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村是一个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现在还存有宋朝建筑遗迹,这说明早在宋朝前就有人居住,上还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诸暨曾是吴越之争的古战场,勾嵊山是吴越王允常、勾践父子俩建都屯兵之山,五指山离勾嵊山只有十余里之遥,想必那时就早有人烟了。
传说很久以前,五指山村不叫五指山,而称“构树下”,村子靠近山脚,溪水傍村而过,经田畈汇入大陈江,溪边构树丛生。偶有一天,一换糖佬摇着拨浪鼓,挑着担进村做小生意,问村中人这里是何村名,村中人回答说:“构树下”。换糖佬大笑,笑毕向村中人言道:“小小村堂,放着山顶美景不用来作村名,不知是何意也?”说完,大笑而去。村民愕然……从此唤作五指山,山与村子同名。
五指山,山脉属龙门山脉,跨诸暨、桐庐、富阳三县市,自日柱山由东折北走于牌头、五泄、大唐、草塔镇之间,其主峰大刀山海拨米,山下就是元末新州大战之处——新州城。南面是五指山,海拔米,山顶有天然生成巨大石笋六支,酷似一拳又伸掌五指,其长短排列,形象之真,风景之美,真是鬼斧神工,实属罕见,五指山也由此而得名。
宋代史学家吕祖谦在年8月的一天,经邵家湾(今邵家塘)入诸暨的有关记载《越录》中写到经过五指山,曾上山顶察看:“其巅不如骈指,然近视不若远。”说是山下远望形象越是逼真。清光绪间诸暨知县许瑶光游五指山时有诗道:
去开五指欲摩天,秋雨初晴认俨然;
岩上仙人招我近,此身如落华山前。
诸暨名人学者徐道政游五指山时写道:
龙蛇登大陆,到处起烽烟;
谁伸一只手,擎住东南天。
五指山的村名起由何年何月难以查考,根据记载,宋时推行乡都制,以乡领都,五指山村属同山乡二十二都,共有村落三十六个,东到现在的球山、霞里村,南到现属浦江的溪东、清塘村,西到同山镇的界牌宣村,北到新州、双丰村。
五指山村,以周姓为主,周姓始迁祖周仕昇(辉五公),在明洪武时从诸暨南门三踏步徙居五指山。周仕昇,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十三世孙。周姓是理学家后人,所以五指山村文化底蕴积淀深厚,耕读传家之风又是很浓重,据谱谍记载,在科举时代,有功名之人很多,外丰村太公林木公自己是秀才,五个儿子也都是秀才,称五子六秀子,朝庭赐给牌匾“五子竸秀”作为褒奖,这块牌匾一直挂在祠堂内,直到文化大革命被毁。
五指山人注重提倡文化教育。在咸丰八年,上新屋太公周志熊(怡斋公)捐屋六间、田七亩创办了光裕义塾,成为诸暨办学最早的人,并相应成立光裕局,发动村中仕绅捐款捐田,共捐田四十七亩,请名师延教,供村中人免费读书。
在年,村人周兆棠、周平远集资捐款建造了一幢“中山纪念堂”,其中有屋十三间,六角亭一座,称为翠享亭,有花园、鱼池、图书馆、会议室、纪念厅等设施、集休闲、瞻仰、学习文化及娱乐于一身,供村民使用,在诸暨市范围内仅此一处。
据史料记载:年5月17日,侵华日军发动浙赣会战,余人的步骑炮联合部队占领诸暨县城后,旋即南犯,安华沦陷。
一个鬼子兵在五指山村作恶,被村民发现后围攻打死。日寇为了报复,两次“扫荡”五指山村,烧毁房屋间,残杀村民34人,史称“五指山惨案”。
五指山人是典型的诸暨人性格,脾气硬,好客,性格爽直,且不畏强暴,富有正义感。五指山村虽处在义乌、浦江、诸暨三县市交界处,说话语音与近傍村庄截然不同,吃饭叫“切饭”。不叫“食饭”,是正宗的诸暨口音。
现在的五指山村,比旧时的辉煌要更加辉煌,是诸暨市的第一批“文明村”和“小康村”。五指山村特有的地标“五指山”在碧绿茂盛的林木中屹立着,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几千年来的沧海桑田,并且向往着美好的未来。
赞赏