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诸暨特产
诸暨新闻
诸暨生活
诸暨房产
诸暨美景
诸暨医院

老诸暨人都未必知道的4件事,你知道几件

你知道诸暨人是怎么过情人节的吗?你知道诸暨人是怎么尊师重教的吗?你见过草塔抖狮吗?你听过响叉或飞叉吗?

辣么有趣好玩的事情,你知道几件?这可都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财富哦!

一个好消息

近日,“东白湖七夕节”与“诸暨南孟风教(四月初二)”成功入选第二批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全省一共35个,整个绍兴市也只有3个入选,另一个是上虞曹娥庙会(五月十六)。

一个坏消息

近日,我市有两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先后离世,一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草塔抖狮”的第四代传承人朱维法,还有一位是绍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响叉”的第二代传承人周贞忠。

真心感谢每一位为诸暨传统文化和风俗做出贡献的人们,向致力于诸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承人致敬!

“东白湖七夕节”

“东白湖七夕节”是诸暨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东白山一带,不仅流传着有关七仙女的种种传说,还存留着许多与之相关的景物,如仙姑殿、仙姑浴盆、云锦杜鹃等,并且形成了每年七夕节来东白山顶赶庙会、观日出的古老风俗。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仙女下凡到东白山沐浴,并与牛郎相会。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该传说在诸暨周边县市广为流传,形成地方上著名的东白山七夕传统节日庙会。每年七月初六,许多中老年女性会登山来祭拜仙女。对仙女的信仰,寄寓着广大民众尤其是女性的美好愿望。人们通过观牵牛织女星、东白云海、东白日出等极富浪漫色彩的传统,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又为东白山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

东白山

“南孟风教”

“南孟风教”是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区域作为孟子后裔在南方的核心居住区所形成的风俗教化。十二都区域不仅延续着孟子的血统,而且在当地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文化已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南孟风教”。特别是农历四月初二,孟氏族人以及至亲好友都会集中举行祭祀大典。祭祀大典主题:“仁以致远,自强不息”。祭祀者身佩黄色鲁锦,男左女右,孩子居中,列队而立。祭祀仪式主要有肃立雅静、起乐迎神、恭读祭文、行亚献礼、敬献贡品、敬香、敬酒、行大礼、焚祝文、大礼告成等。孟氏族人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秉承先祖遗训,凡是留传有文字的纸一律不允许烧毁,形成“南孟文化”独特的风俗教化。明代诸暨县令刘光复也定十二都为“风教之基地,耕读之典范”。诸暨的高考成绩更是列年来一直位居全省甚至全国前列。“南孟风教”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于当代社会教化之中,充分展示了“南孟文化”的风俗教化新风尚。

南孟宗祠

“草塔抖狮”草塔抖狮子是一项集体育、杂技与木偶技巧有机结合表演娱乐项目,源于清朝。抖狮子的骨架由优质白藤扎制,分头部与身子两个部分。外饰以锦面丝毛,狮头造型富有装饰味,阔口、大鼻、圆眼。头部、腰部、尾部均有控制的牵线,还有一只盛放彩狮的绘画描凤的彩笼,笼上设一高杆,高高挑出,顶端挂一只绚丽而会转动的彩珠。抖狮子出行时,有民间鼓乐吹奏敲打,6个青壮大汉,身着民族服装,扛笼而行,后有三人牵线,控制彩狮、在狮笼中或跳、或抖、或扭、或举趾搔耳,合着民乐鼓点翩然起舞,其态谈谐可爱。待到观众人多之地,表演者使出技法,控球者将彩球往远处一放,控狮者亦一放长线,笼中狮子扑球凌空而出,朝观者扑去,观者无不惊叫,猛然退去。霎时那彩狮已随线回归笼中,众人有惊无险,无不抚掌欢笑。“抖狮子”的舞蹈动作都在抖狮身躯中完成,故作此名。而操作者全凭几根牵线来控制狮子的表演,因此牵线者须经过一定的练习,且三人都要配合默契,方能张弛有序,节奏和一,演出“抖狮子”的神韵和风采。

据悉,源于清代的草塔抖狮,由朱氏创立。“文革”时期,所有抖狮道具除了狮笼外被悉数烧毁。当时的朱维法为了保存狮笼,将其作猪栏来喂养猪,这才得以将狮笼保存下来。而在草塔抖狮挖掘保护初期,九旬老人朱维法传、帮、带,将抖狮子的制作、牵线技巧一一倾囊相授,才能带出如今这支全新的“抖狮”表演队伍,重登民间艺术的舞台。

朱维法老人生前照

“响叉”

响叉,又称“飞叉”,传统杂技节目,是诸暨传统庙会或元宵节迎送龙灯的重要娱乐项目之一。它的一端或两端装有“山”叉的木头,叉颈处装活络环形铁片,响叉舞动时铿铿,表演时,需眼明手快。响叉可单独表演,亦可集演,可固定场地串街表演,也可登演。响叉表演有“蜻蜓点水”、“苏秦背剑”、“凤凰展翅”等花式,变化灵活,形式多样,集体表演时,响叉连续发出金属的击碰声“刹啷啷、刹啷啷”,观众听了有一种悦耳的紧张感。

安华绍佳泉村之响叉享有盛誉。据传,绍佳泉村大房有5兄弟,到后辈变成15个堂兄弟。旧时农村赌博成风,因此纠纷事端不断。为引导子弟走正道,五兄弟商量决定,由“五兴堂”出资购买锣鼓一套,至诸暨县城打来响叉5把,再从西山下村请来古传响叉师傅传教,白天学响叉,晚上学锣鼓,自此惹事生非的场所就没“五兴堂”的人了。解放前夕尚有15把响叉,解放后逐步扩大,以后一度式微。诸暨推出“西施故里风情节”后,村里恢复“响叉队”,有男女队员35人。可随时拉出队伍,确保活动正常,还培养青少年,鼓励他们学响叉,有意识吸收他们去参与表现,从此后继有人。

周贞忠作为“响叉”项目的传承人之一,近年来多次带领队员参加省、市各类表演等,在全省“体彩杯”体育特色项目展示大会和绍兴市第三届鲁迅文艺节文艺特色项目展示上获得各方好评,周贞忠也为“响叉”的传承发展做了极大的贡献。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效果好
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ujishizx.com/zjfc/19220.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