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千柱屋)
说到东白湖,很多人可能知道,那里不仅有千柱屋景区,还有诸暨市民的大水缸—陈蔡水库。可要是说那里还有一所名校,很多人可能会一脸茫然!
这所名校就是斯民小学。一所山村小学,校名却是近代维新领袖康有为题写,这是为何?今天,就给大家来介绍下这所山村里的名校。
(斯民小学全景)
为什么是名校?
历史悠久!
斯民小学,创办于年(至今已有年),由象山民塾发展而来。斯宅象山民塾,是诸暨人自办近代学校之滥觞,原为斯氏家塾。光绪三十一年()将象山民塾迁到斯氏宗祠。
(斯宅村民捐田建校记载)
年后,校长、教师由人民政府委派,年学校改名为“斯宅公社中心小学”,后改为“斯宅乡中心学校”,负责领导全乡中小学。年下半年,斯宅中心学校迁往上泉初中办公。年经诸暨市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斯民小学”原名。
为什么是名校?
人才辈出!
斯民小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大批栋梁。据统计,从年到年,斯民小学有8届毕业生共名,其中3人后在“黄埔教导团”毕业,6人在沪江大学和政法大学毕业,6人在师范大学毕业,30人分别在诸暨、绍兴、杭州、宁波等地中学毕业。
(年7月毕业生合影)
自年至年的20年间,斯民小学历届毕业生共多人,其中在文教、科技、财经、军政等领域有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的数以百计,曾任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博士、学部委员斯行健,第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斯霞,中国先秦史学家斯维至,上海江南造船厂副总工程师斯杭生,国军上将蒋鼎文,都先后在象山民塾、斯民小学读过书。
(斯民小学春天的校园)
当时还有个传说:持斯民小学的毕业证到上海去求职,无论当警察或邮局职员都可免考。
为什么是名校?
全国罕见!
作为中国乡村小学教育的典范,斯民小学更是诸暨教育的骄傲。
年2月25日,在《中国青年报》整版刊发的《一个家族书写的教育史》一文中,是这么描述斯民小学的:
年,浙江省曾评选出所百年历史名校,斯民小学是诸暨当选的两所学校之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很多,但像斯民小学这样深藏于僻远乡村,且至今仍使用着老校舍的学校却属罕见。
斯民小学占地5.8亩,建筑面积平方米,校舍非常气派。建筑共分三进,从山脚依地势层叠而上,均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每层楼的教室平均层高达4米,配上明晃晃的玻璃窗户,采光十分之佳。
(斯民小学写生中的孩子)
尽管地处山村,但创办之时,斯民小学就开设国文、算术、常识、历史、地理、珠算、劳作、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操场上有篮球架、单杠、鞍马等体育设施,有各种城市学校才有的体育竞技、文艺表演、演讲比赛等课外活动。
小学生们过去是怎么唱歌的?
江南造船厂退休副总工程师斯杭生先生,是斯民小学年的毕业生,其家住螽斯畈上新屋,离斯民小学大约有3里路。
在回忆读书的情景时,斯杭生印象最深的是,每天吃午饭及傍晚放学时,同学们都要在操场集队唱下面两首歌:
《午饭歌》
师生同学在一块,多么相亲爱。
要吃午饭去了,暂时只好离开。
功课未毕,下午再来。
先生再会,同学再会!
吃好午饭大家再回学校来。
《放学歌》
一天过去了,光阴不再来,
铃声报放学,欢天喜地各回家。
天天同聚首,多么相亲爱。
先生们,明天会;同学们,明天会。
扩散,让更多人知道这所名校!
来源:东白湖镇
供稿:朱越风
审核:蔡琦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