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当下诸暨人朋友圈最热的一件事,非翻石蟹莫属。
草塔镇五泉庵村有个自然村,名叫石蟹。
小村人数不足两百,但其地北邻五泄溪,南连游马山,村中古樟蔽天,修竹成荫,风景颇为幽雅。
(五泉庵一大樟树)
石蟹,旧属诸暨灵泉乡,其名甚古。翻开清光绪《诸暨县志·金石志》,内载唐中和三年()赵玭为越州诸暨灵泉处士戚高所撰的《唐故北海戚处士墓志》中,已有“石蟹”之名。宋施宿《嘉泰会稽志》云:“诸暨县西三十里为灵泉乡,有石蟹里”。
关于石蟹的地名,当地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是古时候有个徽州朝奉来诸暨取宝,村人以一石与之,朝奉初不识,村人破石为二,中间竟藏有一只螃蟹,然已化为石矣。因此便以“石蟹”名其里了。
(网络配图)
石蟹其实是指蟹的化石。地名石蟹村应属于比较罕见的以化石命名的地名之一。要说明“石蟹”地名的由来,有必要从五洩风景区说起。五洩一带,远古时曾为浩瀚海洋,由于地质变化,沧海桑田,遂成今日山岳深谷。在景区五洩湖西侧的沈家村火烧山脚,距地表下约1米左右页岩内,每有化石出土,其中以“寿昌中鲚鱼化石”为多,兼有虾蟹藻类。鱼化石大者20余厘米,小者约4厘米。骨架清晰,地质时代当属中生代白垩纪早中期,距今约1.15至1.35亿年。(今五洩江草塔段)
这些化石地近五洩溪,常年受溪水冲激,其石随五洩溪而下,自然有散落于沿溪各地者。因此,其地发现石蟹,自在情理之中。
(内容改编自年11月《化石》杂志)
来源:草塔镇
供稿:孟幸宇
审核:毛旦飞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