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消息要炸锅了!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可能是诸暨人杨维桢,这话可不是小编说的,是最近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佘德余说的。
最近,绍兴文理学院教授佘德余经过多番考证,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施耐庵”有可能是元末明初大诗人、大学者,诸暨人杨维桢。
为什么会这么推理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施耐庵”可能是“施耐”之“庵”《水浒传》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抛出来,可能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施耐庵!但是,关于“施耐庵”的真实身份,60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
“关于《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之说,学术界有很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施耐庵’就是百度词条里所说的江苏兴化的施彦端,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施耐庵’其实来自钱塘。”
佘德余教授说,这些年来,“施耐庵”的真实身份一直没有最终定论。而随着对《水浒传》和元末明初一批文人研究的深入,来自诸暨的元末大诗人、大学者、著名书画家和戏曲家杨维桢逐渐闯入学者们的眼中,其生活经历、政治理想、宗教观、妇女观、文艺思想等,都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极为吻合,“因此,我认为《水浒传》的真正作者极有可能就是杨维桢。”
在很多学者看来,《水浒传》署名为“施耐庵”,那么作者就是姓“施”,“耐庵”是其名、字或号。而佘德余教授大胆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施耐庵”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施耐”之“庵”,就如同杨维桢的号“东维子”一样,“东”并不是姓,而是“东维”之“子”。
“元代人往往喜欢以‘斋’、‘庵’来命名自己的书房,或作为自己的别号。”佘德余教授认为,“施”除了可以作为“姓”外,还有“施行”、“散布”等多重意思,所以“施耐庵”也可以理解为“施耐”庵,也就是实施“耐”的庵。“杨维桢少年刻苦攻读,壮年刚直不阿,晚年恣意任性,有着锲而不舍的韧劲和毅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个‘耐’字。”
而杨维桢特别喜欢使用别号,他的一生使用过很多别号,例如铁冠道人、铁笛道人、梅花道人、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等等。佘德余教授认为,杨维桢很有可能使用过“施耐庵”这个别号,只是用得比较少,当时不为人知,所以未能记载、流传下来。
2诸暨白塔湖或是梁山泊原型大家还记得“在诸暨”此前发布的一篇文章《真能扯!专家说水浒发生在诸暨,快把山东人逼疯了》吗?那篇文章曾讲到,诸暨白塔湖或是梁山泊的原型。
杨维桢,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其创作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当代学者杨镰更尊称杨维桢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
佘德余教授说,自己之所以大胆猜测,杨维桢就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基于对杨维桢人生经历的深入研究,并非胡乱臆测。“杨维桢一生阅历丰富,交往之人三教九流,如僧人、道士、歌女伶工及游侠、渔民、地痞等等,这些都为其创作塑造《水浒传》里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提供了生活素材。”
同时,佘德余教授分析说,《水浒传》中的语言大多是江浙话,也有山东话为基础方言构成的双重地域色彩语言。
而江浙话是杨维桢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语言,山东话则是杨维桢参照《大宋宣和遗事》《醉翁谈录》和当时“水浒戏”中的语言及说书人语言。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佘德余教授在认真研读《水浒传》后,提出《水浒传》在描写征方腊时,无论地理方位、气候物象,大至城市、小到乡村,都是既详细具体又十分准确,而文中涉及江北地区时,则出现了地理错位、气候物象违反季节等一系列问题。“杨维桢没有到过山东梁山泊,但对于家乡诸暨一带的河湖十分熟悉,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诸暨的白塔湖很可能就是《水浒传》中梁山泊的原型创作地。”
据了解,诸暨与《水浒传》最直接的联系是第回,柴进与燕青受命混入方腊的“清溪帝都”,两人“自秀州李亭别了宋先锋,行至海盐县前,到海边乘船,使过越州,迤逦来到诸暨县,渡过渔浦,前到睦州界上”。这段路程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从绍兴漓渚入诸暨杨梅桥,再到白塔湖斗门,然后坐船去萧山。
另外一个强有力的佐证是,今年1月28日,《店口与水浒》一书出版,浙江水浒研究会的专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际考察和文学考证,发现《水浒传》中大量关于物产、气候等方面的描写与北方实际并不相符。这些书中出现的漏洞说明了作者本人并未到过山东,而是将平时生活中的场景移花接木搬到了小说中,诸暨白塔湖一带的风土人情极有可能是作者就地取材的原型之一。“白塔湖就是梁山泊石碣湖的原型并非臆断,而是经过大量的实地走访考证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研究会的专家们花了3年时间,几乎跑遍了白塔湖地区的每一个村落,我们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实例可以佐证这一观点。”浙江水浒研究会负责人表示。
此外,《水浒传》小说中多次出现的“苦竹”“枇杷”等物产在北方也都是没有的,而这些在白塔湖当地随处可见。白塔湖一带还流传着一个阮小七反抗剥削压迫奋起反击的英雄故事,阮小七所在的石碣村也能在当地找到原型,这些故事极有可能就是小说中“阮氏三雄”的原型。
3《水浒传》很多女性形象能对应杨维桢作品另外,佘德余教授还从杨维桢的政治理想、宗教观、妇女观、文艺思想等多个角度分析,认为其与《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极为吻合,并由此推断,杨维桢很可能就是《水浒传》的真正作者。
杨维桢生活于元末明初,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发奋读书,为朝廷效力,实现自己济世救民、治国安邦的理想。同时,杨维桢反对农民起义,但他又亲眼目睹元末朝政的腐败、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将贫苦百姓“逼上梁山”。另外,杨维桢对待张士诚态度的转变等等,都在《水浒传》的内容中有一定的体现。“对照《水浒传》中宋江上梁山前的言行,正是杨维桢经历和思想的折射,《水浒传》正是一部杨维桢的人生写心剧。”佘德余教授强调说。
在佘德余教授看来,杨维桢的宗教观在《水浒传》很多细节中一一对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很可能就是《水浒传》的真正作者。“杨维桢在上京春试期间,结识了道教宗师吴全节,而《水浒传》中的很多细节来源于此,第53回出现的‘罗真人’,正是对吴全节的形象描写。”
佘德余教授分析说,杨维桢诗作中,女性题材约占五分之一,对社会各个阶层都一视同仁,其尤其白癜风有什么治疗方法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疗效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