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我在诸暨市应店街镇紫阆古村游览。紫阆村位于五洩风景区上游,四周群山环绕,翠竹掩映,风景秀丽。一条溪水绕村,潺潺由北向南流向五洩龙湫。史载,村庄由徐氏始祖于宋初迁居而来,旧时一直辖属富阳,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划归诸暨管辖。
紫阆古村有许多明清古宅,其中一处清代古旧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屋为四合院式民居。由门屋、座楼、左右厢房组成。当地人叫秋记留余堂台门。
台门似乎跟其他台门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石门框石台阶粉黛墙,石门框上有一石匾,上书“贻厥孙谋”四个大字。在门框与石匾之间,从左到写有“秋记”两字,这显然不符合当时汉字从右到左的书写规律,而且这两个字的书法功力明显不行,我想这是那位好事者弄巧成拙添写上去的。
走进台门内,除了房屋门窗的精致雕刻吸人眼球外,最使我震惊的是那悬挂着的有四块匾额。其中一块是由当年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所撰的“志洁行芳”匾额。
当年赫赫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为什么会给远在浙江一个小山村的一户人家撰写并赠送一块匾额呢?
徐世昌于年至年当选为民国大总统。在他刚任大总统不久,闻知浙江一个山村有位被世人称为“东海孝妇”,她的品行为人使徐世昌深受感动,遂题写“志洁行芳”四字,用以表彰这位妇女。
这位妇女是谁呢?她叫俞幼娴。
俞幼娴,出生于萧山一个望族家庭,其父俞维云为清代太学生。21岁时,俞幼娴嫁给紫阆男子徐裕才。徐裕才为徐杏林之子,而徐杏林也是太学生,这门婚姻可谓门当户对。
俞幼娴嫁入夫家后,发现徐裕才身体羸弱,但她从不嫌弃,而是热情爱护细心调养。那时徐家有山林田产,并开办造纸作坊,也算是大户人家。但徐家一贯乐善好施,许多银钱捐助贫困山民,自己积余并不多,生活也是比较清苦的。
到了清同治元年(年),“粤匪”窜入当地,杀人掠财。俞幼娴的公公徐杏林遂组织村民成立护村团,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徐家。有一次“粤匪”进犯,护村团坚守抵抗,击退“粤匪”,但护村团也损失惨重,徐家遂出钱出粮,安撫死伤村民。俞幼娴的丈夫在战乱惊吓中不幸去世,当时她才27岁,儿子徐三才3个月大。俞幼娴没有改嫁,坚守妇道,俞幼娴自己省吃俭用,艰难地支撑着这个家庭,自己一天只吃一餐,但悉心抚养儿子,躬亲侍奉公婆。
俞幼娴的坚贞、孝顺和善良,为当地山民所称道颂扬。光绪丁酉年(年),俞幼娴在61岁时,“鹤发童颜,无疾而终”。在俞幼娴离世21年后,紫阆村民将其人其事上报官府,刚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闻知此事,于年,遂亲笔撰写“志洁行芳”四个大字,命人送往紫阆徐家,以表彰这个品行坚贞、孝顺和善良的山村女子。
台门中另两块匾额为年由浙江省省长沈金题赠的“乐善好施”,以及年由富阳县知事庄伦仪题赠的“累世积德”。还有一块是年代最早的由宣统元年(年)由浙江平阳解元叶联芳所书的“留余堂”三字,这是“秋记”厅堂之名。从这些匾额中可见,这座古宅应为世代行善之家,所以受到当时各级官员的表彰。徐家台门上方的“贻厥孙谋”四个大字。这句话出自《尚书》,大意为给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我对这四个字,是否可以理解为,徐家祖辈在教导他们后代:要坚守孝道,乐善好施,为子孙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