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土话渐趋淡化,使用方言交流的人越来越少。
地道的方言严重退化、萎缩,甚至有人预测,方言的消失只是时间问题。诸暨方言词汇丰富,语音动听,内容广泛。
然而在诸暨,还有多少人在说诸暨土话?更不要说,在外的老乡,还有多少人会听诸暨话?
日前,诸暨人黄河清、黄钰锋编著的《诸暨方言》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有关诸暨地方语言文化的书稿,将一方土音的语音变化规律研究透彻,将土音传述、表达清楚。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2岁高龄的黄河清是一位常居金华的诸暨人,这10年来,他一直从事诸暨方言的收集与整理,从编集家乡话到出书,只为传承倍感亲切的乡音,更为心中那无法冲淡的浓浓乡情。
留恋传统语言文化
黄河清,年出生于诸暨,老家浬浦。年,黄河清去杭州求学,毕业后被分配至金华工作,从在工厂当技术员到后来在商贸局负责宣传,黄河清身在外地,却一直心系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
采访中,黄河清全程都是一口地道的诸暨土话:“我平常聊天都是说诸暨土话,旁人一听到我的说话声,便知是诸暨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乡音未改?黄河清说,在他那个年代,有不少诸暨人到金华工作,由于自己工作性质的关系,接触面广,遇到老乡的机会特别多。“在金华遇到老乡,我们不需要递香烟、寒暄什么的,说几句土话,就立刻亲切起来了。”正是因为这样,黄河清的诸暨话就改不掉了。
黄河清自己制作的印刷本。
离开家乡已经60多年,推出这样一本家乡土话书籍,对他来说格外有感触。黄河清说,虽然我们老一辈在外诸暨人还保留乡音,不过,谈到后代时,他发现大多数已经不会说诸暨话,能听懂几句算不错了。大家担忧“诸暨方言”日趋淡化,而一些年长的老乡一直留恋着这种传统语言文化。
年,金华诸暨人联谊会新编“通讯录”前夕,作为会长的黄河清与乡友赵祖杨共同探讨,在通讯录中附些诸暨家乡话,可以增进乡情。于是,两人共同编集“诸暨家乡话”刊印在通讯录中。年的诸暨人联谊会总会“通讯录”采纳这个内容,年台北“诸暨同乡会”的通讯年刊也作了转载,均受到乡友好评。
映射诸暨人特有的性情
就这样,黄河清编集的“诸暨家乡话”一直“连载”了6年。
6年间,他每天想一点、记一点,因为不会使用电脑,黄河清都用手写。渐渐地,手写稿积攒了四五万字,拿出来厚厚一叠。黄河清的做法感染了很多联谊会的诸暨老乡,大家纷纷建议他正式出一本方言书籍,让更多在外诸暨人留住乡音,把诸暨方言更好地传承下去。
黄河清的手抄本。
年秋,一次偶然的机会,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诸暨人黄钰锋到黄河清家做客。黄河清顺便把“诸暨家乡话”的手写稿给他看,并提到不会用电脑,在牌头中学任教的黄钰锋欣然答应帮忙。年8月,《诸暨方言》初稿终于完工。
“虽然处于江南水乡,但诸暨方言全然没有那种吴侬软语的感觉,与周边县市的方言有很大的区别,用诸暨本地话来讲就是‘硬邦邦’的。这特殊的语音、特殊的腔调,映射着这一群特殊的诸暨人特有的性情。诸暨方言词汇丰富,语音动听,内容广泛。为使传统语言文化得到继承,编写《诸暨方言》可以供后人和对诸暨方言有兴趣的读者赏阅。”黄钰锋这样说道。
随后,诸暨市史志办承担审稿,并安排出版《诸暨方言》。期间,市史志办联系区域内多个对诸暨方言研究有素的学者和文史工作者审读书稿,邀请插画作者徐央绘制创作数十幅方言情景漫画,以增加形象性与趣味性,并请相关专业人士对书稿内容进行修改、调整、提升。该书主要从词汇、语法、熟语、民谣等方面介绍诸暨话,“可以说,这是诸暨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方言工具书。”市史志办副主任戚曹良说。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有删减)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