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浙江諸暨趙族大派——暨陽南門趙氏圓譜慶典活動紀實
根據有關史料和專家考證資料及近幾年修譜中收集整理的材料,筆者撰寫了這篇文章。此文較詳細地介紹了暨陽南門趙氏前世今生,可以毫不誇口地說,只要從頭到尾看一遍,對諸暨暨陽南門趙氏肯定有了較全面的了解。
這篇文章對關心關註傳統文化譜牒文化姓氏文化的有心人,對趙氏族人,特別是南門趙氏本族人是值得一閱的!這也真是筆者撰寫此文的價值所在。
暨陽南門趙氏不但是諸暨市而且還是浙江省內最大的一支趙宋皇室族裔。南門派奉宋太祖四世孫趙世膺為始祖。據《暨陽南門趙氏宗譜》記載:“吾族南門趙氏自少師昌國公諱世膺者分封肇始。”
(諸暨暨陽南門趙氏始遷祖太祖四世孫、少師、昌國公趙世膺公)
趙世膺(年-年),宋太祖玄孫,太祖生德昭,德昭生惟忠,惟忠生從藹,從藹生世膺。
世膺初諱世永,英宗治平三年(公元年)丙午授左屯衛大將軍、登州防禦使;神宗熙寧二年(公元年)己酉改隴州防禦使。親叔趙從顥生子世枚早世,奉宗正寺帖文,以世永承嗣,改名世膺,官淮康軍承宣使,贈少師、昌國公,卒謚“孝恪”,妻張氏,諸暨人,封秦國夫人,生十一子。自後枝繁派衍,歷經九百年,除城區外,現南門趙氏族人聚居的村落尚有七十多個,六千多戶,兩萬多人,因祖上居諸邑南門,統稱南門趙氏。
南門趙氏為暨陽望族,有族必有譜,南門趙氏的家譜稱為《暨陽南門趙氏宗譜》,上接宋室玉牒,下啟明清家乘,最近的一次續修家譜為民國二十二年(公元年),宗譜對族人生卒婚姻葬地財產等資料都有記敘。趙氏宗譜自明初到民國歷次修編,部分古譜現藏於上海圖書館,多部多版本其數量達幾百卷之巨,年版有一百十七本,單譜序文集有十多本,成該館家譜文獻珍品。譜中有玉牒部分直接錄宋皇室《宗藩慶系錄》,比之宋史更為詳細,記錄江浙宗室活動,世系,墓葬,婚姻,是家譜之精品。
(民國二十二年版《暨陽南門趙氏宗譜》)
民國時期名譽江南的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徐道政先生為續修《暨陽南門趙氏宗譜》寫譜序。
南門趙氏始祖趙世膺第四子令玪(年-?),贈朝奉大夫,生子濤;
趙子濤(年-年),官保寧軍承宣使,孝宗淳熙十年(公元年),知南外宗正司(在福建泉州,專掌太祖派下皇族事務),光宗紹熙三年(公元年)三月辛已,帝禦延和殿聽政,以子濤為太祖之後而年又最長,襲封安定郡王,生伯橚;
趙伯橚(年-年),舉進士,復知南外宗正司,後當承襲安定郡王,辭老不就,朝論稱其高致。皇帝下詔褒獎:“爾獨能辭王爵,節邁夷齊,可風末俗”,贈朝奉大夫,生師熙;
趙師熙(年-年),奉議郎,寧宗嘉定三年(公元年)預閩漕薦,嘉定十三年(公元年)轉臨安府觀察推官,改雷州鹽稅,次監海鹽鹽場,以考舉及格改通直郎,簽書寧國、平江等處節度官,通判通州,生希垕;
趙希垕,理宗寶祐年間(年-年)由國子監登進士,家眷族人居住暨邑城南薰門一帶,宅第稱為進士宅,清編《諸暨縣誌》中有雙進士宅的記載,南門一直為祖居地。
南門趙氏歷代人才輩出,清陳州知州趙之璘,民國陸軍中將趙才標,空軍中將趙臬,現代“二彈功勛”、“中國核物理先驅”、“中國反物質武器之父”、中科院院士趙忠堯,全國人大代表趙林中,奧運“煙花大王”趙偉平,書法家趙雁君等都出自南門趙。
隨著南門趙氏家族的繁衍生息,逐步由城邑南門向城郊向外遷徙發展。特別是明朝以後由縣城遷出較多。根據譜牒資料和現狀調查,南門趙氏各房派的遷涉與分布情況如下:
一蓬,善八公派,始住縣城。
浮塘:明正德年間(約公元年),萬廿九公諱?、萬四十八公諱琳、萬三十八公諱(王鼎),縣城遷入。
俞家山頭: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萬五十六公玙、萬八十一公珙、萬九十公球,縣城遷入。
大樟樹下: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春六公諱電,縣城遷入。
中俞: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生十公諱應麒,浮塘遷入。
小閘頭:明崇禎年間(約公元年),昊百五十三公諱耿,浮塘遷入。
外附:善七公派。
魏塘: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九十九公諱豹,縣城遷入。
二蓬,善六公派,始住縣城。
牌頭樟樹下(賈橋):明成化年間(約公元年),銓廿六公諱士浹,縣城遷入。
街亭下楊: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相六公諱思榮,縣城遷入。
南門宜仁:清乾隆年間(約公元年),深千十七公諱貽堂,縣城遷入。
三蓬,善五公派,始住縣城。
金戚塢(外莊、中央莊):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萬十一公諱瑚、萬十二公諱琥、萬十九公諱珀,縣城遷入。
百塘下:清順治年間(約公元年),銳六十四公諱學正,金戚塢遷入。
塘口: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鍔七十八公諱光進,金戚塢遷入。
章家橋:清康熙年間(約公元年),源七百十五公諱應科,金戚塢遷入。
曲山弄: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萬四十九公諱琨,縣城遷入。
上沙埂: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三十公諱塏,縣城遷入。
謝湖塘下:清順治年間(約公元年),銳百十八公,金戚塢遷入。
外附:勝二公派。
裏流溝:元至元年間(約公元年),泰四公諱由耀、泰五公諱由輝,縣城遷入。
四蓬,善九公派,始住縣城。
燕尾山:明正德年間(約公元年),萬八十四公諱亨,縣城遷入。
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主一公諱應騏、主二公諱應驥、主三公諱應驊、主九公諱應驩、主十公諱應駢,縣城遷入。
峽山: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七十六公諱玭,縣城遷入。
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主六公諱應驗、主十公諱應隆,縣城遷入。
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嘉四公諱思恭,縣城遷入。
外附,勝一公派,始住縣城。
前山塢: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堯八公,縣城遷入。
街亭石塔頭:明成化年間(約公元年),全二公諱續,縣城遷入。
江藻: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瀛十七公諱日新,縣城遷入。
五蓬,善十公派,始住縣城。
葛家弄:明成化年間(約公元年),銓廿一公諱慎,縣城遷入。
竹蓬烏甽: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三十九公諱涵,縣城遷入。
徐家堰阪:明成化年間(約公元年),銓廿四公諱潤,縣城遷入。
青山頭: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三十八公諱密,縣城遷入。
鴨塘:明成化年間(約公元年),銓九公諱熹,縣城遷入。
沙埭: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坤四公諱德華,縣城遷入。
夏宅埠: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坤十四公諱國賢,縣城遷入。
酈村: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震六十九公諱世相、震七十一公諱世芳,縣城遷入。
關湖湖西:清順治年間(約公元年),鼎三十一公諱彬,縣城遷入。
關湖趙村:清崇禎年間(約公元年),晉四十三公諱謂彪,縣城遷入。
清康熙年間(約公元年),鼎五十公諱枚,縣城遷入。
洋湖陳莊:明崇禎年間(約公元年),晉六十六公諱渭洪,縣城遷入。
西山下月塘阪:清順治年間(約公元年),晉八十四公諱謂清,縣城遷入。
缸窯弄:明崇禎年間(約公元年),晉三十七公諱??,縣城遷入。
梅花潭頭: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恒七十一公諱致中,縣城遷入。
唐州嶺下:清康熙年間(約公元年),深四百八十六公諱連吉,縣城遷入。
石渚廟前:清乾隆年間(約公元年),深四百六十五公諱堯彩,縣城遷入。
裏浦溪:清嘉慶年間(約公元年),深二千五百四十公諱祖南,縣城遷入。
六蓬,善八公派,始住縣城。
水磨頭:明成化年間(約公元年),銓二十八公諱益,縣城遷入。
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至六十九公諱明倫,縣城遷入。
俞源: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四十九公諱隆,縣城遷入。
黃白塢: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三十七公諱福,縣城遷入。
廟山頭: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八十三公諱連,縣城遷入。
魏塘: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萬廿三公諱瓚,縣城遷入。
清康熙年間(約公元年),昌三百七十五公諱王栻,水磨頭遷入。
新趙家:清乾隆年間(約公元年),深千四百七十九公諱國佩,魏塘遷入。
趙銓:明正德年間(約公元年),銓九十七公諱多,縣城遷入。
巖下:明正德年間(約公元年),萬七十七公諱尊,縣城遷入。
清水潭:明成化年間(約公元年),茂三十二公叔錦,縣城遷入。
半路塘: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銓三十二公諱豪,縣城遷入。
永福寺前:清順治年間(約公元年),至四百八十三公諱秀德,縣城遷入。
南門外:明正德年間(約公元年),萬六十六公諱泰,縣城遷入。
沈家山頭: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萬百六十六公諱童,縣城遷入。
何家山頭:清康熙年間(約公元年),昊五十二公諱元賓,縣城遷入。
樓村:明崇禎年間(約公元年),昊九十五公諱元禎,縣城遷入。
方口: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至五十四公諱茂寅,縣城遷入。
王家墩湖:明嘉靖年間(約公元年),春九十四公諱大倫,縣城遷入。
陡塢何村:明正德年間(約公元年),銓九十公諱禦,縣城遷入。
七蓬,勝五公派,始住縣城。
石塔頭:明成化年間(約公元年),奇四公諱璽,縣城遷入。
埂大: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英廿六公諱皇恩,石塔頭遷入。
浮塘樹蓬: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英廿五公諱宋球,石塔頭遷入。
新州城: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奇六公諱貴,縣城遷入。
馬家塢:明弘治年間(約公元年),奇七公諱亨,縣城遷入。
下馬山:明正德年間(約公元年),奇十四公諱科,縣城遷入。
外附,勝三公派,始住縣城。
後岸:明萬歷年間(約公元年),英三公諱存相,縣城遷入。
戈樹灣:清康熙年間(約公元年),景八百三十九公諱國選,後岸遷入。
白露口:清同治年間(約公元年),本二千四百三十四公諱錫潮,戈樹灣遷入。
現南門趙氏各房派的主要聚居地
添五公派:洋湖山頂(王家井鎮)、南山崗(東白湖鎮)。
瀛十七公派:江藻。
全二公派:浮塘石塔頭(街亭鎮)。
泰四公派:裏流溝(東和鄉)。
泰七公派:山下趙(暨陽街道)。
英三公派:後岸(街亭鎮)、戈樹灣、白露口(東白湖鎮)。
善二公派:山灣(大唐鎮);
善五公派:金戚塢、外莊、中央莊、塘口、章家橋、上沙埂(王家井鎮)、百塘下(街亭鎮)、曲山弄、北門(暨陽街道)。
善六公派:賈橋(樟樹下屬牌頭鎮)、宜仁、夏楊(街亭鎮)。
茂三十二公派:清水潭。
銓廿八公派:水磨頭(陶居街道)。
萬廿九公、萬三十八公、萬四十八公派(春一公、春五公、春六公、春十六公、春二十公、春廿四公、春廿五公、春三十公、春三十五公):浮塘(街亭鎮)。
茂廿一公派(銓三十七公、銓四十九公、銓八十三公、銓九十七公):長潭趙銓、
李家橋(牌頭鎮)、廟山頭(大唐鎮)、漁源、黃白塢(王家井鎮)。
銓四十三公派:巖下(暨陽街道五紋嶺行政村)、南門外(城區)。
銓廿五公派:方口、樓村(暨陽街道)。
萬三十九公:半路塘(陶朱街道唐山小區)。
銓九十四公派:南門外(城區)。
善九公派:燕尾山(浣東街道)、魏塘(王家井鎮)、南門(城區)。
萬百五公派:南門(城區)、石渚廟前(暨陽街道)、酈村(陶居街道)、夏宅埠、梅花潭頭(牌頭鎮)、浬浦溪(浬浦鎮)。
萬五十一公派(晉廿七公、晉四十三公、晉六十六公、晉八十四公、銓九公):洋湖陳莊(王家井鎮)、月塘阪(牌頭鎮)、關湖、湖西、千秋橋、關湖趙村、沙埭(王家井)。
奇四公派:石塔頭(城區)、埂大(牌頭鎮)、浮塘樹蓬(街亭鎮)。
奇四公派:新州城(安華鎮)。
奇七公派:馬家塢(璜山鎮)。
奇十四公:下馬山(暨陽街道)。
暨陽南門趙氏至明朝子孫日繁,房派村落四布,曾分譜另立行第,至清雍正四年(公元年),南門趙氏通族合一行第二十字:
“源-深-啟-景-運-本-大-裕-華-宗-孝-友-常-愛-敬-仁-禮-端-肅-雍”。
南門趙氏字第承接宋太祖所定的玉牒十四字“德、惟、從、世、令、子、伯、師、希、與、孟、由、宜、順”,宋太祖第五世“世”字為南門趙第一世,南門趙第六世“希”字始立字第“天、添、勝、泰、善、員、茂、銓、萬”等,南門趙氏六世祖希垕公為天一公。
南門趙六世祖至十一世祖的名字中仍照太祖玉牒字第,但排行字第按“天、添、勝、泰”這樣排下去,後來各房派自擬字第自排行第的現象存在了一段時間。
據傳,清雍正年間(年-年),朝廷為從管理人丁增收賦稅的利益出發支持各姓氏修譜,南門趙氏也是自此時通族統一字第統一排行。自此開始天一公以下人丁基本列入《暨陽南門趙氏宗譜》中。
天一公生添五公、添六公、添七公三子,而添五公、添七公別自為派。
我添六公則生五子為勝一公、勝二公、勝三公、勝四公、勝五公,乃勝二公另立宗派。獨遺張氏太君所出裏流溝一支,雍正四年(公元年)求附載於我譜內,而四派之譜均各標字遞,向亦有合有分。
自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則勝三公、勝五公兩派又復議合行,傳至“運”字第而始統同焉。
至清道光年間(年-年)全族人丁曾達九千有蠃,然歷洪、楊之亂人丁幾減三分之二。
後逐漸發展,至近代,南門趙遍布全縣域。南門趙族人大多開始用上了“本、大、裕、華、宗”這幾個字第,所以南門趙族人一遇到趙姓人就會問妳知道“本、大、裕、華、宗”這字第嗎,而且馬上能排出輩份。
勝二公派泰八公後裔自明代遷陶朱鄉白楊山下,稱山下趙,自建祠堂自立宗譜,現祠堂早已湮滅,家譜也無從尋覓,原村落的舊宅古跡因城市擴建已蕩然無存,幸《暨陽南門趙氏宗譜》還記有白楊山下趙氏資料。
《暨陽白楊山下趙氏宗譜》前十四世世系與南門相同,我們從上海圖書館尋得《白楊山下趙氏宗譜》行傳兩卷,根據老譜資料和山下趙宗親回憶,其字第可以全部接上。
其字第為:1世、2令、3子、4伯、5師、6天、7添、8勝、9泰、10誠、11順、12奕、13尚、14萬、15高、16遠、17文、18奎、19星、20玥、21珦、22璸、23玹、24璨、25、珂、26琪、27珙、28?、29??,但字第序號與南門有所不同,山下趙字第第一世自“師”字始,“師”、“星”字第在《暨陽南門趙氏宗譜》中有記載,“師”、“泰”字第全部一樣,“誠”、“萬”字第與裏流溝支一樣。
20世以後全南門統一用“源、深、啟、景、運”20個字第,而山下趙用的是“王”偏旁的字第,今只查找出10個字第。
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暨陽南門趙氏各派“復議合其行第,統歸劃一,惟勝二公派泰八公支眾謀少協,尚未合也,敦宗收族,留俟將來”,現正逢重修南門趙氏宗譜之時,期望山下趙宗親意願與南門趙氏合作修譜,南門趙氏修譜會一定積極協助做好收族聯宗合譜工作。若能合譜成功,正如老譜的一篇譜序中所言:“我勝行五派,相親相愛,足慰友武公之靈,我昌國公一本相沿之緒豈不世世照垂也哉!”
添五公派宗親提出與南門趙合譜,暨陽南門趙氏修譜理事會馬上回復同意合譜,並積極協助做好添五公派修譜工作,以了先祖心願。現《暨陽南門趙氏宗譜·添五公支譜》已編修完成。據老譜資料記載:添五公“實屬添六公之長兄,吾等第七世之嫡伯祖也”。
清嘉慶十二年(公元年),添五公派尊耀公、宗海公“請復合之盟,蓋理大宗祠事,可待異日共揖家乘也”。
添五公派後裔於嘉慶十四年(公元年)與添六公之裔孫合建南門大宗祠,“祠合而譜仍分迨”,當時雖未合譜,但字第用南門趙氏的字第,後20個字第與南門趙氏一樣。添五公派民國年間版《暨陽金興趙氏宗譜》有四卷。添五公派老譜資料基本齊全,續修合譜亦比較順利,添五公派已編入南門趙氏總譜系,趙氏先祖遺意得以完成,幸甚至哉!
暨陽南門趙氏修譜工作自年4月開始啟動,因南門趙氏分布的村落分支眾多,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也有不少,修譜辦公室人員和各支派村落的修譜組人員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他們不厭其煩地聯絡宗親,一家一戶登記人丁材料,幾上幾下校對補充資料,只要有一個村落資料不齊,一個支派行號就難以排定,一個支派的資料不全又影響到了大房派的編排。
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除個別村落人丁資料不齊之外,基本資料已全部輸入修譜編輯軟件中,《暨陽南門趙氏宗譜》編排分為二十多個主要房派分編支譜的方法進行,行第號按所在房派同一字第年齡次序排定。編輯好一套支譜就去印出來,至年年中,已出支譜三套:清水潭“茂三十二公支譜”、水磨頭“銓廿八公支譜”、石塔頭埂大樹蓬“奇四公支譜”。即將可以付印的有金戚塢章家橋等村的“善五公支譜”、“添五公支譜”。大都已經三校,有的已經四校,尚缺資料的還有兩支,年底有望基本完成。
譜乃尊祖敬宗敦親睦族之法,祠為尊祖敬宗敦親睦族之地。修家譜必然想到祠堂,歷史上暨陽南門趙氏在城區南門曾有趙氏大宗祠,可惜上世紀四十年代毀於戰火,現原祠址(萬壽街東頭南側)成為南門糧站了。南門趙氏聚居村落曾有許多趙氏宗祠,但現存的不多了,清水潭村是較早修好的唯一象樣的趙氏宗祠。
重修家譜以後,水磨頭村、埂大村、金戚塢村先後發起修造趙氏宗祠,水磨頭村趙氏宗祠大廳先行修繕完工。年春天,埂大村有識之士發起重修趙氏宗祠(趙氏家廟),埂大村是浦陽江邊的趙姓聚居的普通小村落,因緊靠諸暨,浦陽江上遊有當年最早、最大的防洪堤——萬定埂(明朝諸暨縣令劉光復所繪《浣江源流圖》便標有此埂堤),故村名為埂大,又名埂埭,早年就建有祠堂,後遭水災傾塌,清末易址重修,又歷經百年已破舊將傾,在全體族人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歷時十個月,一座雖然規模不大,但雕梁畫棟、精致美觀的祠堂建造完工,祠堂門廳掛有“趙氏家廟”匾額,大廳正中掛“傳玉堂”匾額,兩邊立柱都掛有抱對,匾額和對聯是請諸暨市內書法名家書寫的,黑底金字,華麗又莊重。祠堂的修復使村莊的古跡得以保存,尊祖敬宗之地得以保留,與家譜一樣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金戚塢村於年6月開始動工重修趙氏宗祠,周圍塘口、外莊、中央莊、章家橋等趙姓村落都同屬南門趙氏善五公派一支,趙姓族人同聲響應,大力支持,金戚塢趙氏宗祠重修由專業古建築的設計公司和建設單位設計和建造,起點高、規模大,建築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至年12月,一座雕梁木柱、青瓦白墻、古色古香、具有一定規模的趙氏宗祠已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前廳、廂房、戲臺、後寢殿一應俱全,古色古香、美侖美奐的新祠堂終於落成。成為暨陽南門趙氏也可以作為諸暨趙氏尊祖敬宗和宗睦族舉行祭祖儀式和聯誼活動的重要場所,善莫大焉!
(諸暨金戚塢村趙氏宗祠)
暨陽南門趙氏這些年來修譜建祠,使趙氏剛出生的嬰兒便可上溯趙宋皇室世系,使趙氏祖先之靈位有安放的場所,趙氏宗脈,代代相承,認祖歸宗,慎終追遠,意義非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