史称淮阳俎豆之风,巴蜀文雅之盛,皆以悍俗成美化所设,一夫得情、千室鸣弦者安在?今必异于古所云耶?古州序党函教无闻矣!然自唐宋以来,贤大夫无意斯文者辄以振起乡学为务,开元之里各置学,宋初之四院设教,前规后随,风薰融被,化民成俗,必内于是,率而行之,以振顽鲁不难也。村人边大桂、边敏斋、边静山诸君,闻余言有义焉,捐家赀合蠲千缗,拟创设达材书院。为培植子弟计,余亦捐廉,以为之倡。敏斋复劝于众集赀,乃備戊戌二月,进秀士而课之,得生百数十,卷试以实学,皆斐然可观。余不敢以章句之学隘其志趣,属院董多储书籍俾研求焉,以达于用。盖是欣欣向学之风于此始矣。呜呼!向之犷悍为是乡病者,亦未之思耳!天下事断非选懦辈所能胜任,得庸才百不如得奇士一。如边村民志之沈毅坚忍,刚正不挠,苟浸以诗书之泽,则质文交济,未始不能造高明之域,而成为君子之强,特振兴无人,坐使人才湮没为可惜耳。今是院之兴,规模已具,得吾说而存之,将更充乎在辂推轮之制,以蕲收乎屯蒙文明之效,皆于边氏有望,而非徒夸其事,以为是乡张也。为语鉴三,其可无憾也已。
饮加盐运司衔赏戴花翎
赐进士出身加三级记录十二次知诸暨县事溧阳沈宝青撰
举人浦江金爣书
大清光绪二十有四年夏五月吉旦
备注:碑文中“余亦捐廉,以为之倡”,这个“余”就是知县沈宝青,他个人捐出银子五百两。沈宝青在诸暨知县任内,办学、治水、禁赌,治安等方面政绩显著,离任时,诸暨民众夹道相送。
从民国十八年即年开始达材书院正式改制为学校,正式招生办学,开办高小,边甘棠为首任校长。年12月改称“六峰乡校”。年秋,开办附设初中班,命名为“诸暨县第六初中”。年秋,小学搬至边村,学校改名为“诸暨县同山初级中学”。年2月,学校改称为“诸暨县同山中学”,开办高中。年学校由完全中学改为单设初中。年8月,同山初中与同山镇合并。校址改办小学,并命名为“同山镇中心小学”。年镇小搬至高城头村,因此易名为“达材完小。目前。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随着撤销并点,从年开始,学校布局趋向合理化,同山镇政府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万元改建达材完小教学楼、食堂。一系列资金的投入,明显改善了办学条件。
百年老校,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全校师生遵循”刻苦、勤学、奋进、达材“的校训,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努力谱写百年老校的新篇章。
历史悠久哦!校友在哪里?
来源:同山镇
供稿:朱黎灵
审核:魏涛涛
如果信息不错
请点赞↓↓↓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